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鋼筋保護層厚度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材技術與應用雜志》2014年第四期
鋼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經(jīng)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鋼筋具有較強的抗拉、抗壓強度,而混凝土只有較高的抗壓強度,其抗拉強度很低。但兩者的彈性模量較接近,還有較好的粘結力,這樣既可以發(fā)揮各自的受力性能,又能很好地協(xié)調工作,共同承擔結構構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載。如果保護層過薄,一是影響鋼筋混凝土的承載能力;二是容易使鋼筋發(fā)生銹蝕,影響結構工程的耐久性;三是從建筑防火的角度來講,高溫作用下可使構件迅速破壞。如果保護層過厚,同樣會對建筑物帶來不利影響。一是構件表面容易出現(xiàn)較大的收縮裂縫和溫度裂縫,削弱了構件的承載能力;二是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經(jīng)濟損失。因此,一定要按國家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對各個施工環(huán)節(jié)進行管控,確保鋼筋保護層厚度在允許偏差范圍之內。
2鋼筋保護層厚度偏差的控制
按GB50204—2002(2011年版)《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的要求,進行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時,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的允許偏差,對梁類構件+10mm,-7mm;對板類構件+8mm,-5mm。為了滿足規(guī)范允許偏差的要求,應進行以下控制:一是要確保鋼筋安裝成型尺寸準確;二是要把墊塊墊好,保證其尺寸準確,強度符合要求,墊塊的綁線要綁牢,防止松脫,墊塊數(shù)量要滿足要求;三是對雙層鋼筋網(wǎng)的間距要進行控制,要有架力筋和固定措施,防止上層鋼筋下沉;四是施工時要搭設作腳手,不得直接在鋼筋網(wǎng)上踏壓;五是在澆筑混凝土之前,要對模板及鋼筋嚴格檢查,確認符合要求后方可澆筑混凝土。只有把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控制好,才能保證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偏差在規(guī)范的允許范圍之內,為結構安全提供一份保障。
3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
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可采用非破損或局部破損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損方法測試并用局部破損方法進行校準。當采用非破損方法檢驗時,所使用的檢測儀器應經(jīng)過計量檢定,檢測操作步驟應符合相應規(guī)程的規(guī)定。進行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檢測誤差應≯1mm[1]。
3.1檢驗批次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結構部位,應由監(jiān)理(建設)、施工等各方根據(jù)結構構件的重要性共同選定。對于梁類、板類構件,應各抽取構件數(shù)量的2%且不少于5個構件進行檢驗;當有懸挑構件時,抽取的構件中懸挑梁類、板類構件所占比例不宜小于50%。對選定的梁類構件,應對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對選定的板類構件,應抽取不少于6根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對每根鋼筋,應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測量1點[1]。
3.2現(xiàn)場檢驗目前,常見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儀主要有3種:國產(chǎn)鋼筋檢測儀、進口鋼筋檢測儀和結構探測雷達儀。這3種儀器均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進行鋼筋檢測,即利用信號發(fā)射裝置產(chǎn)生一定頻率的交變電磁場,激發(fā)混凝土內鋼筋產(chǎn)生感生電流。鋼筋內的感生電流又激發(fā)出二次交變電磁場,被接收裝置接收和識別,根據(jù)接收的二次交變電磁場的強弱,確定鋼筋的深度,即保護層的厚度。利用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儀進行非破損檢驗,應按儀器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現(xiàn)場檢驗時,同一位置重復檢測兩次,讀取兩次檢測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當檢測值相差>1mm時,該組檢測數(shù)據(jù)無效,應查找原因并在該處重新進行檢測。仍不滿足要求時,應更換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儀或采用鉆孔、剔鑿的方法驗證。直接鉆孔和剔鑿檢測屬于局部破損檢測的方法。但當實際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小于鋼筋探測儀最小示值時,應采用在探頭下附加墊塊的方法進行檢測。墊塊對鋼筋探測儀檢測結果不應產(chǎn)生干擾,表面應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應≯0.1mm。所加墊塊厚度在計算時應予扣除[2]。
3.3結果評定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應判為合格;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在80%~90%時,可再抽取相同數(shù)量的構件進行檢驗;當按兩次抽樣總和計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仍應判為合格;每次抽樣檢驗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于允許偏差的1.5倍,即對梁類構件最大允許偏差+15mm,-10.5mm;對板類構件最大允許偏差+12mm,-7.5mm[1]。
4結語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是結構驗收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缺少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報告的工程不能進行驗收。但由于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屬于隱蔽工程,一般情況下保護層厚度的偏差在混凝土澆筑后很難被發(fā)現(xiàn),工程結束后補救也很困難。大部分施工單位對保護層厚度控制不嚴,認為只要不露鋼筋就行,正是由于這種模糊的認識給工程留下了安全隱患。只有認識到合理的鋼筋保護層厚度對工程結構的重要性,防微杜漸,才能使施工技術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王洪霞許學健單位:天津開發(fā)區(qū)建設工程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