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滁州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摘要:
旅游產業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穩步發展,人們思想意識的覺醒,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在此其中,可持續發展思想與低碳環保思想的共同作用,促使社區生態旅游成為旅游產業中最炙手可熱的新星。然而,縱觀現階段社區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其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對此,本文以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改革為基礎,思考現階段生態旅游產業管理模式發展,認知社區生態旅游發展存在問題,并擬定有效的生態旅游管理體系。
關鍵詞:
旅游產業;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
在旅游產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及低碳環保思維的科學融合,確保了現代旅游產業發展逐步趨向于低碳化、持續化、人性化及發展化。其中,社區生態旅游作為高級的人文化生態旅游模式,其擁有更為良好的發展空間與更具效果的發展價值,這對越來越注重生態品質與人文環境,又有意發展地區旅游經濟的社會集團而言意義重大[1-2]。對此,面對尚在起步階段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探究科學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保證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科學、穩定,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一、社區生態旅游概述
(一)社區生態旅游的含義
社區生態旅游,其是生態旅游因人需而生的一種更為高級且極具人性化思維的生態旅游方式。探究社區生態旅游含義,應從社區生態旅游定義角度出發,其是以利用且發展地域自然資源、人文文化為目標,將自然與地域風俗及文化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站在地區居民的利潤收益及文化習俗的高度上,確保以社區為整體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的行為[3]。社區生態旅游的概念將社區與生態旅游巧妙結合,強調了社區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的集體性與作用。可以說,在社區生態旅游開發中,社區既是生態旅游的承載體,又是生態旅游的開發體,其既需要在生態旅游中獲取利潤收益,同時其也要保證生態旅游開發具備低碳性、可持續發展性及人文文化的保護性。綜合而論,社區生態旅游科學開發應注重旅游開發的生態性,并保證地域文化的純正與延續。在此基礎上,利用社區生態旅游開發,才能保證社區生態旅游開發者獲取旅游發展收益,并推動地域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優化。
(二)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
了解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應先著眼于生態旅游產業的誕生。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第一屆環境會議召開之時,經過工業革命而高速成長的人類文明逐步意識到環境健康與生態健康的重要性。面對之前一味追求技術進步而荒廢的環境保護,面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中資源的破壞與消耗,生態環保理念營運而生。改變原有經濟發展思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思維,確保降低大氣污染、環境污染,以便還綠色以未來,給后世以綠蔭。在此思維的引導下,現代產業發展正逐步趨向于低碳化、可持續發展化,而作為第三大產業的重要支撐,旅游產業也擺脫了傳統旅游概念,逐步向生態旅游化發展。可以說,相較于傳統的旅游模式,生態旅游模式的開發充分迎合了現代社會的環保需求,其將可持續發展思維與低碳環保思維巧妙融合,提升了旅游體驗與旅游質量[4]。在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上,旅游產業發展逐步創新思維,不斷探索生態旅游與現代社會的結合模式,望借助生態旅游發展思維,保證現代社會整體的生態化、發展化。其中,在地域生態旅游開發中,社區這一全新的旅游承載主體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以社區為生態旅游發展中心,以可持續發展為生態旅游核心理念,將旅游產業經濟效益與居民區的整體利益掛鉤,從而形成的新型生態旅游模式,便是社區生態旅游模式[5]。可以說,社區生態旅游模式不僅強化了生態旅游發展的人文性,同時也為地域內居民增添了經濟收益,并確保社區居民以綠色、低碳、環保為發展思維,打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社區環境,進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社區生態旅游的管理模式現狀
眾所周知,旅游產業于我國社會經濟中已經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而社區生態旅游作為新興的生態旅游產業,于我國經濟發展中更是擁有無限良好的前景。只是,具備良好機遇的社區生態旅游,其在我國旅游產業落實與開發上仍數創新嘗試階段,因此難免仍存在一定發展問題。但就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來看,其現狀所表現出的具體問題如下:
(一)管理體制不健全
社區生態旅游在秉承可持續發展思維及低碳環保思維的基礎上,將生態旅游與社區發展放在同一思考點之上,從而促使地區經濟與人均收入均能得到有效提升,從而保證了社區生態旅游的良好發展前景。只是,無論是生態旅游發展,亦或是社區生態旅游發展,在我國旅游產業發展中均屬于較為初期階段,因此其在發展過程中并未形成統一的、完整的管理體制,以至于現階段社區生態旅游產業開發存在一定問題[6]。按理來說,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應注重旅游、環保、社區生活的科學融合,借助彼此促進來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環保效益的增大。但是,未健全的管理體系卻造成現階段社區生態旅游項目開發面臨統籌規劃缺失,資源分配不科學,經營管理不規范,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不科學,并造成旅游、生態、社區三方間矛盾產生,社區與旅游不能保證生態環境,從而喪失了社區的生態性。
(二)管理思維商業化
管理體系缺失的基礎上,現階段社區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又一問題則是管理思維的商業化。當前,部分旅游投資者將社區生態旅游當成賺錢的工具,注重社區生態旅游的商業化價值,凡事均以商業標尺衡量,有利于商業開發的項目便盡力打造,不利于商業開發的項目則不注重投資與養護,由此造成社區生態旅游虛有其名,商業氣息濃厚,生態價值缺失。其實,社區生態旅游開發的本質是確保地區經濟與生態的共同發展,望借助經濟發展來優化生態環境,并利用生態環境進一步敦促經濟發展[7]。但是,過分注重利用旅游投資者與投資集團,卻扭曲了生態與經濟間的協作關系,將利益擺在旅游發展的制高點,造成有生態景區卻無人欣賞,或者打著生態景區名義,內在卻臟、亂、差,完全不合生態之名,也未有發展價值。
