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科知識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研究性學習”理念之本質
“研究性學習”這一嶄新的學習理念,是作為改革在我國沿習多年的應試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來的。
這一新型學習理念的提出,其實質是在倡導一次學習觀念之大轉變(大革命),即:由傳統的注重于學習者外在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轉變為注重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內在思維和情感的自我體驗(思路歷程);由傳統的教師在學校課堂環境掌控的被動、單向、固定學習,轉變為學生在社會和相結合的環境中掌控的主動、發散、交互學習。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教師將由學習過程中顯性的決策者、主角,轉變為學習過程中隱性的參與者、配角,其教學功能將逐漸得到淡化(退居幕后,進行學習環境的建設和完善),而學習者將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和決策者。
二、“研究性學習”與當代其他學習理念的比較
在當代和當前的教育界,為了突破在傳統教學中只注重現成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開拓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缺陷,人們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新型學習理念,如“發現學習”、“主體性學習”、“創新(創造)學習”等等。
1、與“發現學習”比較:范圍更寬,層次更高
當年,布魯納是從傳統的“接受學習”的對立面出發而提出“發現學習”這一新型學習理念的。正因為他否定了在傳統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學習”,致使其先進的“發現學習”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也招致了失敗的命運。
奧蘇伯爾認為:無論是“接受學習”還是“發現學習”,抑或其他什么學習理念,只要是“有意義的學習”就是、高效的學習;區別一種學習理念是否科學、有效的標準在于,其學習活動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是否“有意義”,即學習活動是否能引起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同化、順應)。
“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正是著眼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即引起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同時并又不否認“接受學習”在學習者認知結構“重新建構”中的意義,認為兩者是互相促進的關系。這就比“發現學習”理念的覆蓋的范圍更寬、站立的層次更高。
2、與“主體性學習”比較:包含了“主體性學習”的
“主體性學習”是我國當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習者主體地位的被忽視而提出來的。但因這一學習理念因其與我國當前學校教學環境的不可調和性,故而只能是紙上談兵,而無實在的意義。
而“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理念,在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從根本上確定了學習者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就包含了“主體性學習”這一學習理念所要說明的內容。
3、與“創新(創造)性學習”比較:更具實在性和操作性
“創新(創造)性學習”這一學習理念,是我國當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結合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需要大量“創新(創造)型人才”這一命題提出來的。
當然,培養大量“創新(創造)型人才”應是教育所要承擔的根本任務之一,但卻不是教育所要承擔的唯一任務。當代教育所要承擔的最根本任務應是:使整個社會的所有人都能將自己的智慧優勢發揮出來,用以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就要求培養:1、具有社會認同感,即愿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出力;2、具有為社會發展與進步效力的智慧能力;3、其智慧能力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密切相關,即社會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個方面的,各個層次的人才,而絕不僅僅是所謂“創新(創造)型人才”。從人才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缺陷;如為其與生俱來的天賦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天才”,即“創新(創造)型人才”,否則則成為碌碌無為的“庸才”,甚至“蠢才”。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學習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通過不斷的吸收于自己的認知結構有建構意義的知識和技能,而使其認知結構不斷發展、成熟并活躍(更具活力——即創造性、創新性)的過程。在中小學階段,因學習者認知結構主要處于發展階段而不夠成熟,雖然其活躍性從其學習過程來看十分強烈,但卻是非常幼稚的,其創造性和創新性從學習結果來看都是極其微弱的。
從以上可以得出結論:對中小學而言,“創新(創造)”與“學習”是不十分和諧的,而因“創新(創造)性學習”的提出,其實在性意義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難以把握。
反觀“研究性學習”,1、著眼于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研究體驗,2、著眼于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發展與建構,3、著眼于開發學習者的天賦和智慧潛力。因而在教學理論上更為合理,故而更具實際教學意義和實際操作性。
三、“性”之實施要義
提出“研究性學習”這一先進的學習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實施這一學習理念。
1、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使每一位學習者都能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學習觀、學術觀,乃至人生觀。
2、達成“研究性學習”的途徑:是通過自我內省式學習——即不是外在的、強加的、被動的、要我學的;而是內在的、自覺的、主動的、我要學的,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內驅力。
