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下的廣播與受眾關系重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廣播受眾環境的變化
新媒體環境不僅帶來媒體技術革新、媒體思維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帶來媒體分發渠道的多元性,催生傳統媒體尤其是廣播媒體與受眾之間關系的變化和異動。有些變化是良性的,促進廣播媒體的優勢發揮;有些變化是惡性的,瓦解傳統廣播與受眾的關系。導致廣播受眾環境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1.廣播成為依附性媒體。新媒體環境下,萬物皆互聯。廣播媒體不再以收音機為終端而獨立存在。在現階段,廣播依附車載導航、智能手機、智能CP、智能家居等智能化產品而存在。由此,廣播媒體成為依附其他產品而存在的依附性媒體。依附性產品的特征在于主體產品功能是首位的,是不可選擇的,而依附性功能是被選擇的。被選擇的可能性就處于被動地位,形成不了主流。正如導航,首要功能是導航,次要功能或者被選擇的功能才是路況信息、新聞或者音樂及其他。依附性媒體是新鮮事物,它的存在不取決于媒體,而取決于依附性媒體的母體,什么樣的母體可以搭載廣播媒體性能,是媒體所無能為力的,這種格局對于廣播媒體來說,就顯得異常被動。就像隔空喊話一樣,你并不知道你的受眾在哪里。當然像導航、智能手機,還是能夠想象出受眾形象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智能化,廣播媒體究竟會在哪里,是值得廣播人苦苦尋覓的新鮮課題。
2.廣播呈現窄播化。廣播本是大眾媒體,但在新媒體環境下,窄播化的廣播使受眾逐漸被分流成為個體。這種受眾窄播模式的形成是廣播媒體重要傳播機理的變異。傳統廣播媒體是點對面的傳播輻射,“聽眾朋友,大家好”是一人播音,群體收聽。互聯網模式下的廣播媒體受眾關系是點對點模式,“聽眾朋友,你在哪,你需要什么樣的幫助”,這是主持人對一個聽眾的喊話模式。這種一對一,點對點就形成了相對窄播的模式。當然這種點對點,一對一,對于主持人和聽眾來說,是具體的,是微觀的,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或者對于同類人來說,具有相似性、貼近性和類我性。這種點對點的窄播模式,也就是精準傳播模式。也許這種傳播模式的受眾群體較小,或者規模較少,但是對于有效傳播來說,精準性是運營商、廣告商所看重的。
3.傳播對象呈現功能需求。傳統廣播的受眾劃分是按照對象感來分類的,兒童、成人、老人、女性或者城市聽眾、鄉村聽眾,或者是開車的聽眾,校園聽眾等,這是按照對象感劃分聽眾。而新媒體環境下,對受眾的精準畫像是合理想象他們的需求。播報路況是開車群體的實際需求,伴隨路況需求,他們還會需求什么呢,就產生了相關新聞和相關音樂,這種精準畫像模式,就是需求導向下的受眾建構。需求受眾,盡管對象感是模糊的,但是提供信息服務的指向是明確的。夜話節目是情感需求,醫療服務是健康需求。從需求的功能出發,描述受眾對象更加具體簡單。當然也有一些收聽習慣不是需求性的,多體現為生活行為的喜好,比如對某類節目的喜好,對某個主持人的喜好,對某種聲音的喜好,這種慣性收聽也是一種功能性的。對于傳受關系來說,功能性的收聽習慣更具有穩定性,其不會因為傳播平臺的漂移而喪失。對于廣播媒體來說,培養功能性滿足就是培養忠誠聽眾。
4.碎片信息呈現條塊集束。互聯網帶來海量信息,信息爆炸帶來受眾形象的模糊,受眾與受眾之間的邊際不是很清晰,造成互聯網受眾廣泛,而無清晰目標,無法實現精準畫像和精準定位,進而無法形成傳播目標精準投放。新媒體傳播具有信息的碎片化,廣播媒體具有強大的條塊集束能力,這就是大編輯思想的統一調度能力,或者大數據的精準計算能力。比如,受眾需要的導航不僅僅是路線,更主要是路況,路線是客觀穩定的存在,而路況是隨機變化和個性化需求的信息。廣播的公眾職能和公共服務意識,能夠從大量信息或者碎片信息處理和編輯中,發現和傳播影響公共利益的集束性條塊信息。如機場、車站、高速出入口、城市常堵點的信息等。互聯網的一對一,點對點,只能服務一對一,點對點。
二、廣播受眾的新型特征人對媒體的需求
分為剛性需求和柔性需求。新媒體導致傳統廣播媒體的剛性需求降低,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柔性需求。因為互聯網并沒有改變信息傳播的形態,文字、圖像、聲音之外,還沒有出現第四種信息形態。聲音更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因此聲音的魅力依然存在。廣播以聲音為主要傳播載體,廣播受眾只是發生了位移,并沒有發生消亡。我們應該重新建構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受眾的新型特征。
1.小眾群體化。受眾的大和小,只是個相對概念。大受眾的模糊化不及小受眾的具體化。比如,誦讀群體是小眾群體,是個具體化的群體,如果把這個小眾吸納起來就會形成龐大的群體。失眠是一個小眾群體,當我們準備為失眠者提供催眠服務的時候發現,失眠這個群體并不小眾。任何一個領域,只要具體化,只要目標明確,再細微的領域也有足夠媒體服務的大群體。長期以來,我們不善于對受眾進行精準畫像,結果導致受眾群體的模糊,即便是選擇一個很龐大的群體,因為畫像的模糊,結果依然導致傳受信息的不對稱。新媒體環境下,各種信息紛繁蕪雜。但是只要用心去觀察或者用心去分析就會發現,每個條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追隨者。這就是再小的群,也是一個集體;再大的圈子,也有具體的需求。受眾可以按照許許多多的需求進行分類,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都可能得到不同的媒體滿足。廣播的生存價值在于找到屬于自己的受眾群體。
