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邯鄲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大學生正處在心理的第二次“斷乳期”,心理問題出現頻繁但是缺乏相對獨立的處理能力,不少需要心理援助甚至處于心理危機狀況下的大學生,并不愿意主動尋求幫助,為此,其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受到社會和學術界的關注,如何幫助大學生有效處理心理困惑、應對心理危機、增強心理健康素質,成為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急迫課題。心理求助是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心理求助是指個體在遇到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困難時,主動向外在社會資源尋求包括理解、支持、信息、建議、治療方法等幫助以達到解決心理困擾、促進自我心理成長的過程。心理求助有兩大類:一是專業心理求助,指的是向受過專門訓練或者專門認證的人員求助,諸如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師、心理衛生工作者等;另一類稱為非專業心理求助,是指向非專業人員(如家人、朋友、學校里的普通教師)求助。筆者以“大學生+心理求助”為題名、關鍵詞、摘要,搜索出國內108篇研究論文,并根據以下標準篩選出64篇進入綜述范圍:①關注大學生心理求助的現狀實證性描述;②以大學生為被試,關注與心理求助行為或者態度有關的變量。本文綜述前人研究,總結我國大學生心理求助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旨在為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1大學生心理求助的主要特點
1.1先求諸己,后求諸人的求助傾向
個體求助行為是一個分階段的內部決策過程,首先是對心理問題的知覺;其次是自助性評估,判斷自己是否愿意和有能力獨立處理所面臨的問題;階段三為他助性評估,主要評估能否尋得合適的資源解決心理問題。大學生傾向于自助解決問題,在覺察問題之后,多數大學生會選擇自己消化或者解決問題,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相對隱蔽的原因。當自助階段不奏效時,大學生會考慮向關系密切的人求助,多數大學生僅在面臨嚴重的心理困擾時,才選擇專業心理求助。不少研究發現,在一般問題上,朋友是大學生首選的求助對象,其次是家人和戀人。雖然心理咨詢師極少成為大學生的第一求助對象,但是部分大學生在求助非專業人員后,也會視心理咨詢師為第二或第三求助對象。
1.2因問題而異的求助對象
大學生的問題主要集中以下幾類:人際、情緒、自我規劃發展、戀愛、家庭關系矛盾、學業以及其他的病理性問題。盡管大學生心理求助表現出相似的過程,但在不同問題上的處理方式又有所差別。例如,學業問題較傾向于向朋友和老師求助;人際關系和就業問題更傾向于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戀愛問題優選尋求朋友和戀人的幫助;而在情緒問題上,向學校心理咨詢師求助的比例大大增加。因此,大學生的心理求助,根據問題的風險性和可控性,有明顯區分,當問題變得相對不可控時,更容易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1.3相對淡薄的求助意識
大學生的主動求助意識相對薄弱,不少大學生及時身處危機當中,也意識不到自己需要幫助,或者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或者專業心理求助,甚至多數學生寧愿極力掩蓋心理疾患也不愿進行心理治療。秦向榮和馬瑩[4]對上海1139名大學隨機進行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大學生對本校的心理咨詢機構不熟悉;高東的研究中不了解不熟悉的比例更是高達90%以上;廖文娜[6]對高職學生的調查發現,超過2/3的學生需要心理幫助但并不付諸行動,向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和醫院醫生求助的比率更低,僅有一小部分會主動選擇專業心理求助。
2大學生心理求助的影響因素
2.1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
2.1.1年級的影響:高年級的學生對心理求助的態度顯著比低年級開放,大二、大三學生在求助的開放性上顯著高于大一[8]。年級的差異既與個體的成熟度有關,也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的影響。剛入校的大一學生面臨著一系列的適應問題,經常出現心理困擾,再加上心理健康常識比較匱乏,容易導致對心理疾病的非理性認識。隨著大學生涯的發展和心理教育教育的推進,大學生身心發展逐漸成熟,知識面更加廣闊,對心理疾病的認識也變得更加理性。
2.1.2性別的影響:女生的求助態度相對積極,遇到心理問題時更愿意求助,而男生更傾向于自己獨立解決問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中發現,男生的專業心理求助可能性反倒更高[10]。筆者認為,有兩個因素可能會影響性別差異。一是性別角色意識。男生在成長中接受了很多特殊的價值觀點,比如不要輕易顯露感情、要更加獨立、更被期待著自行解決問題等,因此表現出一般求助行為相較于女生少。二是個體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女生的社會支持系統相對比較完善,更容易求助于身邊的熟悉人群,非專業心理求助行為比例較高;而男生由于資源和性別角色問題,在難以向身邊熟悉人群求助的情況下,就更容易會選擇專業心理求助。
2.1.3出生地及家庭影響:農村生源學生的心理求助行為較少,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城市生源學生則更愿意進行心理求助[9-11]。農村生源學生的人格特征表現為審慎、內省、有自卑感、獨立性強,他們對心理求助可能存在更多的負面評價,接納度更低,主動求助的動機不強。而恰恰是這類學生,在經濟和生的適應等方面承受更大的壓力,更容易產生心理沖突,更需要專業人員的心理幫助。國內少有提及家庭關系的研究,余曉敏和江光榮[9]的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地位會正向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求助意愿;劉藝齡等[12]的研究發現,父親的求助態度影響男生的求助態度。但是,國外有大量研究發現,與母親之間的交流和對母親的依戀安全感是預測大學生心理求助態度的顯著變量,母親的文化程度與學生的專業心理求助有正相關[13]。因此,中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能也是存在的,只是尚缺一些實證研究,這也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2.2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
2.2.1專業心理幫助的可獲取及可信任程度:專業心理幫助在國內的普及率相對較低,即使在相對容易獲取的高校里,心理咨詢機構的使用頻率還是相對較低。歸納國內的研究,有以下幾點因素值得思考。①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存在感和可獲取性較弱。很多高校的宣傳工作不足,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結構的功能、原則及心理咨詢人員的職責等不了解;有些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設置相對偏遠,大大降低部門存在感,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求助的可能性。②大學生對高校專業心理服務能力的不信任。多數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采用專職教師與兼職咨詢師相結合的工作體制,對兼職咨詢師的準入資格寬松,后期的培訓和督導不足,從而導致專業心理服務水平良莠不齊。學生的首次心理求助體驗將會直接影響其對專業心理服務的態度。③大學生對專業操守的不信任。很多大學生擔心自己的求助原因和咨詢內容暴露給輔導員或周圍同學。如何提高咨詢的保密性和學生的信任度,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使用率的重要因素。