3、“研究性學習”的起點:在于學習者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我們周圍這個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的各種現實。
4、“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習者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種相關資料,用自己的心靈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從而得出相關的令自己信服的結論。
5、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即:漫游環境:不經意發現問題深入環境:收集資料、研究、得出初步結論返回環境:驗證結論、發現不足、彌補缺陷。即采用“問題解決式”學習方式。
6、成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是高效學習環境的營造,其核心即各種學習資源在學習者學習環境中的(符合學習、學習心理理論、學科結構理論等)配置。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之基礎——高效學習環境的建設
所謂學習者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高效學習環境的建設,應包括“現實生活環境(現實環境)”和“學習環境(虛擬環境)”兩部分。
(一)現實生活環境(現實環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學習者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現實生活環境,即學習者日常賴以生活、工作、學習的生存環境。學習者只有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才可能產生、發現各種需要解決或感興趣的問題,也只有在這樣的現實生活環境中才可能對自己需要解決或感興趣的問題著手進行解決。這一現實生活環境,包括:
1、課堂:學習者從教師的教學中和課本中的教學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生活: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
3、:學習者從身邊的各種社會現象中發現新問題。
4、課外:學習者從課外讀書或其他活動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5、自我:學習者對自我在身體、健康,以及成長中的各種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中有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網絡學習環境(虛擬環境)——研究問題,尋求解決。
學習者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網絡學習環境,即通過網絡給學習者營造一個深入學習、協作研究、成果的理想場所。
1、網絡學習環境建設的重點、難點、核心和關鍵在于網絡學習資源的建設。這又包括學習資料資源(媒體資源)和遠程協作學習資源(人際資源)兩大部分。
2、學習資料資源的建設,即網站學習資料庫的建設。
3、遠程(基于局域網或廣域網)協作學習資源,包括:某一課題的共同興趣者,某一課題的合作研究者。這里沒有指導者和教師(沒有權威),有的僅僅是平等的商討(研究)伙伴;沒有唯一正確的結論,有的僅僅是略為高明的思路;沒有“教”——不必聽別人的;只有“學”——可以借鑒別人的思路、和結論來拓展、印證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結論,從而超越別人的思路、方法和結論。
五、當前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應防止的偏差和誤區
“百年大計,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關乎社會和進步的大事,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到科學而審慎,否則就會貽害子孫,延緩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當今社會和教育環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執一端或矯枉過正,“研究性學習”也概莫能外。
1、強調“研究性學習”而忽視傳統的“雙基訓練”。
十分強調“雙基訓練”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是我國目前學校教學的長處和短處,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和技能功底扎實,但其認知結構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
而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正是為了彌補“雙基訓練”的短處,即增強其認知活力。但卻不能就此否定在學習者學習活動中“雙基訓練”的基礎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強“雙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經驗,是凝聚了無數教育家的心血的結論。用學習理論的觀點來分析,學習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通過不斷的吸收于自己的認知結構有建構意義的知識和技能而使其認知結構不斷發展、成熟并活躍的過程。而“雙基”不正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用以對自身進行有意義構建的知識和技能嗎?離開了“雙基”,學習者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豈不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和空中樓閣了嗎?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為:在一如既往地扎實進行“雙基訓練”的基礎上,廣泛地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才是我們應采取的科學態度。
2、強調“研究性學習”而忽視傳統的“接受學習”。
開展“研究性學習”不能機械地理解為無論對什么學習內容都要進行深入剖析、仔細研究一番不可。只有當學習者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問題時,或自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進行“研究性學習”才有心和教學論的意義,只有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才會受到學習者的歡迎,從而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也只有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才可能真正提高學習者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者的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否則,只能算是隔靴搔癢,畫蛇添足了。
