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鎮化下的鄉村教育目標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家書屋》2018年第3期
摘要:鄉村教育一直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但是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教育面臨鄉村及鄉村學校消失、鄉土文化內涵受沖擊、鄉村教育環境弱化等系列危機。本文將結合對云南某中學的具體調研經驗,分析這些危機在鄉村教育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并嘗試給出一些建議與策略。
關鍵詞:城鎮化;鄉村教育;鄉村青少年
鄉村教育改革一直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2001年,國家實施城鎮化戰略,全國縣鎮以下的農村中小學進行較大規模布局調整。2014年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融匯了人本化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使鄉村教育成為村民接受鄉村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1]。2017年,著重強調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對鄉村教育目標的思考就有了重要意義。
1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面臨危機
城鎮化背景之下,鄉村教育實踐面臨著許多問題。現如今,在城市文明為中心的教育視野中,城市媒體把控主流話語權的狀況下,“鄉村”以及“鄉村教育”一直被打上落后、愚昧的標簽,二者賴以生長的鄉村文化也在這種“有用性”“功利性”的價值比較中逐步消解[2]。城鎮化戰略打破了鄉村教育的傳統運行機制,而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作為鄉村社會命脈的鄉村文化逐漸讓位于經濟發展,鄉村文化的本真也在與城市文化的碰撞中逐漸模糊了形態。鄉村教育試圖將自身城鎮化,卻又在互動中激發了大量的沖突與矛盾,引發了鄉村教育的重重危機[1]。
1.1鄉村及鄉村學校數量的大幅減少
過去十幾年內,城鎮化快速推進,鄉村數量大幅下降。2001的鄉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打破了此前“村村有學校”的格局,用“幾村一校”加以取代,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一鄉(鎮)僅有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學的狀況[3]。鄉村是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的消失暗示著綿延千年的中國鄉村傳統和現代文化的斷裂。學校作為鄉村的文化高地,其消失則直接影響了當地的村級文化建設,不利于鄉村可持續發展[3]。
1.2鄉村文化及其人文內涵遭受沖擊
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現代性框架中,鄉村文化逐漸失語。一方面,人們逐漸淡忘傳統風俗。一些民俗民風被視為封建迷信而遭摒棄,大量民間文藝活動逐步讓位于金錢至上的拜物教文化,鄉村社會的獨特性逐漸喪失,完全淪為城市文明的附庸[4]。另一方面,大量青壯年流向城鎮求學或工作,疏遠了鄉村環境,消弭了鄉村的記憶,逐漸喪失對鄉村文化的熟悉感、依戀感乃至認同感,直接沖擊著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3鄉村教育環境的弱化
就鄉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而言,典型的城市化教學內容、機制與鄉村教育環境不相適應,而教學場域又極度缺乏鄉村人文內涵,導致教育內容既偏離了傳統鄉村,也偏離了現代城市[1]。鄉村兒童的成長不僅需要老師的教導,更需要父母、同伴的陪伴。留守兒童是當今鄉村的突出問題之一。大多數鄉村父母為了家庭的運轉以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選擇進城打工,也因此長久缺席孩子的教育。其次,網絡游戲、巨大的學業壓力等也使鄉村青少年們脫離了傳統的鄉村同伴相處模式,愈發“城市化”。
2鄉村學校教育實踐所遇問題
城鎮化大背景下產生的鄉村教育危機在具體實踐中是如何體現的?本章將結合筆者在云南省某中學的調研經驗,對其中較為顯著的問題進行歸納。
