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福州大學學報》2015年第四期
近年來,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不斷加強,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針對性、時效性、實效性不足等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世界文化也在相互交流碰撞,多元文化共生并存已是事實;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漸成共識,這些既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難得機遇,也提出了嚴峻挑戰。新形勢下,立足多元文化背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多元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分析
與以往封閉、單一的境況不同,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促進了各種異質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碰撞,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百花齊放、共存共榮的新時代。[1]多元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積極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沖擊。
(一)人們更加關注利益和責任的計算現代經濟理論由“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基礎,其最經典的一個案例就是“囚徒困境”:兩個囚徒為了避免自己陷入最不利的境地都會選擇招供,而他們雙方這種行為帶來的卻是對整體最不利的結果。正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薛兆豐所說,“道德背后有一系列精密的計算”[2],在不知道幫助別人會給自己帶來何種影響時,人的本性通常會出現遲疑的情況,所以美國等國家用各種形式甚至是法律來鼓勵救助。法官漢德(LearnedHand)在美國政府對卡羅爾拖輪公司的訴訟案中提出了有名的漢德公式:B<PL(B:預防事故的成本;L:一旦發生所造成的實際損失;P:事故發生的概率;PL:事故的預先損失),僅僅當這一公式成立時,潛在致害者才負過失侵權責任。[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之間制度的問題里始終蘊含著對利益和責任的計算。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講到,人首先是自利的,但天性里還懂得同情[4],逐利和道德并非天然相悖,這也使得人會在不同領域內以不同策略謀求個人幸福最大化:人們愿意對私人領域中的親情和友誼進行投資;也愿意在公共領域中通過產權保護以及雙方都希望的互利為基礎從事相關活動。
(二)社會主義的道德底線不斷被沖擊我國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一項來自蓋洛普的調查數據顯示,認為自己生活幸福的國人僅占全國12%。環顧周遭,社會主義道德底線頻遭沖擊:品牌牛奶中添加有毒物質;地溝油、染色饅頭上餐桌;不法養殖戶把“瘦肉精豬”賣給大型肉聯廠……這些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失范和滑坡已相當嚴重,道德文化建設還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人們開始想起曾經的“樸素心境”:道德都去哪兒了?這些現狀的產生原因,除上述研究中提到人們更精于計算利益和責任外,還包括:社會互信遭到負面案例的日益侵蝕;從傳統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轉型期中社會信任呈現空白;普通民眾大多欠缺現代意識和公共意識等。卸責、偷工減料、做手腳或敲竹杠等行為,并非一個民族的劣根性,它在所有人類交易中均難回避,但這不能成為我們的借口,何況我們國家這類問題似乎更為嚴重。
(三)學生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多元化多元文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會帶來多樣的社會思潮和多元的價值觀,幫助大學生的思想走出封閉和僵化狀態,變得活躍和富有創造性,增強了他們的主體性和選擇性,這無疑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和進步[5];但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鋒,也可視為對傳統社會一元文化的顛覆和挑戰,強烈震撼著人們傳統單一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由于年齡、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征,使得他們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當多元文化的浪潮襲來之時,他們的價值觀體系呈多元化發展,容易出現價值混亂、價值危機、信仰危機等問題。尤其是在當前,學生的獨特性、選擇性與變更性日益顯現,有時會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這就對其價值觀造成一定銷蝕,使這一群體信仰迷茫、主流意識形態淡化、道德理論與道德規范創新艱難等。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困境的主要原因調查
根據研究需要,筆者于去年6月至8月間對福建地區的四所高校,以分層抽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并使用SPSS15.0forWindows軟件整理和分析調查數據。被調查的高校門類較多,包括綜合類、師范類、農林類和醫學類等。在發放的6500份問卷中,共回收有效問卷6047份,問卷有效率達93.03%。從有效的樣本來看,性別上男女各為61%和39%;民族分布上,漢族是主體,占94.01%,少數民族占5.89%;學歷上,本科生達87.71%,碩士研究生占10.48%,專科生為1.8%,博士研究生僅0.01%;年級分布上,本科一年級有32.55%,畢業班為18.85%,其他年級占48.6%;學科門類中,工學人數最多,占總數的54.08%,其次主要是管理學、理學、經濟學,看來本次調查對象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梳理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仍有待提高,這一困境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方面:
(一)大學生的精神層面1.信仰缺乏和叛逆心較強當前,大學生中的主要群體基本上都是“90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他們思想活躍、個性鮮明、自主意識強,但叛逆心和依賴性較強、心理素質脆弱、辨別能力有限,這就從一個側面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他們生活在物質經濟發展快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社會環境下,不少大學生忽略對精神或信仰層面的追求,對某些社會問題和現象往往產生不滿乃至憤怒情緒,有的甚至采取過激的表達方式。2.功利主義思想較為嚴重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影視劇及西方拜金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在“求利”引導下把個人利益和金錢作用推向極端[6],這使得價值評判標準變得功利化,以金錢或物質為依據;在專業選擇上更傾向于熱門、就業率高、工作體面的類別,常忽視自身興趣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以致出現所選專業與自己興趣不符,進而出現學習吃力、缺乏興趣、掛科等現象,心理承受力較脆弱的“90”后易于出現一些極端行為;同時因專業能力欠缺,易于造成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二)高校教育理念層面1.不夠重視學生的道德素質培育不少高校熱衷于擴大辦學規模,一味追求學科建設、師資培訓、科研項目獲獎、學位點數量等,而忽略了思政教育工作;忽視師德師風建設,教師自身素養上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良行為,引起社會較大不滿;部分思政教育課堂一味地迎合學生興趣,“理論高度”欠缺;思政教育課程建設不夠完善,雖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列入教學計劃,計算學分,但在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思政教育實踐主體性不強,說得多、做得少,學生還主要停留于“被說教”;雖然總體上很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但多流于形式、娛樂色彩較濃,如組織活動主要是為配合上級組織或參加某些慶典,對學生道德文化養成教育的作用有限;對思政教育缺乏總結凝練和規律性的探索。2.忽視大學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在量的擴張上成效明顯,大樓大樹拔地而起,但卻忽視了大學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內涵底蘊尤顯不足;去“行政化”雷聲大、雨點小,行政主導、追求經濟效益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高校獨立自主的存在意識;條條框框多,學生被動接受教育,學術自由氛圍被不斷侵蝕,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斷被扼殺;功利作祟,職稱不再是知識淵博的代名詞,卻成為名譽和地位的逐利場,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問題層出不窮。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的建議
