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建筑屋頂裝飾文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美術大觀雜志》2015年第一期
一、屋面的裝飾
屋面是中國古建筑屋頂上由椽、望板和苫背鋪設成的曲線形面。一座建筑有前、后兩個屋面,廡殿建筑、歇山建筑有前、后、兩側共四個屋面。屋面上鋪設瓦或者茅草以達到遮風避雨的作用。屋面產生的藝術裝飾效果,也主要是通過其上鋪設的茅草或各種屋瓦來實現的。屋面是屋頂上面積最大的部分,屋面的裝飾風格對整座建筑的風格有重大影響。
1.用茅草覆蓋屋面在原始社會,也就是中國古代建筑的草創時期,經歷了一個“茅茨土階”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建筑屋面已經開始用茅草來鋪設了。用茅草鋪設屋面的歷史十分悠久,時間跨度也很長。在整個封建社會,普通百姓的住宅大多數都是用茅草鋪頂。比如唐代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在歷代的文人畫中,也常見深山幽靜之處,點綴座座茅屋的景象。用茅草對屋面進行鋪設,其實是用簡陋的建筑材料建造的一種相對簡陋的建筑,一般算不上什么“裝飾”。但其營造出的清雅樸素的效果,又極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這種不刻意追求“裝飾”的“裝飾”,反而取得了與建筑整體以及周邊環境的和諧。這種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風格,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經典形象。
2.布瓦屋面我國在西周時期“已出現板瓦、筒瓦、人字形斷面脊瓦和圓柱形瓦釘”。④瓦的出現使屋面的遮風避雨的功能進一步加強,泥土燒制的瓦件也給想象力豐富的中國古代匠師以更多的藝術創造空間。可以說,瓦的發明大大推進了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傳統建筑用于屋面的瓦主要有兩種:板瓦和筒瓦。板瓦是一個圓筒平均分成四份,筒瓦是一個圓筒平均分成兩份。我國古代建筑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一般規定,筒瓦等級高于板瓦。使用板瓦的建筑大多為一般百姓的民居。將板瓦的凹面朝上,一壟一壟地排列,再將板瓦的凸面朝上,在兩壟間的縫隙上排列。而使用筒瓦的屋面,則是先排列板瓦,再在板瓦間的空隙間扣上一壟一壟筒瓦。布瓦屋面是明清以后我國古代民居的主要屋面形式,運用十分廣泛。在我國江南地區,黑色的布瓦屋面與白色的墻面對比鮮明,產生了淡雅的藝術效果;而在我國北方,厚重的布瓦與高大的喬木相互掩映,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天際線。
3.琉璃瓦屋面魏晉時期,琉璃開始應用于建筑,到了唐宋時期已經大量使用了。北宋時期營造的開封開寶寺塔,又叫開封鐵塔,就是現存的大量使用琉璃的典型建筑。而現存的琉璃瓦屋面,卻大都是明清時期的。明清時期的琉璃瓦,使用達到鼎盛時期,質量也趨于上乘。琉璃瓦作為一種建筑材料,不僅大大加強了屋面的防水效果,而且裝飾效果十分顯著。明清時期的琉璃瓦,色彩豐富,有黃、綠、藍、黑幾種常見的顏色。明清時期對琉璃瓦的使用顏色、鋪設方法都有一套嚴格的等級規定。在我國古代,黃色象征皇家,因此使用黃色琉璃瓦的建筑最為隆重,僅用于皇家建筑中等級最高的建筑以及皇家敕建的廟宇。使用黃色琉璃瓦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北京的紫禁城建筑群了。在0.74平方千米的紫禁城內,絕大多數建筑都覆蓋黃色琉璃瓦頂,尤其是中軸線上的建筑,“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地起伏聳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軸線前半的極點,然后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⑤而當站在景山萬春亭向南方俯瞰時,只見一片灰瓦頂的四合院的海洋中,拱衛著壯麗的黃色琉璃瓦的紫禁城,宛如天上的宮殿,皇家建筑的威嚴頓時顯現出來。藍色琉璃瓦使用的例子很少。藍色象征天,鋪設藍色琉璃瓦的建筑往往沒有黃色琉璃瓦壯麗,卻顯得更加崇高肅穆,典型的例子如北京天壇建筑群和南京民國時期修建的中山陵。南京中山陵是民國時期的重要建筑,它一改傳統陵墓建筑森嚴、壓抑的風格,而是大量運用藍色琉璃瓦和白色大理石,使得整個建筑的色調純凈而明朗,取得了“既莊重又不森嚴,既崇高又不神秘的宏偉、開朗景象,較準確地表達了民主革命家陵墓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和特定格調”。⑥相比較前兩種色彩的壯麗或肅穆,綠色琉璃瓦的使用則顯得輕松活潑得多。在明清時期,皇家園林、普通的廟宇甚至繁華地區的商店,都大量使用綠色琉璃瓦。它的鋪設方式也很靈活,除了單一色彩的屋面,最常見的是與其他色彩的屋瓦進行搭配使用。比如,開封龍亭大殿,是在黃色琉璃瓦中央用綠色琉璃瓦鋪設了一個菱子。再比如,洛陽潞澤會館大殿,不僅在屋面中央鋪設綠色的菱子,還在屋面的四周鋪設,叫作“剪邊”。綠色琉璃瓦的使用大大增強了古代建筑靈動活潑的一面,給人輕松愉悅的感受。
二、屋脊的裝飾
