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人類學角度下的民族音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前,音樂人類學已經將研究范圍拓展到了對人類所有音樂及音樂文化的研究上。中國民族音樂是由廣大的勞動人民生產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充分展現了獨有的藝術特性及突出的民族個性。一直以來,中國民族音樂都是我國音樂文化的主體部分,藝術價值顯而易見。所以,從音樂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中國民族音樂,將有助于推動中國民族音樂良好的繼承與發展。
一、音樂人類學理念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一)音樂人類學的理念中國民族音樂要想發揚光大,需要在音樂人類學的視野下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探究。音樂人類學最初被稱之為比較音樂學,最先被大家稱之為民族音樂學,隨著時間的變遷,將其定義為音樂人類學。當前,在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下,使得音樂人類學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現已涵蓋了人類所有的音樂及音樂文化。通過田野調查深入考察、關注各民族音樂文化生存發展的環境及具有的歷史特性,系統性的對各民族音樂文化作了一番細致分析與比較,從而推動各民族音樂文化未來中更好的發展。此外,在音樂人類學中,注重將民族音樂置于民族文化范疇中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每一民族的音樂有著各自的表現形式,也有著近似的文化價值,因此,每個民族及其文化范疇中的音樂長期保持尊重、理解與合作的狀態,同時,使我們對民族音樂有了全新的認識。
(二)民族音樂文化由于中國民族音樂學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隨著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的形成,就發生了對該門學科研究對象的爭議。研究民族音樂學與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的目的、意義是不是相同的?民族民間音樂中具體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哪種研究方法更合適?這些都成為了爭議的焦點。不可否認的是,研究者應站在文化的視野,采用人類學中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深入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通過探索歷史分析研究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眾所周知,中國屬于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及內容不同。要想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研究,了解各民族音樂的文化特性,就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手段,全方位地學習各民族等音樂歷程、獨具特色的樂器以及遵循的音樂文化觀等,在音樂人類學的視野下對各民族的演唱演奏技能以及音樂作品的風格進行細致的比較,以此明確各民族音樂的獨特性,并且發掘所有音樂間的共同之處。實現文化視野的廣泛性,促進音樂文化的多元化形式,尊重、理解各民族音樂文化,增強分析和鑒賞中國民族音樂的能力,從而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被大眾所熟知。
二、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民族音樂
(一)各民族的獨特風格與特點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大國,其多樣性的文化形式對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多元化的內容使得文化形式呈現出了多樣性。無論是哪一時期階段中,中國民族文化都不可避免的被其他文化所干擾。比如,佛教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文化;五四時期,中國涌現了大量的外國文化;二十世紀,由于中國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多元化、開放性的特性。中國民族音樂就是從這種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而形成與發展的,為此,音樂成為了各種文化同時存在與互補的橋梁。中國從事音樂人類學研究的學者綜合了音樂和各民族文化背景,認為一切有關于音樂活動的時間、環境、人物等是明確音樂意義的有力依據,使得音樂和中華全民族文化保持著緊密的聯系,為音樂人類學和人類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造就了民族音樂的區域性特點由于我國民族眾多,使得我國擁有品種紛繁、內容豐富的民族音樂。如古稱“西域”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存在著各種民間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下,使得文化逐步呈現出了多元化特點,從而推動了各有風味的民族音樂。音樂人類學是隨著中國多元文化的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中國多元文化的特殊性造就了人類音樂學必須以中國特色為核心思想持續發展。隨著音樂人類學的理念形成,將極大的促進了各民族音樂文化間的交流,利用音樂這一重要橋梁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推動文化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此外,要想在音樂人類學的視野下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和繼承,還應強化學科建設力度,拓展學科領域,樹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觀念,不斷提高相關學者的專業性,努力尋求各民族音樂蘊含的特有規律,采用多樣化的研究手段,主動和國際學術界良好溝通交流,保證音樂人類學在中國有效實踐。為了使中國民族音樂更好的傳承與發揚,應時刻從音樂人類學的角度保障各民族音樂文化應有的個性,構建多元音樂文化,嚴厲禁止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化的觀念。
三、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當前,我們應充分的發掘和加大保護力度,這樣音樂人類學才能更好的在中國發展與完善,才能逐步適應本國國情,才能保證中國民族音樂以獨具特色、獨特民族個性的姿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站穩腳跟。
作者:張弫 單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