(三)利益分配不均衡
社區生態旅游項目開發具備良好的商業價值,同時也是生態環保發展的關鍵所在。其中,與生態環保造福子孫不同,商業價值是社區生態旅游項目功在當代的實際體現,因此,科學的利益分配是現階段社區生態旅游項目開發中的重點。只是,詳細了解社區生態旅游發展不難發現,其朝氣蓬勃的發展之下是隱含的巨大利益鏈條,具體包括了當地居民、社區、政府與投資企業等多方。如此眾多的涉及主體,將不可避免的造成利益分布不均的現象出現。舉例來說,在社區生態旅游的游客接待環節,真正提供優質服務的是當地社區居民,但是利益鏈條中其的收益卻并不高。可以說,在社區生態旅游項目開發中,處于項目底層的受益主體所獲得的利潤是最少的,因此這一層級的服務主體的服務意識并不高,社區生態旅游建設的情緒也不積極,甚至有部分人員因收益過低而排斥社區生態旅游開發,從而造成了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阻力[8]。
三、影響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主因
當前,影響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構建的主要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因素、旅游經營因素與試產環境因素。其中,地方政府與旅游經營二者相結合,構成了影響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構建的內部因素;相對的,市場環境則因其廣泛性與客觀性,因此構成了影響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外部因素。
(一)地方政府因素
地方政府因素是影響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構建的政府性因素,該因素與旅游經營因素中涉及的旅游企業、社區團體及當地居民一起構成了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內部因素。作為整個管理模式中唯一的政府性因素,當地政府在旅游生態管理模式中具備著良好的典范性與引導性,其擬定的相應策略將決定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走向,而其所給予的支持政策與指導意見也將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逐步完善。可以說,作為唯一具備制定、編輯、推行規章制度的部分,當地政府應在整個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構建中起到積極的、良好的、具有創建性的作用,以此來確保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科學與穩定及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實效化與精準化。
(二)旅游經營因素
相較于地方政府因素在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起到的指導與定向作用,旅游經營因素作為管理模式的執行與推動主體,其有效落實與開展管理模式內容十分必要。可以說,即使管理模式是經由政府機構制定,但是能否有效落實,能否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科學發展,則取決于旅游經營者的努力與行為。其中,作為旅游市場中的運營主體,旅游投資企業具備十分良好的執行能力,其是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執行人,可借助自身豐富的旅游管理經驗與旅游發展視角來推動并敦促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落實并實踐。可以說,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有效應用,旅游企業的主導不容忽視。無論是生態環境建設、人文資源開發,還是經濟與自然相相融、社區與旅游相結合,都需旅游企業的正確指導與合理引導,才能促進旅游專業技術的社區落實[9]。由此可見,在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構建中,旅游企業具有當仁不讓的執行者地位。相對的,社區團體作為各方利益者綜合而成的團體,其在參與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建設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監督、調控、推動各方利益區域平衡,以此來確保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具備利益性且存在環保價值。綜合而論,社區團體是利用監督、調控等方法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的科學經營、合理管理與綜合性服務質量提升,從而保證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科學。最后,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利益的直接關系人,其既是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主體,同時亦是該管理模式的被管主體,因社區生態旅游與社區居民息息相關,因此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在建設與推行過程中與當地社區居民間也存在必然聯系。保證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構建的人性化與科學化,才能保證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更富有地域特色,當地社區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服務也更具有人文特色。
(三)市場環境因素
與影響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內部因素不同,影響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外部因素與市場因素息息相關。社區外部利益者以及相關環境因素皆將影響社區生態旅游管理工作,社區生態旅游主要營銷對象為生態旅游者,因此生態旅游者即是生態旅游管理的需求者,也是生態旅游業消費的主要對象[10]。因此社區生態旅游管理不僅僅是社會責任,更應結合非政府組織,向社區群眾宣傳保護生態重要性,通過開展生態教育,不斷提升群眾生態意識,激發社區群眾參與到生態管理之中。此外,社區生態旅游管理還應結合社區實際發展水平,運用經濟建設為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提供物質基礎,使其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創建。
四、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發展
(一)政府科學管理
