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
摘要:
依據波特“五力模型”理論框架,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從社會需求、學生主體、大數據時代“慕課”教育、培訓機構和不同高等院校等五個角度,剖析當前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客觀環境,探索新時期大學英語教改的方向與路徑,以期為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與改革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大學英語;應用型人才;教學與改革;波特“五力模型”;需求分析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國際化的到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調整,培養一支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隊伍,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2003年起實施,至今已走過十幾載。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歷史轉型期,如何加強實用型英語教學,培養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滿足國家外語能力要求和外語教學規律要求,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與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依據管理學波特“五力模型”理論框架,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從社會需求、學生主體、大數據時代“慕課”教育、培訓機構和不同高等院校等五個角度,科學剖析當前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改所面臨的客觀環境,探索新時期大學英語教改的方向與路徑,以期為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與改革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二、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理論是由哈佛商學院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之父)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該模型主要用于行業競爭結構分析及競爭策略分析,可以有效地解讀一個產業所處的客觀環境,對其戰略制定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波特將行業多種競爭要素界定為五種,分別為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和目前同行業間的競爭。[1]任何產業,不管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不管是物質生產部門還是非物質生產部門(比如,提供服務的),其競爭規律都將體現在這五種作用力上。因此,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應該包括確認、剖釋、評價這五種力量,以此為產業制定發展策略,促進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指導。目前,該理論模型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例如,劉敏榕依據“五力模型”探討了Google、歐洲數字圖書館計劃的實施對圖書館業工作的威脅和影響,提出了圖書館迎接新挑戰的對策;[2]房昌琳根據波特揭示的這五種作用力,分析了國內果汁飲料行業的競爭態勢,并指明了相應的發展道路;[3]王朋、邱家學在審視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運用波特“五力模型”探尋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目前的現狀及特點,為政府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提供了良好建議。[4]此外,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也有學者基于該理論展開了有益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張艷敏作為這一領域的開拓者和創新者,率先引進波特“五力模型”,詳細分析了高等教育產業構成及其內部競爭影響因素,拓寬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視閾;[5]朱寧波、史仁民是該領域研究的標桿人物,他們重點分析了獨立學院發展的現實狀況,提出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為獨立學院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6]不難看出,波特“五力模型”是對一個產業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靜態斷面掃描,對不同領域和不同形式的外部環境分析與問題解決都具有較為普遍的參考價值。所謂“產業”,是指生產同類產品(或服務)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務)的組織在同一市場上的相互關系的集合,它們采用相似的資源,生產近似的產品,吸引類似的顧客,為社會提供相像的服務。從這個定義上來講,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可以用“產業”來指稱,而波特“五力模型”也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所面臨的競爭環境與態勢分析。
三、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
縱觀過去文獻,這些年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內涵式發展”研究,比如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和教學評估等,忽視了它的“外延式發展”研究,即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到底是什么。盡管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關注外語教學的外部環境,如基于具體行業英語的需求調研、英語學習者的自身感受等,但這些研究只是從某個角度或某一領域進行切入,仍舊缺乏對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眼下正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歷史轉型期,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我們有必要跳出學科視野,“盡可能協調國家外語能力要求與外語教學規律要求”。[7]波特“五力模型”屬于外部環境分析中的微觀環境分析,旨在為一個產業的現狀分析及前景預測提供科學依據。下面根據“五力模型”理論框架,筆者嘗試從社會需求、學生主體、大數據時代“慕課”教育、培訓機構和不同高等院校等五個角度,從跨學科角度來構建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大調研”工作格局,全面解析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客觀環境及方法路徑。
