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民族寨門建筑的保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侗寨傳統建筑中的公共建筑物的維護和修復,需要技術和資金。但是,侗族村寨大多坐落于偏遠落后地區,村寨集體資金匱乏,地方政府對侗族建筑的保護規劃投入也嚴重不足。
吳良鏞先生說過:一切真正的建筑就其定義來說是區域的。建筑是地域的產物,它的形成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侗族寨門屬于民族建筑,也是地域性建筑。隨著時代的發展,寨門因缺乏合理的管理和保護,加上年久失修已經處于崩潰邊緣,再不加以保護和維修,很快將徹底消失。為此,提出以下建議: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地方政府作為侗族村寨保護的管理者,首先應該對現存的原始侗族建筑進行實地調查,把保存較完整的原始侗族寨門建筑作為重點保護對象,要對它們的功能和結構做詳盡的勘測和記錄。對其余正在改變的侗族建筑,地方政府要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充分考慮侗寨的地域性、民族性、安全性、衛生性等,制定合理的保護方案。使侗族的傳統建筑文化得以傳承,促進侗族村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
有關專業人才應該對三江侗寨建筑進行考察,總結該地區原始建筑的特點,分析其傳統的建造工藝,促進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向地域化、舒適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對侗族村寨的保護不僅僅是對單體建筑的保護,而要對村寨環境和民族文化進行保護。發展旅游業要注意保護侗族文化。按照挖掘、整理、研究、創新的原則保護侗族文化,盡量維護村寨傳統特色,這樣既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村民收入,又可促進侗族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發展旅游業不能盲目設置旅游設施,使原有的自然和建筑風貌受到破壞。要堅持保護第一,發展第二的原則,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這方面可以借鑒貴州青巖古鎮的做法。該鎮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把一些分散的古跡串聯起來,同時增加社會文化和休息服務功能,把古跡保護和發展旅游相結合。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為古鎮傳統建筑的修復和保護也創造了物質條件。
建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大部分建筑是物質文化和物質功能的實體造型的結合體。侗族傳統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一部分。寨門作為侗族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最為普通的建筑元素。為了保護好侗族的寨門建筑,針對建造技藝逐漸消失的狀況,可以在學校開展有關建筑藝術教育,介紹侗族傳統建筑知識,研究侗族的傳統建筑藝術,實地考察分析侗族寨門建筑的功能、結構和工藝,培養傳承民族建筑文化、保護民族古建筑的專業人才。
侗族傳統建筑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木質結構的寨門也蘊涵原生的“綠色”經驗,是三江地區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隨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應當重新認識地域建筑,特別是保存其中樸素的“綠色”建筑思想和技術。只有使地域建筑植根于地域文化中時,才能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作者:姚俊單位:湛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