因此,學習者在大部分時間里,所應該接受的還是傳統的“接受學習”。而正是因為有了“研究性學習”對“接受學習”不斷的活力補充,傳統的“接受學習”才更富有心理學的意義,即成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在傳統的“接受學習”中搞好扎實的“雙基訓練”的基礎上,給學習者營造一個完善的“研究性學習”環境和空間,這正是我們目前教育行政部門和有志于開拓教育市場的,以及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導“研究性學習”之健康發展的科學理論——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
首先是加強景語的滲透作用。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景語的描寫主要出現在記敘文、小說中人物出場的那極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我們在語文實驗室指導學生廣泛的收集、整理、體會、領悟它,最后形成自己的東西。如學生在《家鄉的晚景》中收集到的:“晚風吹拂田野,日光灑下余輝……”就會產生相類似的想象語句:“晚風吹熟了原野,大地一片寧靜,太陽悄悄地躲進了暮色”;在《山鄉的炊煙》中收集到的:“山鄉的炊煙,總是那么藍藍的,帶著農家的幾絲希望,幾絲馨香,總是那么輕舒漫卷的像一個踏春歸去的仙女,在微風的護送下,悄然隱入了蔚藍的天空。”使學生意識到景語使文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從而產生共鳴。然而在文題近似的《家鄉的霧》中就產生相似的意識:“家鄉的霧總是那么沉沉,那么朦朧,它迷惘了多少人的眼;總是那么潤濕,那么溫柔,它滋潤了多少人的心”。景語的大量收集、加工、及運用,大大的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也增添了孩子們的自信心,所以鼓勵他們廣泛地收集,消化,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對激發他們的興趣,燃起他們的寫作欲望,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加強哲語的滲透作用。哲語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哲語起到增添文章色彩,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還能拓展學生思維。如學生收集到《鲇魚跑了》一文的結尾:“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后,然而在《仙人掌》一文中就寫到“當生命面臨消亡時,它的力量如爆發的火山”。學生在《門》一文中收集到:“關門是為了防盜、擋風沙、不讓蚊子飛進來;開門是為了接納、迎來一片清新,迎來五彩的人生,世界的光明,請把好大門。”引導學生理解所蘊含的哲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理解力,哲語頌揚了國門大開的新氣象,改革開放給國人所帶來的實惠,但也要把好大門。當學生在自己的文中寫到“門是起點之美,是人生的起步,是走向人生的起跑線。”又如學生收集《朋友》中的哲語“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寫到“朋友是人生的橋梁,朋友是闖蕩江湖的指明燈,朋友是你哭泣時為你抹眼淚的天使”等等。這些哲語滲透在文章中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達到了我們收集、整理、運用的目的,使學生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再次是加強音樂語言的滲透作用。
其一、善于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感悟音樂語言的美感。青少年正值豆蔻年華,面對多姿多彩的充滿激情的音樂語句,往往產生渴慕之情,抓住學生這個心理特點,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攝入大量優美的音樂語言,使之領悟并產生感覺。如文題《假如我是老師》一文,引導學生欣賞宋祖英演唱的《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音樂語言:“小時候,我認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筆畫出的是彩虹,寫下的是淚滴;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才知道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品味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生活的清貧,使學生從實際生活感受到教師的偉大所在,那么學生在作文運用時自然就會用相似的語言來盛贊教師。如在寫《我的老師》就表現出:“老師像路燈,照亮了別人,冷落了自己;老師如一杯純酒,越品味道越香甜;鐵打的教師隊伍,流水的‘兵’;老師是人生的航標”等等,從教師的奉獻精神、知識水平、敬業愛崗精神、作用等來歌頌教師。學生只要在這方面有付出,在運用時才有收獲。
其二、善于指導學生分類感受音樂語言的美感。欣賞董文華演唱的《春天的故事》中的:“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的崛起了座座城”;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中的:“讓我告訴世界,中國正進行著接力賽,承前啟后的引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等是歌頌黨的英明領導的。使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后祖國的偉大變化,用音樂語言來描繪中國正是一條騰飛的巨龍。學生在寫到祖國變化時的句子是“條條大道如彩虹,個個村莊像街市”。閻維文演唱的《當兵的人》中的:“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頭枕著邊關的明日,身披著雪雨風霜;都在渴望輝煌,都在迎著榮光。”深情抒寫當兵的艱辛與真實的追求,使學生感受到了它的人生價值同時也領略音樂語言的魅力所在。在自己的作品中寫到:“綠帽子,綠軍裝,帶來綠色的希望,帶來了綠色鋼鐵長城”祖海演唱的《為了誰》中的:“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為了春回大雁歸;為了誰,為了秋的收獲;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望穿天涯不知戰友何時歸”等是頌揚當代軍人的,使學生真正認識了當代軍人,認識了當代最可愛的人,在作文中用音樂語言去歌頌當代軍人的奉獻精神。在作品中寫到:“不論在驚濤駭浪南疆還是白雪皚皚北國,都有你深深的足跡,你是萬里邊疆的守護神,你是雪域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如周冰倩演唱的《真的好想你》中的:“我在黎明呼喚你,追月的云喲,也知我的心,默默地為我送溫馨;月亮下面,輕輕地飄著我的一片情,你是我燦爛的明天;愿春色鋪滿你的心。”等這些優美的音樂語言真情抒寫了內心真實的情感,使學生深情的領悟如何進行情感寫真。在一文中寫到:“你的心情現在還好嗎﹗你的笑容還那么燦爛嗎﹗你的步子還那樣輕盈嗎﹗”這樣的運用就會得心應手。
[關鍵詞]科學素質;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行為
一、問題提出