2.2.2污名的影響:污名是指個體在人際關系中具有某種負面的、不受歡迎的屬性,導致其價值受損、身份被貶抑。有學者認為,污名是阻礙大學生尋專業心理幫助的主要原因,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名,未來訪者比主動來訪者更嚴重。關于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不愿意參加心理咨詢,絕大部分(77%)是因為怕被誤解,認為一旦去咨詢,就是心理上有問題,怕被同學嘲笑疏遠。充分表明了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比較普遍的心理疾病污名,突出地反映了降低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3對高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
3.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高校大學生關于心理疾病的認知還處于低認知、淺層次階段,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一方面,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引導,幫助低年級學生盡快實現適應,通過對心理問題的介紹,提高學生對心理問題的客觀認識和接納程度,降低污名。其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諸如廣播、心理沙龍、心理劇等方式,充分利用自媒體渠道,加強學生除了課堂教育的之外的知識吸收,使大學生更快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和掌握一般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針對不同群體重點引導,諸如男生群體、農村生源學生、帶藥上學學生等,高校應該引導學生改變觀念,一方面,樹立科學合理的心理危機意識,在遇到較大壓力和心理沖突時能夠主動進行尋求幫助;另一方面,逐步完善社會支持系統,增加非專業人員求助的可能性。
3.2努力構建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氛圍
鑒于大學生對非專業心理求助較高的需求,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求助特質,并使其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促進大學生心理求助品質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提高。一方面,努力形成友愛、和諧、互幫互助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生挖掘身邊的社會支持,注重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聯系,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促進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另一方面,以學生團體的形式開展活動,或者鼓勵大學生參與各種互助式的團體,由專業人員予以指導,這樣可以減少學生求助的顧慮,同時擴大心理教育的覆蓋面。
3.3提高專業心理服務水平,增加學生的信任感
大學生對專業心理求助的使用頻率還是相對較低,一是在于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除了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之外,心理咨詢中心也需要加強對自身的宣傳,提高存在感,降低公眾對于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陌生感和神秘感,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困擾卻求助無門的情況。另外,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服務水平需要有所保障和進一步加強。不少專職教師在校期間的系統心理咨詢培訓不足,入職之后也是邊工作邊練習的狀態,再加之目前高校難以保證足夠的咨詢師資源,多數采用專兼職相輔的工作模式,這樣專業性也大打折扣。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上,需要加強其實務能力的訓練和實踐;對于兼職咨詢師,可以適當提高其準入標準,嚴格把握兼職咨詢師的資歷。服務期間,做好專、兼職咨詢師的工作考核,保障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水平;要求專、兼職咨詢師參加統一的督導,在督導或者同輩督導中更好的處理學生心理問題;鼓勵專職、兼職咨詢師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參考文獻
[1]江光榮,夏勉.心理求助行為:研究現狀及階段-決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6):888-894.
[2]江光榮,王銘.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180-184.
[3]段文婷.大學生專業心理求助決策過程的特征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秦向榮,馬瑩.大學生專業性心理求助的現狀及思考———基于上海市1139名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2):92-96.
[5]高東.大學生心理咨詢的求助行為調查[J].華夏醫學,2009,22(4):723-725.
[6]廖文娜.高職學生心理求助狀況和教育對策[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3(3):54-57.
[7]李鳳蘭,周春曉,董虹媛.面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8(6):72-79.
[8]湯芙蓉,聞永.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和心理求助態度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0):1495-1499.
[9]余曉敏,江光榮.心理求助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6):426-428.
[10]王海萍,王玉芹,吳超榮,等.大學生專業及非專業心理求助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J].青年研究,2015,8(5):51-58.
[11]王亮.當代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實證調查———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J].法制與社會,2009,18(2):251.
[12]劉藝羚,侯志瑾,黃罡.父親心理求助態度對男大學生求助態度的影響:依戀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1):159-162.
[14]陳英俊.污名是阻礙青少年心理求助的主要因素[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16(3):46-49.
[15]孔德生,劉雨芙.高校大學生心理輔導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22(4):57-58.
[16]鄭亞楠,胡雯,賴月月.大學生專業性心理求助態度心理污名和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1):78-81.
作者:姚瑩穎;陳精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