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在電影藝術的價值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渲染氣氛,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一個優秀的電影導演一定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講述一個好的故事幾乎是所有優秀的影片共同的基礎。電影是在故事的敘述過程中帶領觀眾進入影片中角色的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并從中獲得某種啟迪或人生智慧。在一般的敘事過程中,都會涉及特定的場景,需要渲染或激烈或平靜或驚心動魄的氛圍,并以此帶動觀眾情緒,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1]為了渲染特定的故事氛圍,除了布置相應的場景,安排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還離不開音樂效能的有效發揮。電影音樂作曲家會根據電影情節的需要,按照視覺畫面的內容和追求的藝術效果,創作相應的音樂,以對視覺畫面氛圍進行加強和渲染。如在影片《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的最后,金色的夕陽照在站在城墻頭的至尊寶和紫霞身上,至尊寶依然無厘頭地說“他好像條狗耶”,紫霞也被他逗得咯咯笑,他們一起看著孫悟空師徒西去的背影,眼中露出迷惑和不解,這時,《一生所愛》的音樂響起,瞬間營造出一種凄婉哀絕的氛圍,畫面中師徒四人身后黃沙漫天紛飛,悟空難忍回頭觀望,更是令人柔腸寸斷,于心難忍,引起觀眾極大的共鳴。這首凄涼悲哀的音樂放在影片的結尾營造的悲情氛圍和達到的藝術感染效果令人拍案稱絕,可以說是音樂對于故事氣氛渲染的經典。
(二)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是電影要表現的重要內容之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一般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等元素來實現的,音樂并不能直接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但當音樂進入觀眾耳朵的那一刻起,就會在他們內心引起相應的反射,影響他們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所以,在電影制作中合理運用音樂元素,能夠使人物顯得更加真實飽滿,更加立體化,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人物性格的展示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以電影《笑傲江湖》中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為例,這首曲子節奏鏗鏘,曲風豪邁,音律暢快,歌詞工整對仗,旋律回環自然,聽之令人蕩氣回腸,“江山笑,煙雨搖,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在這首曲子中,無論是雄壯豪邁的節奏,還是古典對仗的歌詞,都是主角令狐沖超脫塵世俗物之外,追求自然快活逍遙、集江湖豪情和俠客義氣于一身的形象和性格的真實寫照,音樂和人物形象渾然一體,令觀眾更加真實而深刻感受到那種“笑傲江湖”的英雄情懷。《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主題曲《男兒當自強》也是對黃飛鴻個性和情懷最貼切的描繪,整首曲子積極堅定,充滿豪情壯志。音樂在影片中反復出現,讓人感覺痛快酣暢。這首歌曲多年來傳唱不衰,讓黃飛鴻的中華好男兒形象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讓黃飛鴻代表的中國武俠精神更加發揚光大。
(三)音樂也是電影中的時代符號
電影根據故事發生年代的不同可以分為現代電影和古裝電影。電影拍攝的年代不同也會使電影具有某種時代的特征。因此,音樂是電影中的時代符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音樂是電影故事發生年代的符號。[2]無論是現代電影還是古裝電影,都可以用音樂來反映其電影故事發生的年代。聽到電影中街頭巷尾傳唱著鄧麗君的《甜蜜蜜》,就可以斷定這是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故事;酒吧里喧囂著的搖滾樂則是現代社會的標志;電影《銅雀臺》中經常響起的則是《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音樂;有合著琵琶清唱的音樂,則可以確定是古裝電影無疑了……這就是音樂作為電影故事發生時代的符號帶給我們的音樂之外的信息。電影中加入旁白,明確告訴觀眾故事發生的年代,固然是一種幫助觀眾進入情節的有效方法,而用特定年代的音樂符號向觀眾做出暗示,則更是一種簡要巧妙的手段,也是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另一方面,不同年代拍攝的電影,也可以通過其中的音樂來加以辨識,這也是音樂作為時代符號的另一種解讀方式。如影片《洪湖赤衛隊》中的經典音樂《洪湖水,浪打浪》,以簡單的雙簧管和弦作為前奏,旋律自然優美、婉轉流暢,節奏寬廣悠揚,加上描繪洪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過著幸福生活的歌詞,我們很容易判斷出這是革命年代的電影,表現的是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反抗剝削和壓迫,經過曲折贏得勝利并開始幸福生活的主題。