科學素質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各種層面對科學的認識組成。在本項研究中,科學素質是在生理素質基礎上,在科學環境和科學教育的作用下,通過個體主動認識和實踐,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與個體的學習、科研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行為和科學知識幾個方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都很強調科學素質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特別是許多發達國家對培養人的科學素質都給予高度的重視。中國科協借鑒國際通用的測試公眾科學素養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從1992年開始,先后五次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進行調查,盡管公眾的科學素質在逐步增長,但是發展不平衡,且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公民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當前,有研究者對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師生科學素質水平不容樂觀。
全面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全面的素質。素質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的全面素質轉化為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過程,教師科學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科學素質。加強和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非常重要,是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質、趕上發達國家水平的前提。人力資源開發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戰略地位,提高西部公民的科學素質是開發人力資源的前提。因此,提高西部師生科學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要培養和提高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首先要對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現狀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本研究立足于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彌補了以往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從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學行為四個方面對西部六個省市不同階段的教師和學生群體進行分析和比較,以全面了解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現狀,從而有效提高師生的科學素質。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西南地區六個省市(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重慶、)抽取學生和教師共計2440名進行調查,具體抽樣情況見表1。
2.研究工具
本項研究的數據均源于西南地區“公民人文素質”數據庫。采用項目組編制的(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問卷),該問卷共有六個一級維度:道德素質、法律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審美素質、環保素質,每個一級維度下面又有三個二級維度,即意識、知識、行為。題目共分為兩類:一類是正誤題,對每一個選項,答對得1分,答錯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類是趨勢題,對于每一個選項,選擇記1分,不選記0分。每份問卷都統一編號,然后按照統一標準對資料進行審核、編碼并輸入計算機,結果用SPSS11.0進行統計。
三、結果與分析
1.不同階段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
圖1和圖2顯示,在科學精神上,所有學生選擇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這三項的比例都比較高,中學生分別為76..0%、59.0%和42.0%,大學生分別為78.096、46.0%和38.0%,研究生分別為79.0%、58.0%和43.0%;而選擇興趣不大、反感和不清楚三項的比例都比較低,中學生分別為12.0%、5.0%和5.0%,大學生分別為18.0%、2.0%和5.0%,研究生分別為15.0%、4.0%和5.0%。在科學行為上,選擇善于發現問題的比例最高,大學生為64.0%,要高于研究生(56.0%)和中學生(59.0%),在善于發現問題原因、提出問題解決辦法和解決問題上,大學生分別為40.0%、40.00,6和32.0%,而中學生分別為46.0%、41.0%和39.0%,研究生分別為44.0%、43.096和34.0%,三者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比例相對較低,均不高于25.0%,中學生最低,為16.0%。
對不同階段學生科學素質的各個部分進行比較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2。大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顯著高于中學生和研究生(P<0.05),科學意識隨著學歷的增高而逐漸增強,不同階段學生差異不顯著。在科學精神上,在對科學缺乏認識一項上,研究生顯著低于中學生和大學生(PC0.05)。在追求科學真理上,研究生顯著高于大學生(PC0.01);大學生更傾向于對科學的興趣不大和有機會才會學習科學知識,且均與中學生差異極顯著(PC0.01)。在有機會學習上,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C0.01);中學生更傾向于反感科學和追求真理,且與大學生差異顯著(P<0.01)。在科學行為上,大學生更善于發現問題,且與研究生差異顯著(P<0.05);中學生更善于解決問題,且與大學生差異顯著(PC0.05);大學生和研究生很少遇到問題,顯著低于中學生(P<0.05)。
2.不同層次教師科學素質的發展
圖3和圖4表明,在科學精神的各項上,幼兒教師選擇欣賞真理、有機會才學和捍衛真理的比例較高,依次為77.096、70.0%和53.0%,中小學和高校教師選擇欣賞、追求真理和有機會才學的比例較高,小學教師依次為68.0%、48.0%和43.0%,中學教師依次為了3.0%、50.0%和44.0%,高校教師依次為75.0%、55.0%和38.0%;而選擇反感科學和對科學不清楚的教師的比例最低,幼兒教師分別為2.0%和4.0%,小學教師分別為6.0%和4.0%,中學教師依次為3.0%和6.0%,高校教師依次為3.0%和5.0%。
