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州職業教育論壇雜志》2014年第三期
(一)傳統求職觀念仍制約著畢業生開拓就業領域按照傳統的求職觀念,高校畢業生都期望進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或者是國企,求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拿定“鐵飯碗”。近年來,大學生報考公務員、教師等崗位的熱情有增無減,有人連續考多年,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勢,就是最好的證明。[6]但畢竟這些崗位用人需求是有限的,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如表1所示,2009-2013年間,廣東高校畢業生考上公務員以及到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數不足二成,七成以上的畢業生都去了企業工作。近幾年來,在機關、部隊、黨群及政法系統就業的畢業生不超過3.4%,且到2013年降至為2.61%。在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從2009年的13.7%降至為2013年的12.52%;而在企業單位就業的人數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比例由2009年的74.5%上升至2013年的75.52%,其中,2010年,該項比例達78.4%,是所有單位類型流向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項。由此可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吸納畢業生的空間極其有限。但是,企業單位有很大的吸納空間,尤其是一些私企、民營企業。對許多畢業生而言,這些企業依然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但是首選民營企業的畢業生比例遠遠低于首選國家機關、外企、事業單位、學校和國企的比例。據調查顯示:29.85%的畢業生首選外企,25.8%的畢業生選擇國企,15.20%畢業生選擇政府機關,僅有8.23%和6.42%的畢業生首選民企、私企。[7]傳統求職觀念制約著畢業生開拓就業領域。
(二)對就業地域的期望制約著畢業生開拓就業空間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有相關調查顯示:將近95%的廣東大學畢業生希望就業地區為經濟發達的廣州、深圳及珠三角地區的大中城市,而愿意去粵東、粵西、粵北等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只占3.1%。[8]從表2可知,2013年,畢業生在珠三角九個地市就業人數占已畢業生總數的比例達79.79%,較2009年上升了1.65%。整個年間,該項比例平均為80.33%。大量高校畢業生流向珠三角地區。在珠三角外十二市就業的畢業生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從2009年的17.29%降至2013年的14.52%,降低了2.77個百分點。出省就業的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比例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從2009年的4.57%升至2013年的5.69%。這說明了珠三角地區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許多高校畢業生開始選擇出省就業。八成以上高校畢業生集中在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帶就業,加之在粵求職的省外高校畢業生及往年暫緩就業省內外學生,致使這些地區就業總量和空間已接近飽和狀態。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很多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對自我期望過高,一味想留在以廣州市、深圳市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由此可見,對就業地域的期望制約著畢業生開拓就業空間。此外,畢業生過于集中在珠三角地帶,很容易造成地區就業結構嚴重失衡。一方面,珠三角地區以外企業以及中小企業招聘高學歷畢業生比較難;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在珠三角地區以及國企等大型企業求職也比較難。其導致的最終結果是: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
二、廣東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策
(一)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強化學生創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廣東省走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較發達,集聚的中小企業多,民營經濟實力雄厚,這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廣闊發展商機和空間。高校應把握這一地緣經濟文化優勢,積極推進企業家進校園,舉辦論壇、宣講會、創業大賽等多樣化的創業導向活動,以期在大學生中營造一種企業家文化,讓其提前接觸社會、了解企業,提前考慮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此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可與校外企業合作設立學生創業基金,主動與政府部門聯系,切實幫助有實際創業意向及能力的學生辦理相關企業登記手續。
(二)以市場為導向,引導高校合理調整學科專業的設置畢業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畢業生學科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導致這種錯位的原因是目前高校對專業的設置調整滯后,而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盡管一些高校已開始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系科結構,但由于單一某高校難以全面掌握各行業發展的相關數據,也難以及時把握市場變化,故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中的問題依舊突出。鑒于此,政府應加強對高校系科專業設置的數據指導,通過政府部門對市場、行業狀況的統計及預測分析,將數據提供給各高校,幫助高校在準確把握市場動脈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其中,在學科專業設置方面,要敢于打破學科壁壘,突破僵化的傳統思維,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上,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為原則,加快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優先設置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加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專業建設力度。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人才培養合作的長效機制當前珠江三角州地區正進行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高校應利用此契機,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人才培養合作的長效機制,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為企業“量體裁衣”地培養“適銷對路”的儲備人才,實現雙贏的效果。具體說來,學校和企業應重視大學生實習的環節。學校應將大學生實習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企業密集的特點,暢通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渠道,并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實習實踐增進對自我興趣及能力的認識,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從而使其能快速地融入社會。與此同時,企業在政府的指導下,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做好大學生實習接納工作,合理安排實習崗位、提供基本的工作指導。
(四)引導學生理性就業,鼓勵支持畢業生開拓就業領域和空間我國龐大的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有5%,這樣的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與我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對優質人力資源的需求不相適應。[9]事實上,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高素質勞動力“絕對過剩”的表現,而是存在著大學生擇業觀與國家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相矛盾的現象。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必須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理性就業。畢業生的整體就業觀念雖有進步,但仍有不少畢業生期望值過高,就業行業、就業區域觀念狹隘。因此,一方面,高校應做好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及工作期望調研工作,掌握學生就業的思想動向,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就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大學生改變諸如“只有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才有發展前途”等認識誤區,積極鼓勵支持畢業生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另一方面,要鼓勵支持畢業生到珠三角以外的欠發達地區、基層就業,積極宣傳政府鼓勵畢業生下基層就業的相關政策,做好政策解釋工作,使畢業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實現既滿足基層人才需求又促進畢業生就業的雙贏局面。同時,政府、社會、高校應為畢業生在欠發達地區就業創造條件。比如,針對導致珠三角外地區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原因之一——薪酬待遇低,應提高畢業生的薪資待遇;加大戶籍制度和城市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消除勞動力流動上的障礙;實施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輔導,幫助大學生增強自信心,勇敢迎接挑戰;此外,引導學生在不能一步到位找到符合個人興趣、愛好工作的情況下,嘗試“先就業,后擇業”。[10]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發展自己,以謀求更好的工作機會.
作者:瞿時章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