二、電影《鋼琴家》中的音樂運用效果賞析
《鋼琴家》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作品,也是一部以音樂和戰爭為主題的影片,音樂元素在其中的應用有著絕妙的技巧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效果。《鋼琴家》這部影片講的是一位波蘭猶太籍天才鋼琴家在民族被壓迫、遭奴役的二戰期間,飽受納粹分子的折磨和凌辱,他只能用鋼琴表現自己內心的堅強不屈和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感人至深。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和才華感動了一位德國軍官,并受到他的認可和同情,在這位軍官的保護下,他終于躲過了敵人的追剿,堅持到了祖國最后的解放。音樂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之一,給人們帶來高雅的藝術享受和心靈的洗禮,然而,當戰爭像惡魔一樣撲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也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尊嚴,低下高貴的頭顱,向刺刀和大炮屈服。影片中大量運用了和主人公有著極其相似經歷的波蘭偉大的鋼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作品,這樣的選擇可謂匠心獨運。德國軍官被鋼琴家的音樂演奏感動的情節,也是影片的故事情節轉折的高潮部分,導演選擇了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作為背景,這首曲子講述的是一個波蘭英雄在民族受到奴役時,不堪凌辱而以身殉國的故事。整首曲子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三個部分,節奏悲壯感人,場面恢弘大氣,剛強有力。德國軍官聽到鋼琴家的演奏,腦海中浮現出他們刀下的波蘭人民哀嚎呻吟的悲慘景象,本非極端納粹分子的德國軍官,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被音樂所觸動,他內心也認識到了侵略戰爭的不義和必然失敗。在電影的最后,波蘭人民和天才鋼琴家在經歷了痛苦折磨后,終于等到了戰爭的結束,這時影片選用的音樂《降E大調輝煌的大波蘭舞曲》。這是一首用管弦樂伴奏的鋼琴音樂會作品,集樂隊性和交響性于一體,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豪邁飽滿,充分體現了波蘭舞曲的特色情調。整個樂曲多次轉換音調,最后以c小調結尾,比一般波蘭舞曲更加富有詩意和質感,聽者能夠從中感受到輕松愉悅的氛圍和積極向上的力量,展示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電影的主題做出了最好的詮釋。[3]
三、電影《西部往事》中的音樂效果
拍攝于1968年的《西部往事》是美國西部電影中最偉大的影片之一。影片中一望無際的黃沙,有著騎士精神的牛仔和土匪,美麗絕倫的新娘和那個時代令人心潮澎湃的鐵路已經定格成為永恒的畫面。在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史詩性大作品中,顏尼歐•莫里康的經典配樂成為影片最大的亮點之一。[4]影片開頭的十幾分鐘內完全沒有配樂,使得那個西部的小火車站顯得孤獨而蕭索。當火車汽笛生響起,才有了那首蒼涼的口琴音樂———《帶口琴的人》。這段音樂異常簡單,只用了4個音符,音樂具有極大的柔韌性,營造出一種緊張神秘的氛圍。口琴的聲音沙啞似泣,凌厲如萬箭齊飛劃破空氣,在這樣的音樂背景下,無需場景或語言指示,觀眾就能夠猜測到男主角就在這附近。這里,人物語言和畫面環境的作用完全以口琴音樂來取代,故事的后續情節也自然鋪展開來。
當麥克班太太孤身一人從南方來到這個機遇和危險并存的西部小城,心中滿是希望和迷茫。此時,電影的同名歌曲OnceUponATimeInTheWest(《西部往事》)的旋律響起,歌曲中既有燦爛的陽光,也有柔情的撫慰,對初到這片土地的人的命運做出了最好的暗示:這里充滿了機遇,敢于奮斗就有美好未來在前方召喚;這里也充滿了危險和血腥,無論境遇如何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這首曲子是整部電影的主題曲,是對美國西部開拓發展之初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對那些勇敢的開拓者們盡情的頌揚。音樂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元素,在電影中的作用具有多重性和不可替代性。不斷創新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技巧,發展電影音樂理論,不斷追求更高品質的電影藝術,創造出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是所有電影人的不懈追求。相信電影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震撼。
作者:周亞蕾單位:新鄉學院音樂表演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