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現狀及提升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探究》2017年第3期
摘要:伴隨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決定了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當今的高校教育較為多元化,在開展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涉及信息技術的使用,如果教師缺乏應有的信息素養難免會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作為高校英語教師,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信息素養,開展更為多元化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現狀;提升
隨著教育和信息技術的聯系不斷密切,教師的信息素養已經關乎到了日常教學水平。高校英語教師作為培養事業型人才的主體,需要讓學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識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但據調查顯示,當前的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普遍偏低,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授課質量。對此,需要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增強信息意識,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改善當前的教育現狀。
一、當前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現狀
(一)對信息教育認同度較高,應用率較低
當前,多數高校英語教師具備信息教育意識,有意愿在教學中加入信息手段。但也有少部分教師雖認同信息教育的有效性和優勢,但認為其要求過高,不愿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從心底對信息教育手段存在抵觸和排斥心理。因此,從總體來看,高校英語教師普遍存在信息化教育意識,但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沒有在教學中加以應用,其信息素養普遍偏低。[1]
(二)對信息技術的了解不深
有一項在廣東地區開展的信息化教育問卷調查活動,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教育技術的興趣度較高,但只有10%左右的教師了解信息教育技術的內涵,大部分教師仍將信息技術簡單地定義在電腦技術上,只有20%左右的教師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二、造成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較低的原因
(一)無法將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相結合
當今的高校英語教師在其學習階段未能得到良好的信息技術教育,學習的信息知識主要為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方法,無法將操作技能和英語教學相結合。高校英語課堂中,在缺乏信息技術的單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復合能力無法提高,其步入社會后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二)培訓問題
影響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的主要原因即在職培訓問題。大部分教師認識到了自身信息素養對教學的影響,但怎奈在職期間的培訓機會較少,少有的培訓也主要針對課件和學校信息管理系統展開,形式極為單一。并且多以短期培訓為主,培訓內容的理論性較強,缺乏實踐操作,在這種培訓模式下,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更加難以得到提升。
三、提高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培訓
培訓是提升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的主要途徑。當前,一些西方國家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信息技術培養模式,即信息技術和教學相整合。我國也應學習西方先進的培訓思想和培訓模式,將培訓工作按照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分層進行,并且在理論培訓的同時也要讓教師多進行實踐操作。培訓內容應包括圖片、音頻、視頻的處理,幻燈片制作,滿足基本的信息化教學要求,讓教師有能力利用信息設備進行英語課堂輔助教學。對于一些已經具備此類基礎操作能力的教師,應將培訓的重點放在英語課程的開發和整合上。例如教會教師創建外語交流平臺、能通過網絡進行在線授課和指導。最后,還應通過培訓讓教師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網絡上向英語教學方面的權威專家和學者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文化素養。
(二)教師自主學習
除參加培訓外,教師也可通過自主學習提升信息素養。當前國內的許多學者都認為自學是教師提高信息素養的主要方式,也是最佳捷徑。自主學習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閱讀文獻書籍、查找資料、觀看教學視頻、參加研討會議等等。當前,有許多網站可供英語教師學習信息技術,并了解信息技術和英語課程的有效整合手段,在這些優秀的網站上進行學習不但能夠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還能獲得同行的經驗傳授,了解外語教學的新動向。[2]
(三)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指的是由語言類教師自發形成的學習團體,團體成員之間相互學習、指導、傳授經驗。并且在部分成員失去學習信心時能夠相互鼓勵,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高校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實踐共同體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找尋到學習伙伴。此外還可以和學習團體進行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通過掌握大量的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素養。
四、結語
總而言之,提升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掌握信息技術能力已成為人才發展和進步的前提,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更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不僅是為了提高其信息技術水平,更是為了打造出高效、現代化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郭亞莉,黃會健.論髙校外語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2):47-49.
[2]余麗,王建武,曾小珊.教師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J].外語電化教學,2009(9):70-74.
作者:高莉萍 單位:通化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