屋脊是建筑上兩塊屋面的交線,從技術上說,這里是防水的重點部位,因此往往給予特別加強;從人的視覺習慣上說,屋脊部分是屋面的終點和交匯點,容易吸引人們的目光,因此屋脊也就成了屋面裝飾最富有特征的區域。屋脊的裝修分大式和小式兩種。小式建筑屋脊為城市、農村地區所常見,種類五花八門,華北地區比較常見的是被稱作清水脊的樣式。在脊檁上將板瓦立放,鋪設成透空的四邊菱子,在屋脊的兩端用幾片瓦墊高,形成一種叫蝎子尾的裝飾。這樣建造的屋脊,雖樸素,卻達到了視覺的美觀,給人穩定之感。大式裝修比小式裝修復雜得多,也程式化得多。小式建筑可資裝飾的屋脊,僅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大式建筑,以歇山頂為例,有九條屋脊,每條屋脊的裝飾都在有自己的特色的同時,在整體上達到協調和統一。大式建筑的屋脊裝飾,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脊了。正脊居于整座建筑的最高處,為了防水的需要又往往特別加高。正脊的兩端部分,是正脊和垂脊的交匯點,結構作用非常重要,需要特別的加固。因此在這里各安裝一個高高的裝飾瓦件,唐代時是一條龍尾的形象,叫作鴟尾,后來慢慢演化為一條螭龍咬著正脊的形象,名字也改作螭吻了。螭是傳說中海洋里的一種龍,好吐水,把它安裝在正脊的兩端,寓意也是非常明顯的,即鎮宅保安、防火防雷。當然,螭吻并不能真正起到防火防雷的作用,中國古代建筑安全的一大隱患就是雷電。雷電襲擊,高大的木構建筑很容易起火燃燒。以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為例,此殿在明代初建之后到今天經歷了四毀四建,四次毀壞均是由于火災,前兩次火災都是由于雷電引起的。可見要想真正解決建筑安全問題,光靠美好的寓意是無能為力的。今天的古建保護工程往往把避雷針安裝在螭吻上,螭吻才真正具有了防雷電功能,這種傳統的建筑裝飾也算有了新的寓意。大式建筑的垂脊的下端部安裝有垂獸,它的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下滑。歇山建筑中,垂脊上還向外伸出一根戧脊,一共四角是四根戧脊。這四根戧脊上也需要安裝一個裝置,使瓦件牢牢固定上去。聰明的古代匠師美化了這個裝置,把它們做成一個個琉璃雕塑,成為建筑裝飾上的一大亮點,這就是仙人走獸。仙人走獸的外端第一個是一位仙人,他的后面排列了二至八個走獸,依次是(一)龍、(二)鳳、(三)獅子、(四)麒麟、(五)海馬、(六)魚、(七)獬、(八)吼,這樣帶上前面的仙人,最多可以排列九個坐獸。坐獸的多少是隨建筑等級的高低而增減的,坐獸最多的建筑是紫禁城太和殿,破例達到了十個,第十個名叫“行什”。
三、屋檐的裝飾
屋檐是屋頂距離人的視線最近的部位,檐口是屋檐的末端,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裝飾,這就是瓦當。瓦當,即“瓦擋”,顧名思義,就是在屋檐的邊邊上擋著屋瓦防止其下滑,這是它在結構上的意義。而我國古代很早就發現了這個部位的裝飾意義,考古發掘出的歷代瓦當數量都不小。瓦當的裝飾應用非常靈活,有書法,比如漢代常見的“長樂未央”;有神獸,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安裝在建筑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到了明清時期,民間瓦當裝飾更加靈活,花樣繁多,除了傳統的吉祥紋飾外,還出現了民俗、戲劇、民間故事、小說場景等內容。不過明清時期官式建筑的瓦當裝飾死板,都是清一色的雙龍戲珠紋,雖整齊劃一,但缺少變化。
四、結語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其裝飾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通過一些時間的學習,筆者認為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的裝飾文化有以下幾大特點。第一,裝飾與功能密不可分。中國古代建筑屋頂上的裝飾部分,都有著它的實用功能,很少出現“為裝飾而裝飾”的“純裝飾構件”。古代匠人將這些具有實用功能的構件稍加美化,就成了富有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創造,這種巧思值得后人學習。第二,裝飾與周邊環境密不可分。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奢華壯麗,一座成功的建筑,它的裝飾與它本身承載的功能,與它周邊的環境都能達到高度的協調。山林中的草廬與紫禁城中輝煌的琉璃瓦大殿,雖然趣味迥異,卻都能給人美的享受,這是重視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營造觀的結果。第三,裝飾與建筑等級密不可分。這一點的作用應當辯證看待,一方面這樣使建筑成為維護封建倫理秩序的工具,并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等級最高的官式建筑在裝飾上的呆板、缺少變化;另一方面,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的裝飾,便于使整座建筑群在整體上主從有次,達到整體上的協調,這是它的積極意義。
作者:薛水生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