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女性消費品微電影廣告營銷及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女子世界》2017年第11期
摘要:如今,“80后”“90后”已經逐漸成為消費的主要群體,不管是從消費潛力還是購買力來說,都不容忽視。同時,在消費群體迭代更新的過程中,許多大品牌也針對目標消費者改變了自身的品牌策略。社交網絡的高度發達,為品牌宣傳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傳播渠道,這是一把雙刃劍,提高了傳播效率的同時也放大了傳播中的一些負面信息,比如一些人往往難以發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問題。在傳播時,因為網絡的便捷性,導致廣告的負面信息被幾何級放大。文章以此為背景,從女性消費品的微電影廣告入手,針對互聯網上傳播較廣、爭議較多的品牌微電影,來探析廣告中傳播的價值觀問題。
關鍵詞:女性消費品;微電影;品牌傳播;價值觀
近年來,適應傳播媒介的變化,微電影廣告成為品牌傳播的熱衷形式之一。2016年,在充斥互聯網的眾多廣告中,有2個品牌的微電影廣告脫穎而出,得到大范圍傳播:一個是珠寶品牌IDo“紀念日”系列的3支廣告,另一個是高端護膚品SK-II以“剩女”為主題的微電影“她最后去了相親角”。這兩支廣告在社交平臺上一經,播放量呈井噴式增長,僅在優酷這一個播放平臺上,SK-II的“她最后去了相親角”就達到了上百萬的播放量,而在其他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更是出現了“刷屏”現象。然而,伴隨著井噴式播放量的,是網友們的“口水與吐槽齊飛”。相比SK-II以正面為主的評價,IDo“紀念日”系列的3支廣告就沒這么幸運。這3支廣告在社交平臺上被鋪天蓋地的負面評論所包圍,“直男癌”“Low到沒朋友”“三觀扭曲”“侮辱女性”等批評頻繁出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兩個品牌廣告取得了截然不同的廣告效果呢?
1廣告內容初探
由于SK-II的“她最后去了相親角”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因此下文詳細介紹這個微電影廣告的內容。SK-II的“她最后去了相親角”將目標對準“剩女”人群。整個視頻時長4分鐘左右,大致可以分為3個部分。第一個是鋪墊部分。這一部分分別從父母和幾位“剩女”的角度入手,通過兩種角色各自的獨白大致白描出了“剩女”的生存狀況。由父母的催婚旁白開篇——“不是小孩子了”“趕緊把自己嫁出去”“你一天不結婚父親就不死”“不要任性”“可憐天下父母心”。隨后,通過幾位都市“剩女”的自白,展現作為“剩女”這個角色遭受到的來自親戚、父母以及社會其他方面的差別對待,揭示“剩女”這個標簽帶給她們的壓力。之后,通過父母和“剩女”的對話,直面“剩女”問題面臨壓力的元兇——中國傳統孝道,揭露“剩女”群體面對的來自傳統文化的壓力和對父母的愧疚,深入展現了這一群體內心的矛盾和沖擊。第二部分為微電影的主題部分。通過前期鋪墊,將話題引入“她去了相親角,只為了把真實的想法傳遞給父母”——視頻中,上海著名的相親角懸掛出幾十位“剩女”的藝術照,并用小紙條配上“剩女”們各自的心聲,如“我不想為結婚而結婚,那并不會過得快樂”。微電影結合幾位女主的旁白,讓“剩女”群體發聲,在表達她們對單身生活看法的同時,也對“剩女”這一群體進行了另一種解讀——在保持熱愛生活、自由、自信、享受單身的狀態的同時,仍然期待愛情。第三部分進入高潮,在觀看了相親角展覽后,“剩女”們獲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她如果覺得單身蠻好,我們也還是會尊重她的”。最后借“剩女”之口升華主題,將這一群體闡釋為“自信、獨立、熱愛生活,不錯的女性”,以“別讓壓力左右你的生活”結尾。而IDo以“老婆,謝謝你”為主題的3支微電影廣告,分為《夢想篇》《勇氣篇》和《青春篇》。3個短片以戀愛的不同階段為背景,共同展現系列廣告的主題——“有一種幸福叫付出”,該系列廣告的目的是推廣IDo的結婚周年紀念系列。在3個時長1分鐘的短片里,直白地表現了婚姻中女性的3個痛點:1)身材走樣:曾經的窈窕少女,在生完孩子后身材走樣,留下松弛下垂、充滿疤痕的肚子;2)失去自我:為了打理家庭,也為了老公的事業發展,婚后的女性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甘愿成為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3)青春不再:在女性最美麗的年紀里,沒有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而是將自己最美麗的青春獻給了老公和家庭。