2.1設施條件差,影響學生作息“撤點并校”使寄宿制學校逐漸成為趨勢,然而大多數鄉村寄宿學校的設施條件、安全衛生程度堪憂,對學生的日常作息乃至精神生活造成極大影響。以云南某中學為例,該校是全鎮唯一一所完全中學,學生大多來自周邊的鄉、縣,距離學校車程達2至6小時以上,因此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住宿。然而學校的住宿條件卻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由于原有宿舍樓床位不足,學校另搭板房作為女生宿舍,每個宿舍容納10人以上,最多可達16人。宿舍空間狹小,除上下鋪床位之外再無其它。與密集的宿舍人口相比,洗漱處顯得頗為狹窄,冷水經常供應不足。學生反映經常能在凌晨聽到屋外洗漱的聲音,根本沒法好好休息。
2.2優質教師資源不足,青黃不接優質教師資源缺乏是鄉鎮學校固有問題。云南某中學高一年級共10個班,除語文、數學科目的教師外,其它科目的教師基本要負責3至5個班級的教學,課時量驚人,加上各班學生人數均超70,導致工作負擔倍增,許多教師需要使用擴音器才能保證正常授課。由于教師人數不足,退休老教師與懷孕女教師都不得不繼續奮戰在第一線,一位女教師直到預產期前一個月才離開崗位。而已有教師資源參差不齊的現狀使問題更加嚴峻。學歷問題還在其次,極個別老師存在醉酒上課、辱罵學生等現象,對學生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青年教師資源不足也是一大問題。學校一批老教師已至退休年齡,卻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大多數優質青年教師資源都流向了大城市,主動留在山區的少之又少。
2.3“準軍事”化管理制度下矛盾激化準軍事化管理制度是我國初高中普遍施行的管理模式,這種封閉式、標準化、精細化和權威化的管理[5],極易激發學生、教師與學校之間的矛盾。云南某中學學生規模大,教師教學任務重,因此學生管理只涉及生活、安全上的管理,難以顧及學生的精神教育與人格發展,學生成長的道德風險隨之增加[6]。2016年6、7月就發生了3起較大規模的學生斗毆事件,其中1起較為惡性的斗毆事件中,涉事學生均為女生。此外學生抽煙、翻墻出校、飲酒等現象屢禁不止,事后嚴懲往往會加劇師生的矛盾,使問題愈發棘手。另外,這些管理評價都影響教師的“評優”“獎金”,極易使教師在管理過程中忽視管理的“育人”內涵,只著眼于分數與條款,徒增對學校制度與學生的抱怨。
2.4城市文化建構下,鄉村青少年喪失自我認同感
城市文化是當下社會的主流文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文化也不斷屈服于城市文化建構的話語體系之下。現有的鄉村學校教育與城市學校教育并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鄉村學校所用教材、評價機制等均建立在城市標準之上,與鄉村文化、鄉土情感相關的內容少之又少,絕大多數只是標準化的應試知識點。而寄宿學校的形式又使鄉村青少年遠離原有的豐富、完整的鄉村,被封入抽象而封閉的現代學校中,接受現代教育的規訓[6]。除了學校制度、教材之外,授課教師本身也被城市文化所規訓,潛移默化地引導鄉村青少年接受城市價值取向。這一切都會導致鄉村青少年與鄉村愈發疏遠、陌生,產生對城市的虛幻的想象與憧憬。長此以往,他們極易失去對鄉村、鄉村這一代人的親近感、認同感,乃至于喪失自我認同感,出現自身存在性的焦慮[6]。
3鄉村教育本質
許多人在談論鄉村教育時,都立足于“鄉村”,繼而陷入了“城市”與“鄉村”的對比,而忽視了鄉村教育的本質。事實上“教育”才是關鍵。鄉村教育應該致力于促進鄉村青少年的精神成長,培育他們健全、良好的人格。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關注鄉村教育的發生:第一,基本權利層面,即保障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公平,主要涉及教育資源、教育經費及義務教育政策等方面,這是國家與社會重點關注的部分。第二,文化層面,即鄉村教育內容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層面,主要涉及鄉村生活的相關知識技能學習、基本鄉村情感的培育,增加學校教育與鄉村生活的有機聯系。這一層面需要考慮如何在現有課程知識體系中呈現鄉村文化價值和鄉村本土知識。這一層面也得到了許多研究者與專業人士的關注。第三,人格精神層面,這是作為文化與精神事件的鄉村教育的核心層面,這一層面的關鍵在于建構鄉村青少年與鄉村的親近性,使鄉村成為個體發展的重要場域;致力于在外來知識與鄉村知識的碰撞中,通過學校教育,實現鄉村青少年的健康、全面發展,開啟他們置身鄉土社會的生存自信。保證他們在學校生活與鄉村生活之間的和諧。這一層面隱含的也是“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以城市化為中心的現代性價值存在哪些隱憂?鄉村生存價值理念是否真的失去了生命活力?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定位鄉村教育目標[2]。
4建議與策略