2.興趣集中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受眾的喜好是一個以需求為核心的同心圓。最核心層是需求信息,貼近層是喜好信息,外圈層是相關信息。再如導航,路線是需求信息,路況是喜好信息,周邊新聞是相關信息。對于廣播節目來說,要用核心信息吸引觀眾,用喜好信息抓住觀眾,用相關信息留住觀眾。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是多元的,也是從不同層級去滿足受眾。也就是說,受眾不管什么需求都能通過新媒體條件下得到滿足。廣播媒體因為存在主持人的引導,可以將受眾的興趣提升分發。興趣具有傳染性,一人興趣,群體眾從。河南廣播電視臺有一檔《二姐駕到》節目,就具有“傳染性”,話題是核心,談話氛圍是喜好,服務就是信息相關。對于一個人或一個受眾來說,他的興趣也是相對集中,比如喜歡娛樂,他就會選擇娛樂氣質的頻率或者節目。這就涉及一個廣播的氣質和風格是否統一或者連貫。不管是哪種媒體選擇方式,是鎖定頻率,還是鎖定網頁界面,有興趣的受眾往往是集中,而是不是隨意的。
3.選擇個性化。新媒體時代是選擇式時代,什么樣的媒體能被選擇呢?一定是個性化的。個性化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鮮明的特征。這種鮮明一定是站在受眾立場上的。當然大眾個性被大眾喜好,小眾個性被分眾喜好,最怕是沒有個性、個性不夠突出或者模仿別人的個性。廣播是主持人的媒體,是最易建構個性化的媒體,打造明星化主持人是廣播媒體的必由之路。主持人的個性化包括欄目個性化、主持風格個性化、氣質個性化,主持人會形成龐大的粉絲群體,個性主持人的欄目、頻率以及平臺被受眾選擇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幾率就會增大。當然受眾也是有個性的,受眾選擇節目、選擇主持人、選擇廣播頻率,也是個性化的。這種個性化也具有傳染性。尤其是有影響力的受眾,他的個性化具有號召性和示范性。
4.影響延展性。新媒體形勢下,廣播受眾的關注度不僅僅是節目本身,節目之外、上下,都是受眾關注或者親和的聯結點。節目之外或者節目線下與受眾的關聯可能更具有傳播力和傳播效果。互聯網給受眾提供許多與節目發生關系的可能性。新媒體環境下,廣播節目也建立許多線上線下的平臺,供受眾進行社交互動。可以說,一個節目延展性有多遠,他的影響力和互動性就會有多大。這是現代廣播媒體在新媒體環境催生下的顯著特征。現在很多廣播節目都有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平臺和渠道。
5.身份交互性。現代廣播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也可能會是信息的傳播者。交互將廣播受眾帶入3.0時代,我播你(聽眾)聽、你(聽眾)點我播,發展到今天的你(聽眾)播我播。交通路況就是廣播受眾3.0最典型的交互模式,主持人征集路況信息,各路聽眾及時各自路況信息,主持人再進行匯總。這種模式就是內容眾籌,其充分發揮了交互身份的作用,這種信息來自于受眾,又服務于受眾。比如一場火災報道,有人報警某大樓發生火災,主持人就會征集聽眾提供火警信息,有人目擊火災狀況,有人提供大樓狀況,有人提供人員傷亡,有人提供大樓年限等,一個信息完備的火災報道就是在聽眾交互之中完成,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報道。
三、全媒時代廣播與受眾關系重構策略
新媒體環境是廣播媒體生存的良性土壤。只有很好地利用,才能適應時代,使傳統媒體充滿新的生機。
1.精準圈層,尋找對象感。廣播媒體只有精準圈層,才能有的放矢,實現有效傳播。精準圈層的核心在于圈層,要對目標群體進行精準畫像,按照功能性和需求性進行類群劃分。劃分的最終目標還是建立清晰的對象感,以實現目標明確的精準傳播。
2.功能疊加,增強實用性。媒體的核心價值在于實用性,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功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型或者多元化的,只要有不同功能疊加,才能滿足更多的需求。有些時候單一的實用性,也會拒受眾于千里之外,融合趣味或者相關,往往會催化實用性的傳播。
3.術業專攻,內容為王。媒體的競爭力在于內容,內容的稀缺性、專業性、獨特性、新穎性和時效性,仍然是競爭的殺手锏。愈是在信息泛濫的新媒體環境下,專業的內容愈是有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術業專攻是媒體最有力量的話語。沒有邊緣的媒體,只有邊緣的話題。這是媒體生產內容上道術之辯。
4.資源眾籌,融合策略。新媒體環境創造融合發展之道,廣播媒體應該吸收互聯網思維,博采眾家之長,實現資源眾籌,助力發展。資源眾籌包括人力眾籌、內容眾籌、生產要素眾籌和資本眾籌等。《鄭在讀詩》既是人力眾籌的典范,也是內容眾籌的典范。
5.培育精品,線下掘金。新媒體環境是注意力環境,只有精品才有光輝,不管是節目、欄目,還是主持人;不管是記者、編輯,還是技術骨干,甚至黃金受眾,精品是媒體最活躍的生產力。注意力經濟時代,要善于利用線上線下一氣呵成,上下貫通的氣勢,重點培育精品,打造精品的意識,線下掘金一切可開發可延伸資源。新媒體是萬能之源,只有汲取它的營養,傳統媒體才能迎來更廣闊的天地。只有善對新媒體,才能知道廣播受眾潛藏在哪里。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廣播受眾也將如雨后春筍般顯露出來。
作者:付天喜 單位:系河南廣播電視臺教育廣播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