2廣告效果分析
筆者看來,這兩個品牌廣告受到兩極化評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對受眾的認知不夠,更具體的說,是將微電影廣告的受眾和產品的目標消費者混為一談。這2個品牌廣告主要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主要受眾為網民中的目標消費者。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至今,已擁有數量龐大的活躍網民。根據CNNIC第37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4.7%: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30~39歲群體占比為24.2%①。占比最高的網民年齡為20~29歲,這一群體以“90后”為主要人群,他們正是自我價值意識最明顯的一代,追求個性和存在感。從這一點來說,就可以窺見為何IDo的廣告會受到“直男癌”“三觀扭曲”之類的批評了。IDo“紀念日”系列的3支廣告,都以感性訴求為主,展現了為家庭、為丈夫犧牲自己的妻子,夢想不再、青春不再,連曾經美好的身材也在為家庭的操勞中漸漸走樣。這3支廣告本意在歌頌為家庭犧牲的女性,但就是這一點為網民所詬病,認為這是對女性的歧視。有學者認為廣告對女性的歧視主要分為兩種:“角色定型”和“以女性為招徠”[1]。其中在“角色定型”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在廣告中將女性塑造為“賢妻良母”的形象,“賢妻良母”通常以家庭為重心,成為了男性和家庭的附屬品,喪失了個性和在社會中的應有的自我價值。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應是贊美勇于追求自我價值、為實現夢想而努力拼搏,而廣告中體現的價值觀不免讓受眾感到一種對女性的誤讀,暗含“女性就應該為家庭犧牲自己,為了支持丈夫變身家庭主婦”的扭曲價值觀,與男女平等的觀念相違背。并且,“紀念日”系列廣告的目標消費者應該是購買力強的已婚男性,大致在30~35歲之間,這一人群和網民主體出入較大,可以說,目標消費者的價值觀與網民主體是不對稱的。所以,IDo“紀念日”系列的三支廣告受到如此多的批評也是情有可原了。相比于IDo,SK-II的廣告則更為貼合網民主要群體追求自由和自我價值的價值觀。從理念上來說,這則廣告體現出了SK-II對于顛覆傳統觀念的野心——成為“剩女”并不是不孝,只是不愿意將就,和希望追求更加自由、美好的生活。如今,女性在中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隨之而來的是女權運動在中國逐漸興起,男女平等的呼聲愈加高漲。在不少女性消費品的廣告中,也較多的迎合這一潮流,著重強調女性的自我價值。就美妝類產品來說,曾經的美妝廣告重點強調對于異性的吸引力。如今,這些美妝品牌更多傳達的是一種“為自己而活”或者“取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呼吁化妝是女性取悅自己的一種方式。前文提到,在“90后”逐漸升級為消費主力的過程中,大多數品牌也慢慢將目標消費者轉向“80后”“90后”。SK-II也是如此,在近幾年的廣告中,湯唯、倪妮、霍建華等輕熟型代言人逐漸取代了劉嘉玲、鄭秀文等,2017年,SK-II在中國大陸更是采用了更為年輕的代言人——1997年出生的竇靖童。可以看出,SK-II目標消費者從“貴婦”逐漸轉向更有消費潛力的“90后”人群。在視頻最后,SK-II溫柔卻不失有力的喊出“別讓壓力左右你的生活”,尤其體現了品牌對于“剩女”群體的理解,同時契合了大多數都市女性追求自由、獨立、自信的觀點。這一觀點也正好和“90后”的自我價值不謀而合。
3結束語
在普遍以男性視角的審美和價值觀為主流的社會當中,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必然會對傳統觀念造成沖擊。品牌在傳播過程中,要分清受眾和目標消費者之間的差距,尤其是針對女性消費者的廣告,如果為了傳播而迎合主流的男性視角,勢必會引起受眾的反感甚至是女權主義者的反抗。倡導女性自我價值覺醒的價值觀是一種提升品牌價值的方法,但是使用不當往往會造成相反的效果。在社交平臺影響力不容忽視的今天,廣告的形式在改變,但其中的內核仍然不朽。只有把握好目標消費者,分清受眾與目標消費者的區別,才能在群體狂歡的時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打動網民的廣告。
參考文獻
[1]念瑤.我國電視廣告女性歧視問題初探[D].廈門:廈門大學,2001.
作者:王怡 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