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英語閱讀模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高校依據“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念(Output-Driven,Input-EnabledHypothesis)為理論指導,摒棄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及閱讀能力,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在基于“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念的大學英語閱讀模式下,以輸入為主是這種教學模式的重要方式。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它可以將閱讀輸入與語言輸出理解成為對立統一的矛盾兩個方面,即“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從而達到理想的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教學目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念的形成是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一種教學創新模式,高校通過應用這種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科學性,使大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和英語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大學英語教學;英語閱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StephenKrashen提出語言輸入假設理論。此理論認為,語言學習者應在學習語言環境中,通過大量輸入略高于學習者本身的知識水平進行可理解性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自然而然地來習得第二語言(Krashen,1985)。此理論將習得者現有的語言水平設定為i,略高于現有水平的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設定為i+1。文秋芳教授根據中國學生學習語言的習慣與特點,對輸入與輸出的關系進行了相應的闡述。在“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中,“輸出”是語言接受者學習語言的源泉與驅動力,也是完成“輸出”任務的必要的先決條件。“輸入”可以為產出的任務提供語言材料和相關知識。教師在課前可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對輸入的內容進行篩選與選擇,有側重點地為學生提供輸入材料,為學生提供輸出的背景與條件。
一、“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優勢
近年來,“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論已經逐漸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并在學術界越來越有著較大的影響,這是與該理論體系在具體實踐中已取得較大的積極效果分不開的。Krashen認為comprehensibleinput是二語習得的必要條件,只有充足的可理解性輸入是獲得語言知識的唯一方式。其基本條件是:豐富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及學習者內在語言習得機制。輸入假說的核心概念是i+1。Swain提出輸出假說(outputhypothesis)是對輸入假說的一種補充與改進。其理論認為僅僅依靠輸入是不充足的,還應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出來達到二語習得的最佳效果。但有學者對輸出假說提出質疑,如是否沒有語言輸出就不可能習得語言等。文秋芳教授根據中國國情及現今二語習得的特征,提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論。從語言學習者習得語言的過程來講,該假設認為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法比單項技能訓練法更富成效。外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中,聽、讀作為接受性語言;說、寫、譯作為輸出性語言。語言接收者需大量地接受語言從而內化為輸出內容。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既要重視語言的輸入,同時也應重視語言的輸出。運用“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論進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教師不單注重學生輸入的過程,還要重視學生的輸出內容,使學生從原來不愿意運用語言,到后來積極運用習得語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能即時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不但能了解自己所學的效果,而且迅速轉化為動力。教師也能即時發現學生的不足,給出建議。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還應關注以下幾點:是否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輸出驅動—輸入促成”下的課堂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多樣化,并且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不應當僅僅局限在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外學生中,讓學生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并且促進學生語言的應用與交流。
二、“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程中的應用
1.“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念在大學英語閱讀課堂課前的應用課前教師在校園中布置預習任務,學生自主了解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及閱讀的知識架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線下與線上教與學結合,增加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內容。同時這些內容應與英語閱讀課相結合,為語言的輸出創造了真實的語言運用的素材。通過多種形式的語言輸出之后,教師針對輸出中存在的問題或改進的地方,進一步回饋給學生,為學生下次語言輸出提供可靠的素材。2.“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念在的大學英語閱讀課堂課中的應用課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點地進行知識的講解,同時設定“輸出”的交際場景,讓學生即時地運用預習與課上所學知識。課堂上教師角色由權威性、百事通轉變為診斷性、咨詢性,教師對于自身的定位會影響整個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教師課上面對的是每個學生,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又不盡相同,因此教師需要解決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類問題。這些問題不單單是課上對閱讀文本的詞匯及語法的講解,而更多的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學、怎么學。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是對學生知識的培養,而更多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進而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教師在開展線上及線下活動時應考慮以上幾點。例如,開展小組活動是針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在課上、課下提高學生素質等。3.“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念在的大學英語閱讀課堂課后的應用課后教師可根據閱讀材料的具體內容開展“輸出”任務,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輸入”知識。大學英語閱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現從單一渠道進行輸入以及從單一渠道進行輸出的情況,將主要重點放在英語的聽力方面,將聽與說進行有機地融合,從而有效地增強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在課堂語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輸出方式貫穿于教學中,以便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聽說課程學習。在實踐教學中,在“輸出驅動―輸入促成”模式下,課堂教學可以進行的具體教學模式為輸入→整合→篩選→輸出的方式。教師還應當注重觀察每個個體之間的學習效果,課后可布置課文配音、主題手抄報、辯論賽、演講、課文總結、情景視頻等多種形式作業,以此對閱讀文本進一步補充,進而推進學生的“輸出”能力。
三、總結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學生學習方法的不斷改進,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日益完善。學生希望在大學英語課程上掌握更多新的知識,更快更好地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上所學習的新知識,為將來畢業找到理想工作單位和職業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是一門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課程,大學英語閱讀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其教學方法不應單單是解釋句式、講授單詞用法。閱讀的過程是從文字中建構意義的過程,是讀者在閱讀中與作者發生思想碰撞的過程。閱讀的過程需要讀者對文字進行理解,并運用讀者本身的語言知識、認知能力對文本進行重新地建構,會閱讀出與作者不同的感悟。“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理念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適用于當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培養,能有效地豐富課堂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預習與進行語言實踐。教師要改變“輸入”內容,促進學生更好地“輸出”,做到“驅動”到“促成”的過程。同時,對于學生與教師來講,“輸出驅動—輸入促成”教學模式有相應的挑戰。教師與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與作者進行溝通,彼此談論文字背后的情感,使大學英語閱讀不僅僅是“讀”,而是具備更多的內容。
作者:李儉虹 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