4.1鄉村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要保有本土文化自信鄉村教育在鄉村本土文化土壤中誕生,又處于現代化、城鎮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因此,鄉村教育務必要以鄉村本土文化資源為依托,尋找現代思想與本土文化對接的可能,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確定自身位置與特性,并與其他文化取長補短。例如可以將傳統的家庭價值觀納入現代的邏輯與話語體系加以闡述分析,實現本土的現代化[7];又或者經過本土化機制的規約、融合、內化、操作與變革,將異域、異族、異質的“現代”文化引入、借鑒,并加以轉化[8]。只有找準鄉村本土文化的定位,才能建構鄉村青少年的自信基礎。
4.2培養現代公民型鄉村青少年群體是鄉村的未來和希望所在鄉村教育要幫助青少年扎根于鄉村社會的精神土壤,培養他們對鄉村文化的熱愛與認同感。教學內容上,要避免功利化教育方式,重視讓鄉村學生了解鄉土文化的形成歷史、特色和發展趨勢,感悟背后的人文內涵。教學形式上,應當打破學校與鄉村社會的區隔,形成雙向知識交流,引導青少年從鮮活的鄉村生活經驗汲取知識,感受鄉村自然環境的美好,發現鄉村社會的博大與豐富,培養他們對鄉村真摯而樸實的情感[9]。只有這樣,才能抵達原有鄉村教育所到不了的開闊精神世界,才能讓鄉村青少年在外來文化與鄉村本土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坦然而自信地找到自己的定位[2]。
4.3對鄉村本土文化教育資源的充分挖掘鄉村教育教材應該尊重、關注鄉村社會與鄉村本土文化價值。鄉村青少年對社會整體的認知與建構主要依賴教材及教師。因此整體的課程設計需要跳出城市化標準帶來的刻板偏見,嘗試擴大對鄉村社會的文化想象,客觀提升對鄉村文化的認知態度與水平[2]。這些內容可從鄉村本土文化資源中挖掘。這些資源可分為三類:自然風物形態教育資源,如自然生態景觀和農業生產資料等;文化形態教育資源,如具有一定教育價值的民間傳說、民俗藝術等;人的形態教育資源,如村內民間學者、民間藝人和鄉村教師等[9]。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對這些資源的適當利用,有利于改善社會對鄉村社會既有的負面印象,繼而促進青少年對鄉村文化與鄉土價值的理解,提升其鄉村文化自信,讓他們愿意在周遭的生活世界中扎根,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2]。
4.4構建以鄉村教師為主導的鄉村文化教育教師是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人物,也是學生人生路上的標桿與榜樣,良好的道德素質與過硬的職業素養是基本前提。而作為鄉村青少年與鄉土互動紐帶的鄉村教師,還肩負著傳承、發揚鄉土文化的重任,更需要悉心培養。穩定優質的鄉村教師隊伍是鄉村教育發展的前提。為了能更好地發揚鄉土文化,尤其要重視鄉村教師對地方性知識的掌握。除此之外,鄉村教師還要做好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培養跨文化生存能力[10]。招募時可注重增加優秀本土教師的比例。這一策略有助于促進鄉村教師形成合理的鄉村概念,消解其對鄉村的恐懼與偏見,涵養對鄉村的深厚情感。
參考文獻
[1]聶清德,董澤芳.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05):8-12.
[2]劉鐵芳.重新確立鄉村教育的根本目標[J].探索與爭鳴,2008(5):56-60.
[3]張黎.學校消失給村莊帶來的變化[J].中國鄉村發現,2015(2):163-166.
[4]錢理群,劉鐵芳.鄉土中國與鄉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押朋桂.普通中小學“準軍事化”學生管理的批判與改造[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6]蔡志良,孔令新.撤點并校運動背景下鄉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2):114-119.
[7]辛麗春.鄉村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本土文化自覺[J].教育導刊,2012(8):22-25.
[8]龔孟偉.當代課程理論本土化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7):50-53
[9]趙霞,楊筱柏.當代中國鄉村教育的文化闡釋與價值選擇[J].河北學刊,2012,32(3):209-212.
[10]汪明帥,鄭秋香.從“邊緣人”走向“傳承者”——回歸鄉土的鄉村教師發展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8):13-19.
作者:葉淑一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