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研究中的寫意式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寫生是藝術家面對客觀事物,通過觀察、分析、概括、提煉,把自己對對象最典型、最突出、最深刻的認識借助各種媒介表現出來,是開始學習繪畫時最重要的訓練方法。寫生作為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一種繪畫方法,首先要有客觀原形。這與中小學一線教師每天面對最真實的各種教育現象與問題是相通的,相對于其他研究者,中小學一線教師具備“在場性”,處在教育教學情境中,而且面臨的問題不是穩定、靜止、固定不變的,總是在不斷地被重構的。思考問題是立足于客觀事實,不是想當然,更不是主觀臆想。對于中小學一線教師而言,教學研究的最基本任務就是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實際上,教師的教學中之所以出現困惑與問題,是自己缺乏反思與追問;之所以教師的教學變得機械、乏味,是因為我們的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之所以教學工作成了負擔,不能使自己體驗到工作的樂趣,也是我們缺少對教學更深的理解和探索。長期以來,教學被看成是一個知識的傳授系統,教師所關心的是把別人給定的內容完好無缺地傳給學生。教學中教師只須照本宣科,不必思考和改進;只須墨守成規,不必實驗新教法;只須接受別人產生的知識,不必有個人創造。這種機械、僵化、缺少創新的課堂教學,存在著形式化和低效的問題。我們提倡教師參與教學研究,就是讓教師深入教育教學實踐,通過計劃、行動、反思等步驟,研究自我的教育教學行為,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是自己的行動從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向研究性的實踐活動轉化,并對自己的行動進行批判性反思,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
與研究者是專家、學者,目的在于揭示教學規律的教學研究不同,教學研究是一種行動研究,教師既是研究者又是自己研究的對象(運用反思手法),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研究功能的側重點在于應用。而應用性探究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研究的問題是源于教師每天的課堂教學中,源于教師的不解和困惑。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應立足研究常態教學,注重細節,但不贊成在教學研究中劍走偏鋒,去找邊邊角角的問題,舍本逐末。在寫生中,會遇到許多具體景物如何去用筆墨進行概括的問題。作畫者必須面對真實對象,在對其深入、細致的觀察、體驗中,提高觀察者作畫的敏銳性、理解性和選擇性。在教學研究中亦是如此,對教學過程中真實存在的困惑進行梳理描述,進而分析思考的過程,特別是形成文字的過程,就是一個教師對教學現象與問題的精確性認識過程,在對問題概括、提煉過程,也是問題本質被揭示的過程,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捕捉動態生成資源中的有意義成分,尋找隱含在背后的理論依據,加以推敲總結,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獲得規律性認識。
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結合自身實際持續不斷進行反思,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進行行動研究了。再進一步圍繞問題展開就是一種學術活動。所以說,“寫生式”的教學研究是一種立足于事實的客觀陳述性科學研究。一些人可能認為“寫生式”是“笨”的事情,尤其給那些顯而易見卻又常常忽略不計的事情寫生。實際上,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就是“細微之處見真知”的過程,就是對每天面對的、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思考與反省。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寫生是從事藝術創作最基本的一門課,也是每一個畫畫人都有過的經歷。寫生在藝術家風格形成的必要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習階段,扎實的寫生訓練對培養學生的藝術功底和造型能力極有好處。“寫生式”研究是形成教師良好科研訓練,奠定扎實基礎的過程。一線教師在開始進行教學研究時,應特別注重學習,進行實質性積累。一是對先進理論、觀念的學習。觀念是靈魂,觀念決定行動。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進行教學研究實際上就是對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反省與改變。教師的課程觀念、對教學的基本理解,教師的基本素質、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是實施課程的基本條件。當教師學習、理解、認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才會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所以說,學習改變行為,當教師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以此審視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以往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就會凸顯出來,研究的問題就形成了。當然,這種反思會引起痛苦,因為任何反思都可能誘發痛苦和挫敗感、意味著“自己和自己過不去”,但它卻是不斷超越自我的路徑。二是對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在方法訓練的問題上,我們的高等教育,甚至整個教育界都很不重視,如對社會統計學和一些統計分析軟件學習與使用,實證性研究方法或者思辨性研究方法等的學習與運用,這是一個大問題。重視方法,是科學思維的重要表現。真正的教育問題是要靠科學的方法與科學的思維且具有科學精神才能發現的,是從經驗主義上升到科學理性的。所以說,缺乏方法的訓練,是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短板”,應盡快通過各種途徑,補充這方面的知識。三是通識知識的學習。教育是從人出發的,是以人為根基的,基本目標是讓人自己成為他自己,成為更智慧、更有能力、更高尚的人。教育的這一崇高使命,決定了其功能之偉大。同時也給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備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藝術素養這些方面的知識,這是追尋生命中真、善、美所必需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運用一切研究人、研究社會的各類知識,豐富、改善我們的教育觀。教師要深刻理解知識、能力的通性,注重知識的融會貫通,注重能力的相互遷移。這樣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囿于教材,超越教材、超越慣性、超越課堂,真正實現新課標中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圍繞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成為教學研究者,學校建成了學習化社會。
二、教學研究中的“寫意”
寫意,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是一種形簡意豐的表現手法,不著眼于詳盡如實、細針密縷地摹寫現實,而著重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客觀物象的神韻和抒寫畫家主觀的情致。“寫意”是畫家對于時代、民族、社會、自然等一切的深邃體察,在心中積成的一種意識、一種精神和凝練的情感,而借助于客觀物象和筆墨表達出來。實際上,更深層次的教學研究就是教師自己在對教育、教學的本質認識基礎上,發覺、提升自己獨特的實踐理論,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的過程。研究表明教師具有自己獨特的實踐理論,它們是教師內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或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這些獨特“實踐理論”需要被發覺和提升。教師在反思自己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嘗試找到解決辦法,對經驗進行提煉,開發出符合教師自己實踐的“理論”,最后推廣到類似的教育教學情境,這樣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價值。
我們希望教師不斷反思、追問教育的方向是否正確,教育的目的以及追求的價值取向是否健康。希望教師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把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滲透于教學嘗試中,從而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型和盲目性。更希望教師能提出抽象的有更強解釋力的理論,從經驗表達上升到理論論述,在理論上有一個提升,有質的飛躍。從經驗型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三、教學研究中“寫生”與“寫意”的關系
中國畫寫生是為了更好地寫意,寫生是寫意的重要過程,把寫意與寫生辯證統一起來,才能達到形神兼備。正如齊白石先生所說:“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重其形,要寫生而復寫意,寫意而復寫生,自然形神俱見。”在教學研究中正確處理好“寫生”與“寫意”的關系,成為教學研究的行家里手,實現人生的價值,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寫生式”教學研究要求深入細節,回到事實本身,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思考、學習。“寫意式”教學研究注意發現教學中規律性東西,我們知道理論是對規律的描述,是教學中共性的東西。而在共性的基礎上才能發現規律。寫生是基礎,優秀的藝術家都非常重視寫生,經常抽出時間去寫生,不斷收集創作素材,奠定基礎。教學一線教師一定要打好基礎,做好“寫生式”教學研究,也要有信心作“寫意式”研究。相比“寫意式”研究,“寫生式研究”要求更多的是耐心,當我們拋棄內心的浮躁,沉下心來,能守得住寂寞,成功就不再遙遠。
作者:沈喜云單位:蘭州城市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