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構建中,政府科學管理的作用十分顯著,正如影響社區生態旅游模式構建中所言,政府是制定及修正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政策與制度的重要部門,因此政府科學管理在社區生態旅游模式構建中,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主導地位。就我國現在局勢而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政府的公信力毋庸置疑,作為中國特色的政治職能機構,政府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并可在政策扶持、思想指導上起到十分顯著的作用。因此,由政府主導社區生態旅游發展,可將更多的資源協調入社區生態旅游建設中,并能有效凝聚社區生態旅游各方利益者,打造科學的社區生態旅游環境。對此,政府在擬定社區生態旅游管理規則時,不僅僅是做權衡各方現實利益的工作,同時應將生態旅游發展與生態旅游保護貫徹到社區旅游發展之中,以便實現社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應了解開發者的訴求,了解社區團體的訴求,了解社區居民的訴求,在此基礎上,合理分配手上可利用資源,給開發者相應的優惠政策,協調社區團體與地方居民,為三者的利益平衡做出努力;與此同時,政府應根據歷來的管理經驗,察覺社區生態旅游建設中存在的陋習與怠惰,借鑒旅游類管理條例、生態保護相關法律,打造適合社區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細則,敦促各方了解管理細則,實際應用管理細則,以便科學建設與維護社區生態旅游[5-6]。綜合而論,在政府的努力協調與積極敦促下,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基礎規則將有效建成,并對整個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構成良好的促進作用,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科學發展。
(二)第三方委托管理
在政府的積極主導下,第三方委托管理作為企業入駐社區的典型代表,將確保企業以承包、租賃等形式成為社區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管理人員。可以說,利用企業入駐形式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無論對社區生態旅游本身,還是對社區、企業、乃至政府創收都有巨大幫助。眾所周知,企業本身具備良好的經營能力與管理意識,因此令企業以第三方委托的身份入駐社區生態旅游,將有效促進社區生態旅游的整體服務專業化、素質化。當然,詳盡了解第三方委托管理后不難發現,于第三方委托管理之下,項目的經營權與項目的所有權顯現分離狀態,即項目所有權歸屬國家,而項目經營權卻落實到企業本身,由此帶來的好處是企業擁有項目的絕對領導權,而在政策扶持與項目建設中卻可以得到政府的扶持與幫助,只要嚴格按照政府的規章制度辦事,便能充分發揮自身經營潛質,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的科學發展[3,8]。可以說,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為企業經營帶來了更大的便利與空間,使其可以更為順心的按照適合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方向整衡步調,確保社區生態旅游發展蒸蒸日上;如此同時,國家具有旅游項目的所有權,在整個統籌規劃中則更能利用有效資源,扶持社區生態旅游的科學建設,并為企業經營開拓前進。只是,在第三方委托管理之中,應注重政府所委托企業的經營思維,嚴禁其借助政府權力而形成市場壟斷,政府在采取第三方托管模式時,需對企業的各個環節制定科學的限制政策,以便保證社區生態旅游的利益最大化,服務最優化。
(三)社區自主管理
與第三方委托管理相對應的,是社區自主管理,該管理模式主要確保社區居民自主管理社區生態旅游項目,并在社區生態旅游項目中獲取所需利益,從而增加其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可以說,相較于第三方委托管理,社區在管理水平與管理能力上存在薄弱性,不過其在整個社區生態旅游環境及項目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卻不容忽視。社區居民與社區團體是確保社區生態旅游中人文性、地域性特點的關鍵,確保社區在整個社區生態旅游建設中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將可確保社區生態旅游的人文化發展[2]。對此,社區居民與社區團體應根據政府需求,認知自身在社區生態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并逐步認清生態旅游入社區的生態價值與商業價值,站在二者的共同發展的立場完善自身,并組建社區的綜合管理體系,以便社區居民產生當家作主的意識,在社區生態旅游中發揮管理作用,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發展,并實現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多方共贏。
五、結語
綜上所述,社區生態旅游的科學發展,對現代社會環境、旅游產業發展而言均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了解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影響因素,來引導社區生態旅游發展,將保證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科學,從而實現社區環境、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玉梁.生態旅游中社區參與的有效性探析[J].管理觀察,2014(9):122-124,126.
[2]王瑾,張玉鈞,石玲.可持續生計目標下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濕地自然保護區王家寨社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4(9):2388-2400.
[3]楊主泉,白鷺.國內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研究進展述評[J].旅游縱覽,2013(4):182-185.
[4]楊文琪.生態旅游景區的社區管理研究[J].市場論壇,2011(3):71-72.
[5]潘少兵,劉峰.基于社區參與的生態旅游模式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27-30.
[6]喬宇靜.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研究[J].北方經濟,2010(22):31-33.
[7]成鳳明,鐘永德,周美芳,翟光華.社區居民對生態旅游開發的態度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9(6):201-205.
[8]侯一邊.生態旅游管理系統框架構建研究[J].思想戰線,2014(1):81.
[9]田世政.社區居民“整體搬遷”模式對生態旅游景區管理的影響[J].林業經濟,2014(6):66.
[10]陳志永.國內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述評[J].生態經濟,2014(10):98.
作者:倪晶晶 單位:安徽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