(一)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社會需求波特“五力模型”的第一種競爭力量是購買者的議價能力,即購買者與產業內部生產產品(或服務)的公司討價還價的能力。作為一名購買者,一般都會期望以同樣價格能買到質量最高的產品(或服務),從而導致各企業之間相互競爭。從根本上來說,這將促使各企業依據“客戶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產品質量或服務標準。毋庸置疑,大學英語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大學英語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也需要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進行調整。目前,國內關于“大學英語社會需求調查”展開的工作或研究為數不少:一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導的調研活動和政策研究,如“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大學英語社會需求調查分析報告”;二是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進行的應用型大學英語教改調研和實踐,如楊堅定等人面向浙江長三角地區開展的入世前后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能力和需求調查對比;[8]三是結合具體學科專業所開展的診斷性研究,如余樟亞針對電力能源行業展開的專門用途英語需求狀況調查。[9]這些研究從不同層次和角度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明確培養目標提供了重要啟示。在市場理論學中,生產者必須在銷售前了解客戶及其市場的供求需要,否則事后再多的“硬銷售”廣告,都是資源的浪費。企業界“顧客就是上帝”的口號也同樣適用于“社會需求”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導向作用。根據拉德克利夫•布朗的觀點,社會需求可分為主觀和客觀需求,前者指的是學生英語能力雇主的要求,后者指的是將來的工作對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10]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社會需求,大學英語教育的“購買者”最終歸宿都是用人單位。因此,針對不同行業,有必要從入職招聘、崗位職能和企業培訓等幾個方面展開用人單位對大學英語的需求調查,包括工作中使用英語的頻率、內容和熟練程度、使用過程中的困難分析等,特別是職業需求的目標情景語言所涉及的英語技能和英語知識需求分析,以此有效解決大學英語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業已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提高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力。
(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學生主體波特“五力模型”的第二種競爭力量是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是指供應商在向產業提供原材料時,一般都會爭取獲得較好的價格或服務的能力。供方的壓力可以使一個產業因無法使銷售價格跟上生產成本的增長而失去利潤,最終威脅到本產業的單位價值質量和品牌價值高低。在大學英語教學這個產業中,最龐大的供應商便是學生。對廣大學子而言,大學英語教學能否符合他們的主體發展特點,能否滿足他們的內在學習需要,決定了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單位價值質量和品牌價值高低。陳冰冰在構建“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時,將學生的個人需求分解成四個維度:學習能力差距、學習者個體愿望、學習過程需求和學習環境需求。[11]值得注意的是,在20多年計劃生育政策下,中國人口逐漸逼近“劉易斯拐點”,同時在教育“”情況下,生源問題將成為許多高校不得不面對的尷尬難題。與此同時,時代前進的接力棒交到了“90后”(“00后”腳步也已逼近)一代人身上。根據易觀智庫的《中國90后青年調查報告2014》,“90后”一代具有以下幾大特征:自我意識膨脹下個性化成長、娛樂至上、充滿表達欲、情感需求強烈、集體孤獨、愛創新也愛創業、追求平等獨立、有責任感、理性務實有規劃、多親近教師但對教師要求偏高等。而“90后”大學生一般從小就開始學習英語,接觸時間較早,因此,他們的英語水平比起以往其它任何時期的大學生而言,都要高一些。換句話說,他們“通用英語”的學習程度普遍較高,這是大學英語教學對象發生的最大變化。面臨這樣的新情況,大學英語是否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更新原有的教學體系,有效組織針對“90后”學生群體的課堂教學,是大學英語能否在逆流之中“乘風破浪”的關鍵所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劉貴芹在中國外語教育高層論壇上發表講話,關于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他特別強調要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認知特點,讀懂教育對象,增強教學的針對性。[12]此外,還有一點絕不可忽視,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另一大“供應商”———教師,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當前,高校“80后”青年教師群體正在不斷壯大,不久后將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體和中堅力量。這個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全球化和國際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成長起來、被稱為“特別一代”的教師群體,他們又有著什么樣的主體特點,這也是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三)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大數據時代“慕課”(MOOC)教育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是指新的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力、新資源的同時,將有可能瓜分現有企業已占市場,造成現有企業盈利大幅波動,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危及這些企業的生存。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互聯網等相關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網絡教學”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高校的青睞,許多高校紛紛加入到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大軍中,在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互動平臺搭建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其中,“慕課”成為撬動教育變革的支點,正在醞釀一場高等教育的新革命。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因無法滿足交際目的而飽受質疑。早在2002年,教育部張堯學在《加強實用型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一文中就指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難以滿足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也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語言學習的需求。[13]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慕課”是由主講教師負責制作,集授課視頻、課后練習、網絡互動和學習測試等多模塊于一體,允許眾多學習者共同參與的大規模網絡在線學習課程。基于強大的互聯網技術,“慕課”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受到全球頂尖名校的一流教育。尤為重要的是,它所倡導的“個性化”和“互動式”學習方式,更是其教學理念精華之所在。[14]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學習社區“MOOC學院”,收錄1500多門各大MOOC平臺上的課程,目前已吸引了超過50萬學習者在上面點評課程、分享筆記、討論交流。“慕課”這樣一個實力雄厚的“潛在進入者”,在某種程度上給我國高校傳統的“唯課堂式”“滿堂灌式”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如何乘著“慕課”發展的浪潮,科學調整課程教學體系,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是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議題。
(四)替代品的威脅
