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建筑學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生態建筑”新理念。1992年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使“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圍達成共識。我國對生態建筑的認識正是在此次會后才起步。1994年我國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同時啟動“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1996年又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住區發展報告”,對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證措施。到2000年前后生態建筑才逐漸成為討論熱點。因此,我國對生態建筑的探索只有十幾年的時間,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技術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2、研究生態建筑學的意義
2.1、理論研究的意義“生態”是建筑的“命脈”。生態建筑學是研究建筑學進化的科學,生態建筑學的研究將從根本上革新我們的建筑學觀念,使我們熟悉生態原理,樹立完整的生態觀念。生態建筑學將會給建筑作品注人生命,使建筑“活起來”。生態建筑學是形成古今中外建筑精華融合、雅俗共賞的結合點。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向民間學習設計出有機建筑;芬蘭建筑大師阿爾托注重運用當地材料使建筑人性化;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的文丘里、約翰遜等人強調文脈等,古今中外這樣的實例很多。發展生態建筑將大大豐富我們的建筑類型,我們應該用生態的觀點、從生態圈的角度來考察我們的建筑類型。人類的生命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橫向提出生活、教育、文化、娛樂、工作等諸方面的生態要求。因此,一幢建筑物不論是何種類型,從滿足相應生命圈的生態活動要求考慮,是不會“千篇一律”的。
2.2、實踐應用的意義目前,我國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資源嚴重短缺,而實際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且仍在不斷加劇。就能源消費而言,在我國所探明的能源資源儲量中,70%以上是煤炭,人均儲量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天然氣僅為4.5%;而目前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一3倍以上。就土地的消耗而言,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資源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鋼材消耗高出10%一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衛生潔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正是這些嚴峻的事實,也為生態建筑的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3、設計生態建筑的措施
針對上述生態建筑學的意義,我們來研究設計生態建筑的具體措施。個人認為,生態建筑就是要實現建筑形態上的生態、舒適度上的生態和節能上的生態。
3.1建筑形態上的生態設計形態是人們認識建筑最直觀的印象,它對城市周圍環境影響極大,所以建筑形態上的生態設計是不容小覷的。設計可以從整體角度把握人類生態系統的結構,以生態為基礎進行整體形態規劃,合理利用土地,組織各功能分區,確定建筑物朝向、間距、形體、綠化配置等內容,利用建筑周邊環境及其自身的形態,組織立體綠化和水體,改善建筑氣候使人們生活在具有生命力的生態建筑中,具體到形態上可盡量減少建筑上的角點,改變以往生硬的建筑形式,多運用曲線,多與周邊已有建筑結合,讓建筑流線更加流暢自然,與環境渾然一體,那么它對周圍環境的空間影響就會降至最小。總的來說,形態上的生態設計,不僅僅是減少土壤破壞,多種植綠化,還可以是外形上的自然流暢,也可以是引入某個生命體的概念讓人產生美好的想象,最好是能夠讓建筑成為真正會“呼吸”的生態建筑,長久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3.2、建筑舒適度上的生態設計建筑舒適度上的生態設計就是要求建筑內部空氣質量、采光條件、溫度氣候等方面能達到人們滿意的程度。簡單來講就是清爽的空氣、良好的光影效果、適宜的活動范圍和遠離城市的喧囂都是人們所期望的生態設計。這就要求設計人員要把建筑視為一個微型生態系統,考慮建筑空間的形體與自然空間的聯系,使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結合,實現空間的多樣化和科學化,加大使用功能的靈活性和空間的可變性,留有余地的變化,讓建筑內部的采暖、通風、照明、電氣等系統高效協調運轉,并經過改造或裝飾可以實現可再生使用,降低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達到人體舒適度的需求。
3.3、建筑節能上的生態設計生態建筑自產生到形成,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建筑面臨的能源和污染問題,所以說節能是生態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現代建筑因其巨大的體量、復雜的功能空間以及深層的地下層使用,使得建筑某些空間的舒適度并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這就需要通過巨大的能源耗費(機械通風、照明發電、中央空調系統的應用)來解決,有的能源消耗會給周圍的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原本為人類服務的美好變成人類的困擾,故建筑節能上的生態設計恰為適宜的出現被人們廣泛提倡,設計的好可以有效地減小建筑自身給環境帶來的麻煩,使建筑成為一個能夠獨立運作的生命體,甚至能夠給周圍的環境帶來改善作用,讓人類、建筑、環境和諧健康長久的發展下去。
4、結束語
我國生態建筑學研究尚不全面,缺乏系統的政策法規體系,只有深入研究生態建筑學的意義,掌握有效的設計措施,設計具有生命力的生態建筑是建筑行業應牢記的使命。
作者:劉存發單位:天津華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