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村建設對小城鎮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小城鎮建設雜志》2014年第八期
1建立農村與城市間的積極聯系
農村與城市中心經歷的每次沖突都是為了維持它們之間的互補關系。因此,將消極關系轉變為積極關系很有必要,它可以提供解決農村和城市問題的方法,以使環境更為舒適宜人。目前為止,人口流動是單向的從農村到城市。隨著交通系統、網絡信息和資訊的迅猛發展,必須要生成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雙向流動。因此,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科學技術的極大發展,將會給21世紀的生活帶來極大地影響。這樣的新生活將會給農村和城市之間的聯系帶來更多的便利。
2建立農村生態村模式
2.1生態村模式的一般特性生態村將采取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特點的方式,規劃不能在城市區域建造的先進生活基礎設施。然而,生態村概念的顯著特點就是對作為農村地區基礎網絡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空間資源(稻田,非水稻田,丘陵和山區)的定位。這對創建人,信息與物品之間的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有必要找出鼓勵城市居民長期留在農村區域,甚至在那里定居的方法。這樣,將建立起城市與農村互惠互利的體系。在基礎設施中,生態村將采用冷卻和加熱系統這種有效利用區域資源的方式。這些系統應該是被動可用的,如利用綠色植物擋住陽光和誘導自然風通風。但當這種被動系統不能被有效利用時,隨著城市與農村的和諧共存,在灌溉系統中,冷卻與加熱系統將被采用。因為城市水污染的關系,處理系統不能被廣泛的應用(垃圾在被排入污水系統前需要被絞碎)。然而,當處理器被納入一個小規模的跨村供水系統時,農村地區就可以減少對環境污染的關注。此外,處理器可以從當地農田回收堆肥作循環氮氣。傳統景觀元素的區域布置和分配基于自然系統,生產結構和農村人的生活方式。在傳統農村地區,房屋周圍種植防風林,樹籬,非水稻田,稻田及灌溉系統,這些都是獨特的植物群和動物群。農村地區的生態區可以分為點型、線型和區域型生態區。當物料的循環和物種的供給完成在每一個生態環境中的有機延續時,豐富的生態品質得以維持。為了維持這樣的生態區,生態系統將進行檢查并且挑選出重要的生態區。為了發展生態網絡,需要建立提高土地生物利用率的體系。本文根據農村生態系統的差異建立了三個不同的模型。三個生態村模型的關鍵區別在于人口密度、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差異(見圖1)。生態村預期的人口密度在近郊為100人/公頃,典型的農業區為10人/公頃,偏遠山區為1人/公頃。100公頃面積的近郊生態村在三種模式中被認為是最普遍的。另外,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在生態村建設中也十分重要,人口在10萬以上,能基本滿足人們的工作機會,信息交流,文化設施,教育設施和醫療服務。居住于毗鄰大城市的村民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其優點。居住于距離城市1小時車程內的村民也比較容易接受大城市的好處,但那些生活在1小時車程以外的人不能輕易接受城市基礎設施的優點。最后,生態村應該依據不同的生態環境而建造,除了利用不同的資源建立自身循環體系外,還可以滿足城市人口對農村景觀的不同需求。
2.2城市近郊生態村模式的特點我們假設這種模式包含10000名市民和60位村民。在100公頃區域模型中30公頃用于住宅發展(新鎮),另外70公頃用于農村土地使用,其中20公頃用于建設配發花園和非水稻種植,40公頃用于水稻種植。城市近郊生態村模式循環體系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組件使城鄉直接互動(見圖2)。例如,有機垃圾和污泥從新城通過處理器收集,被處理成有機肥料。肥料的生產總量為115噸每年,用于10公頃花園和20公頃非水稻農田。循環系統的應用將減少當地政府對收集垃圾的支出。地下水有效的培養著40公頃稻田(10mm每天)以作為充分利用冷卻和加熱系統的緩解治療方法。這種治療將避免過載排污系統和地下水位的降低。當然,水在加熱池塘用于栽培生長期稻。在這個模型中,配發花園在新城居民和農民交流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農民可以通過租用城市居民的農田來獲得更多收入。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培育蔬菜和花卉來交流信息。