在科學行為上,所有教師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比例都低于其他幾個項目,均低于30.0%,且在科學行為的不同方面表現出差異性,幼兒教師選擇善于發現問題(54.0%)和問題原因(55.0%)的比例較高,中小學教師選擇善于解決問題的比例較高,分別為49.9%和52.0%,高校教師選擇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辦法的比例較高,依次為55.0%和49.0%。
對于從事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師進行科學素質各個方面的比較和差異的檢驗,結果見表3。幼兒園教師的科學意識顯著高于中小學教師和高校教師(P<0.001),幼兒教師和高校教師的科學知識顯著高于中小學教師(P<0.001)o在科學精神上,幼兒教師在追求科學真理上低于中小學和高校教師,而在有機會才學習上要高于后三者,在缺乏認識上低于中小學教師,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小學教師更傾向于反感科學,且與中學和高校教師差異顯著(P3.教師與學生科學素質的比較
對教師和學生科學素質四個方面的各個項目進行比較和差異的檢驗,結果見表4。可以看出,在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上,教師的平均分低于學生的平均分,且在科學知識上,二者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要顯著高于教師。
在科學精神的各個項目上,教師和學生選擇最多的三項是欣賞、追求和捍衛科學真理,選擇反感科學和不清楚的最少。通過差異的檢驗可以看出,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且在欣賞科學真理上與教師差異極顯著(P<0.001),教師更傾向于選擇對科學興趣不大、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有機會才學等,且在缺乏對科學的學習和認識方面與學生有顯著的差異(P<0.05)。
在科學行為的各個項目上,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要低于其他三項。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善于發現問題和問題的原因,且與教師差異極顯著(P<0.01),而在提出解決問題辦法和善于解決問題上,教師顯著高于學生,且在善于解決問題上,二者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這表明,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要高于教師,除了解決問題方面教師強于學生外,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的其他積極方面學生要強于教師。
4.教師和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行為各項之間的相關性
對師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各項成績求相關,結果見表5。欣賞科學真理的精神與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解決問題辦法間有極顯著的正相關(P<0.001),追求科學真理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間有顯著的正相關(P<0.05),捍衛科學真理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間有極顯著的正相關(P<0.001),這三項均與很少遇到問題有極顯著的負相關(P<0.001)。興趣不大、反感科學、有機會才會學習、對科學缺乏認識和學習與很少遇到問題間有顯著的正相關(P<0.05),而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P<0.05)。
四、討論與對策
1.討論
(1)師生科學素質發展的不均衡性。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教師和學生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其發展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均衡性。相比較之下,中學生反感科學的較多,但是善于思
從事不同教學階段教師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也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幼兒教師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要高于中小學教師,欣賞和捍衛真理的精神高于其他三類教師,但是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要低于他們,諸如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等消極方面要低于其他三類教師,更多的幼兒教師有機會才會學習科學知識,幼兒教師更善于發現問題,卻不善于思考和解決問題。小學教師的科學精神相對較低,更多地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和興趣,他們不善于發現問題。中學教師的科學精神和興趣要高于小學教師,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高校教師的科學意識、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興趣要高于中小學教師,更善于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低于中小學教師。
這可能主要與當前中小學的新課程改革有關。新課程改革提倡創新、實踐和人文。因此,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中小學教師要高于高校和幼兒教師,中學生要高于大學生和研究生。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誤區,弱化了科學的教育,使得中小學教師的科學意識、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興趣都低于高校教師和幼兒園教師,中學生低于大學生和研究生。現在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往往與科學對立起來,認為只學習科學知識就不能實現創新教育的目的。創新是在遵循一定的規范的基礎之上表現出來的新異性,是以一定的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科學不僅使學生的思維更健康,而且使他們更富于理性。科學的教學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創新。因此,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就要加強科學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和中小學教師的科學興趣和對科學的認識,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
(2)師生科學素質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水平較高,擁有健康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行為,善于發現問題,反感科學的比例最低。但是在科學素質的多數項目上,教師低于學生。