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堅定程度高低,關系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青年大學生中的吸引力與凝聚力大小。高校的功能及其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決定了它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承擔重要的時代使命。我們應正視并有效運用多元文化背景,在思想引領、載體創新和隊伍建設上狠下功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提升。
(一)加強思想引領,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向心力首先,豐富大學精神內涵。大學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一旦形成就會通過各種文化形式和活動載體,內化為師生一種堅強的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導向、凝聚、激勵、塑造等功能[7],為塑造和培養學生的價值觀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具體化和外在表現形式,新時期應將中國夢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賦予大學精神更深刻具體的內涵,這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能堅持科學性與方向性、主導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有效傳播社會主義道德觀,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其次,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納入學生思政教育的總體規劃,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各利益相關者;適應青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善于抓住五四、國慶等紀念日和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等時間節點,以主題班會、觀看系列電影、理論熱點面對面、理論研討等多樣化方式,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增強他們的理論、制度和道路自信,提升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圍繞誠信、感恩、勵志、責任、考風考紀、“三愛三節”(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節水、節電、節糧)等主題,繼續深入開展“中國夢”教育。再次,推進學生黨建工作。嚴格發展黨員標準,從源頭上把關,真正將思想進步、專業過硬、作風正派、師生認可的學生吸納到黨組織中來;加強黨員的教育和管理,評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人,多渠道、廣范圍宣傳,引導學生既向英雄人物學習,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學生實體和虛擬黨支部建設,以支部立項增進其戰斗堡壘作用,讓先進思想的氣息在學生社區洋溢。
(二)促進載體創新,增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吸引力首先,做強社會實踐教育。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以學生為主體,展現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創造潛能,讓每個學生成為主角、讓每個夢想飛翔,從而讓學生真正參與實踐基地建設、真正從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受益。緊扣專業,凸顯實踐,不僅僅要求學生記住基本道德規范要求,更要培養他們面對復雜多變生活環境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通過良好的文化熏陶,使道德文化變成他們的自覺追求和內在品行。其次,創新網絡思政教育。通過互聯網平臺,建設“思政教育”網站、網頁,開設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欄目;推動學生工作網絡化、信息化,搭建起學校與學生互相交流、學生事務與反饋的網絡平臺,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充分增進“微”時代正能量傳播;彌補網絡文化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帶,指導學生文明上網,增進他們的網絡道德修養。再次,強化精神心理扶助。在多元文化背景和當前學生受挫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加強學生精神引領和心理關懷尤為重要。既要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精神追求,變追捧娛樂明星為科學明星,撥正當下國內一浪高過一浪的追星熱潮,端正泛娛樂化歪風。又要圍繞“5.25”、“10.10”心理主題日,開展團訓、海報展、情景劇賽等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加強心理保健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朋輩教育作用;建立心理危機處置機制,健全處置工作預案,加強對特殊關注學生的關心和幫扶,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
(三)強化隊伍建設,激發大學生思政教育原動力首先,提升理論教師綜合素質。教師特別是理論教師,他們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教育的重要責任,是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的模范和帶路者。一名思想政治素質高、理論基礎扎實、以身作則的教師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促進理論教師素質的提高,既要把堅定的思想政治素質建設擺在最主要的位置,使他們具備崇高的師德;又要促進業務精湛,在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涵養,尤其是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美德的傳承,促進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及新興學科知識、時事知識等的學習,唯其如此,才可以對不斷出現的現實問題進行正確合理的分析與評價。其次,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輔導員隊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中堅力量,要提高這支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執行力,就要增進他們的政治涵養,使他們能辯證看待多元文化的背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真曉、真懂、真用,以此作為提高學生思政教育實效的一把利劍;還要鼓勵和支持他們參加各種業務交流、學習、培訓,提升業務能力、工作水平等;推動他們結合工作實踐開展理論研究,申報各級、各類研究課題,使工作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顧及隊伍人員組成結構實際,老帶新、一對一地傳幫帶。再次,完善導師和班主任工作。大學生導師和班主任主要分別由黨政管理干部和專業教師兼任,實踐表明,他們在學生思政教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積極探索這兩支隊伍的建設機制,增進他們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過程中的業務素養和主導作用;適時“補位”,與思政教育理論教師、輔導員良性互補,共同推進;堅持師生約見制度,通過對學生思想引導、學習指導等方面的個性化幫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和人生定位。
作者:黃國輝 婁東生 單位:福州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