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討苗族英語教育的難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于“三語”之間的語際遷移,國外的研究表明,三語習得涉及的跨語言影響極其復雜,與二語習得有很大差異。多語間遷移的特點不僅表現在母語對目的語言有遷移現象,而且作為中介語的第二語言也同樣有遷移現象。Odlin(2001)指出,當學習者已掌握兩門語言時,這兩種語言都會對第三語言的學習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學習者原有的語言知識都可能成為遷移的對象,包括語音、句法、詞匯等的遷移。[4]由此推論,母語為苗語的學生在英語習得的過程中,習得者的第一語(苗語)和第二語(漢語)都會對英語的習得產生影響。
基于國外“三語習得”的元語言意識發展以及“三語”之間的語際遷移,我國苗族地區英語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缺乏對苗族學生英語學習特征的分析
苗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苗族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并且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出身于苗語環境的苗族學生入學前,與家人及朋友交流所使用的語言都是苗語,較少接觸漢語。入學后,從苗語到漢語的學習本身就經歷過一場艱苦的學習轉型,需要大量的苗漢之間的跨文化學習。而英語課程的開設,讓學生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學習另一種與本民族語言不同的外來語言,對多數苗族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學習障礙。Cum-mins提出的冰山理論認為,學生的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聽、說、讀、寫、譯都能促進整個認知系統的發展,如果學生尚未熟練掌握第二語言或第二語言能力較差時,強行開設第三語言課,會對其認知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如果學生在不情愿的情況下使用第三語言,學生掌握復雜的課程內容的質量和數量都會受到影響,他們的口語和寫作能力也會較為薄弱。[5]此外,苗族地區中小學使用的英語教材與教法與非民族地區的基本一致,課堂語言多為漢語,這為學生的理解帶來了難度。
(二)苗語對英語教育的優勢未能得以發揮
在我國大多數苗族地區,英語教學采用的是英漢雙語的教學模式,漢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被廣泛使用,而苗語卻較少使用。一項對苗族學生在三語習得中元語言意識發展的實證研究表明:苗族學生雙語平行者(熟練掌握苗語和漢語)對英語語音、詞匯和句法較雙語不平行者或單語者表現出更強的元語言意識。[6]因此,苗族學生如果在沒有學好第一語(苗語)和第二語(漢語)的情況下就開始學習英語,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同時也強調了苗語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國外類似研究也證明了多語學習者在語言習得上比單語者表現出更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創造性思維和元語言意識的發展上。[7]因此,苗語教育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對于民族教育發展的作用值得肯定。然而,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學校的苗漢雙語教學基本上名存實亡,不再開設苗文,或者較少開設苗文課程。[8]關于苗族居住地區推行苗漢雙語教學在觀念層面上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多余論、自然消退論、有限用途論、有害論等言論仍然存在,因此,苗語對英語教育的優勢未能得以發揮。
(三)對英語教育語際間的正遷移關注度不夠
盡管苗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言,兩者存在較大差異,然而苗語和英語在諸多方面有著相似的一面,如果能應用到教學實踐,對苗族學生英語學習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首先,從發音上看,英語中共有六對輔音在發音方式和發音方法上與苗語輔音相同,有四對輔音與苗語發音方式相同。[9]其次,從詞匯上看,苗英形同異議的詞比較常見。例如英語和苗語共同擁有同形的單詞“not”,“job”,以及“mail”等,苗族學生在學習這些英語單詞時,拼寫上不存在問題,只需要注意區別相同詞在兩種語言中的不同意義:英語的“not”表示“不”,苗語的“job”表示“教”,英語單詞“job”表示“工作”,苗語中的單詞“mail”表示“群”,在英語中表示“郵件”。盡管三語習得理論已開始應用于我國其它少數民族學習者英語習得的研究,而對其它少數民族學生英語習得的研究結果是否可以用以指導對苗族學生的英語習得,目前國內研究比較少見。苗族學生英語習得研究目前僅局限于苗語和英語在音系、詞匯、語法、句法方面的對比,以此說明苗語和英語的差異對母語為苗語的學生學習英語構成的困難,而對于苗語對英語學習是否起到促進作用較少論及。
結語
苗族學生的英語教育是中國少數民族英語教育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育之一,針對目前苗族地區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苗族地區英語教育的政策制定應該要結合苗族學生英語學習特征,同時要注意民族語文對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作用,在苗族地區應繼續開展苗文的教育,這對于苗族學生元語言意識的發展和更好地開展苗-漢-英“三語”語際間的遷移研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對苗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加強民族團結和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者:岑艷琳單位:貴州師范學院外國語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