這種差異性主要是由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對現實和理想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面對著升學、就業等壓力,需要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其科學意識比較強,了解和接觸的科學知識也比較多,善于發現問題,并具有健康積極的科學精神。而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體,科學素質教育是其工作的內容。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學過程中,其教學技能和閱歷不斷地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高于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但是對科學知識的記憶卻不夠。教師更具有現實性。與學生相比,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較低,更傾向于對科學反感、興趣不大,有機會的時候才會學習。因此,學校和社會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加以鼓勵和支持,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主動性,把對科學的學習和教學轉變為一種愛好,提高其欣賞、追求真理和學習科學的精神,進而提高師生整體的科學素質。
(3)師生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的一致性。教師與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各項的相關表明,具有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的教師和學生經常遇到問題,且善于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有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而對科學興趣不大甚至反感的、對科學缺乏學習和認識的教師和學生則很少遇到問題,不善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缺乏良好的科學行為。
這表明,科學精神與科學行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積極的科學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反之,良好的科學行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科學精神。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彼此協同發展。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首先要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相互促進的作用,使他們和諧發展。
2.對策
(1)拓寬科學素質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調查結果表明,師生的科學素質整體比較高,但是發展不平衡,有一部分人對科學缺乏興趣,有機會才會學習和宜傳。科學素質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任務,也是整個社會的任務,應該拓寬科學素質教育領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整個社會應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體的科學教育體系。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科學的思想和理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索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還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來影響、教育學生,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動手動腦能力,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新精神。另外,科學環境具有潛在性、非預期性的特點,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科學、文化環境,建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培養學生刻苦鉆研、求真務實的精神。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教育部門和社會要為學校創造必要的條件,形成對科學素質教育有利的輿論導向,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廣播、電視、報刊多開設科學文化專欄,充分利用網絡、電影、圖書等,把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作為科學教育基地。
(2)加強教師的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教師在科學素質的多數項目上低于學生這一調查結果不容樂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獲取、運用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要實現教育目的,要求學生具備的素質必須要先在教師的身上體現出來。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科學素質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科學精神、全球觀念和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感、社會道德感、獻身教育的人生價值觀。
學習是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通過學習可以掌握一門學科,跟蹤一門學科的發展,能夠為獨立思考提供基礎,體現在實際行動中,把學習的精神傳遞給學生,虛心地接納別人的特別是自己學生的知識”。教師首先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地更新思想和知識,拓寬知識領域,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其次,還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養自身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另外,學校和社會還要創造各種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促進教師的發展和提高。只有不斷地加強教師的學習和培訓,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進而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