培訓機構兩個處于同行業甚至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于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互為替代品”,導致它們之間相互競爭,當替代品的價格越低、質量越好,其所能產生的競爭壓力也就越強。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一直基于統一的教學大綱,一定程度上脫離市場導向,對授課對象“一刀切”。很多學生經過7年到10年的正規英語學習,在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仍舊不能熟練地閱讀外文原版資料,甚至連寫一封得體的英文郵件都成問題,尤其是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反觀國內一些英語培訓機構,諸如新東方學校、戴爾國際英語學校、李陽瘋狂訓練營等,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教學過程趨于同質化的情況下,他們憑借強大的資本和先進的經營理念,關鍵是優良的教學質量,不斷發展和壯大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而與某些學科緊密相連的專業/行業英語培訓,更是在激烈競爭中殺出的一匹黑馬,以其專業型和針對性強的優勢脫穎而出。以“課程設置”為例,我國大多數公立大學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僅開設一門課程———《大學英語》,且多數學校也只在一、二年級開設,民辦英語類高校則在低年級開設《基礎英語》,在高年級可能加入其它專業課程及技能培訓,實施“英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而外語培訓機構,針對不同的學生需要,課程設計分為考試類和能力類,前者包括大學英語四六級、中高級口譯、商務英語、雅思、托福、GRE等,后者包括新概念英語、職業英語、口語等。最鮮明的對比莫過于,普通的大學英語教學在長達兩年甚至花費時間更久后,學生的英語水平或四六級通過率仍令人堪憂,而社會上的培訓結構卻能在短短數月之內,取得兩年大學英語教學無法實現的令人驚異的成績。在課程吸引力和授課效率方面,外語培訓機構無疑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倘若我們仍以傲者姿態自居,固步自封,不接受新鮮血液的注入,大學英語終將被“替代品”逼至死胡同,成為一只外強中干的“紙老虎”。
(五)目前同行業間的競爭
不同高等院校作為產業整體的一部分,各企業的目標都在于使得自己企業獲得相對競爭對手的優勢。這就必然會產生沖突與對抗,這些沖突與對抗便構成了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其競爭強度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等諸多因素相關。不同高等院校之間的大學英語教學也存在著競爭。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是一所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其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及創造社會價值的能力,其為社會提供知識、人才、服務的能力,歸根結底是所培養人才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能力。[15]在全國統一招生體制“生源”情況相對固化的前提下,能否滿足社會需求及滿足程度的高低,成為衡量不同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客觀尺度。當一所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越是能夠將它們的英語教學與用人單位的招聘崗位業務能力相結合,越是能夠適應全球化過程中用人單位對英語人才的多層次需求,那么其所培養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也越具有競爭力,而大學本身的核心競爭力也將得到重要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信息化時代大學生自身多元化的職業選擇需求。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之間并非只有“沖突和對抗”,除了競爭關系以外,還有學習,這其中包括各高校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課件、網絡資源庫的使用與開發等分享與交流。通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汲取競爭對手成功的經驗,借鑒他人失敗的教訓,從而全面提升本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綜合競爭實力。另外,不同高等院校由于所在地區、學生入學水平以及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發展相對不平衡,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也應該加強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學校的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定位等實施不同的改革方案,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照貓畫虎的情況。
四、結語
正如2003年“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座談會”強調,在制定外語教育政策、實施外語教學改革時,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一切必須按照外語教學的客觀規律辦事,絕不能違背客觀規律。每一種觀點,每一項舉措,每一個重大決議都必須有科學的基礎,不能僅憑著美好的主觀愿望就任意行事。當前,正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期,就大學英語而言,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把大學英語建設成高標準、高質量的優質課程,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全球化發展的需要,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不斷提出的新要求。波特“五力模型”對身處歷史轉型期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客觀上決定其生存與發展,只有認清形勢、抓住機遇、主動適應、積極服務,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和深化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2-15.
[2]劉敏榕.基于五力模型分析數字圖書館工作新戰略———Google、歐洲數字圖書館計劃對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影響與對策[J].情報資料工作,2007(4):72-75.
[3]房昌琳.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的企業發展策略探討———以果汁飲料行業為例[J].企業經濟,2007(8):64-66.
[4]王朋,邱家學.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現狀及發展[J].中國醫療器械,2012(12):5-9.
[5]張艷敏.高等教育競爭態勢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的視角[J].遼42寧教育研究,2007(9):20-22.
[6]朱寧波,史仁民.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理論視角的獨立學院發展戰略[J].教育與職業,2013(2):20-21.
[7]蔡基剛.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史上四次定位爭論綜述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5(10):36-43.
[8]楊堅定,等.入世前后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能力和需求調查對比[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7(12):45-51.
[9]余樟亞.行業英語需求狀況調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2012(5):88-96.
[10]拉德克利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49-150.
[11]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理論模型的構建[J].外語學刊,2010(2):120-123.
[12]劉貴芹.高度重視大學英語教學與改革努力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79-282.
[13]張堯學.加強實用型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2(8):5-7+10.
[14]馬武林,胡加圣.MOOCs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沖擊與重構[J].外語電化教學,2014(2):48-54.
[15]賴錚.高校英語專業核心競爭力的十個指標[J].外國語文,2009(5):128-132.
作者:段燕 唐靜 單位:河海大學文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