2.3典型農業區生態村模式的特點第二種模式是擁有1000人的典型農業區生態村。在這個模型中,100公頃用地中10公頃用作定居區,另外90公頃用于農田,其中有14公頃非水稻田和76公頃稻田(見圖3)。在這種生態村里,冷卻和加熱系統可以被很好的利用;小規模的村莊污水系統處理器結合生產農田,對保護和再生資源的利用可以很好的用于飲用水和灌溉稻田。對于疏松的土壤,稻田作為太陽池使用的僅有7公頃,而其余的是在冬季期間保持非水稻田的干燥。這種模式的另一個特點是通過創造一個生態網絡連接鄉村景觀資源。生態網絡最顯著的組成部分是樹林,沿路種植的樹木可作為農田的防風林。這些樹林和路邊的樹木作為動物活動的生態走廊也很重要。濕地和沿河岸林也是很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
2.4偏遠山區生態村模式的特點第三種生態村模式是60個村民和40個參觀者在偏遠山區里。在這種100公頃模型里,1公頃用作定居區,另外99公頃作為農田使用,19公頃非水稻田,40公頃水稻和40公頃灌木林地。在所設計的生態村的圖像透視圖中,牧場都顯示在圖中下部,這表明在偏遠山區土地利用的另一種可能性(見圖4)。在草場中,動物糞便可以有效地用于生產沼氣,并通過發電裝置轉化為能量。將泉水用于冷卻和加熱系統。處理器將用于資源循環利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這種模式的另一種功能。然而,該模型的最顯著特征是使用木炭植物和溫泉水組成的矮林樹木作為加熱系統。在苗圃生長的植物可直接從木炭廠排出熱量。在這個生態村,居民建造的住房,即使在冬天,也可以使用供熱系統。用熱地板輻射加熱將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因為林地的薪柴和木炭僅為1公頃面積,而矮林林地有40公頃,所以可以持續供給。在山區斜坡上面的梯田和非水稻田被認為是傳統的日本山區農村的歷史人文景觀元素。這種景觀元素可以吸引大量城市游客觀光。由于針樹廣泛的種植致使山區農村景觀的價值不斷減少,將針樹替換為更具吸引力的闊葉落葉喬木可以提高景觀觀賞的潛力。這種轉換也可以有效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城市和農村居民之間的互動是維護此類地區的重要方面,因為人口減少和勞動力老齡化非常明顯。因此,這種模式提出長期居民建房的必要性。他們將通過志愿活動來幫助保護半自然生態系統。高科技信息的快速發展將有助于這里的居民對全世界網絡信息的了解。信息網絡的發展,將使更多地游客停留在這個區域。
3一個生態村模式應用的案例
基于上述研究方向實施的生態村項目,應對每個地方都建立詳細的計劃以便于重新設計改造現有的農村大環境。本文所討論的項目清單、成本以及測試用例都是在距東京東南部80公里的千葉縣長生郡中進行的。長生郡被歸類為城市近郊的生態村。一個曾經作為傳統村莊,但現在被重新設計成為具有更高價值的居住地區。在這個區域,發展這種具有公共菜園的農戶區,將是農村新型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該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建造野生動物棲息的濕地和中水處理系統而最大限度的打造一個生態村莊。這個過程中,濕地水被很好的利用。通過二次加工水處理系統,可以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降低,很好的保護半自然的河流堤岸。增加農儲市場的規劃建設將大大加強農村與周邊城市人們的聯系,推動和使用這種從每個家庭所產生的有機垃圾(經處理)和村莊內處理水排出的污泥所產生的堆肥,例如用于城市景觀和農業區域,將大大提高該區域內氮的循環量。在費用方面,收入很有可能大于開支。舉例來說,將村莊里處理的水在濕地中進行二次處理的成本要比在工廠中處理大大減少。另一方面,重新設計濕地的成本等同于這片土地減少的大米的產量所損失的費用,唯一的成本在于1000人在這個過程中所利用的水的排放費用。該項目對于保護生態系統和稻田是非常有效的,即使是面對在旱地種植水稻的趨勢。此外,它對去除廢水中的氮和磷是非常有效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技術外,每個項目都代表了一種經濟有效的生態技術,可以基于長生郡平坦地勢的環境特點,利用有限的空間發揚這種稻田鑲嵌景觀的形式。
4結語
目前,有各種各樣的項目通過日本政府和民間組織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如自然環境改造工程應用在農業、漁業、林業、農業。然而,許多項目僅僅處在概念階段,仍然有許多問題必須在實際應用到村莊前解決。這些議題涉及到將現有村莊轉換為生態村的建立程序、成本估算、建立系統幫助村民融入城市居民社區,并建立半自然的生態維護和管理系統。本文相信,對日本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地區的改進和更新是對生態村概念推廣和早日實施的關鍵因素。生態示范村可以根據完整的生態村知識體系而建立,并充分發揮生態村的優點。而在我國的落后的農村大環境下,自給自足的環境模式需要政府在政策、技術和資金上給予大力的支持。打破現階段農村城市化的模式,保留現有農村的文化特點,通過本文對日本農村發展的借鑒,以及生態村的優勢,打造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村莊。
作者:劉琪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