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小學生在作文中常出現無話可說、有話說不具體、語法錯誤等作文難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的表達、作文的修改三方面能力以及學習作文的興趣的培養,使學生的作文能力都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能力
作文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它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作文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使其在觀察的基礎上,學會正確、有序、合理、恰當地表達觀察內容,最終通過自己的修改,達到作文技能的訓練以及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依樣畫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作文觀察中,普遍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即無話可說。有時盡管有一定的人、事、物(如看圖作文),但提起筆來,三言兩語就寫完了。有時候雖然把文章寫得較長一點,但又往往是一些空洞的語言,內容不新穎、不具體。究其原因就是不會觀察生活。觀察能力的培養,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明確觀察的目的性
小學語文課本中帶有明確目的性進行觀察后所寫出來的精彩文章很多,他們都是訓練學生明確觀察目的性的好教材。如《鳥的天堂》一文,作者描寫榕樹上鳥兒活動熱鬧的情景時寫道:“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起來了,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打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些具體、形象的描寫,目的在于流露出作者對“鳥的天堂”的喜愛之情。由于作者觀察的目的性明確,觀察得很細致,所以能寫得生動、具體、有聲有色,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時,我讓學生觀察課間十分鐘校園里同學們的活動情況,以活動為中心,寫一段文字。學生明確了觀察目的是表達自己喜愛校園生活之情,并抓住同學們的各種活動的點進行細致的描寫,進而體現“喜愛”之情。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同學們有的跳繩,有的打乒乓球,有的在賽跑。可是我最喜歡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啦。每當“老鷹”捉住一只“小雞”的時候,同學們都會發出歡樂的笑聲,那笑聲在校園里回蕩著……”
(二)明確觀察的有序性
訓練學生明確觀察的有序性,能使學生在作文中言而有序,有條不紊。如《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學生學習后,加深了對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的理解,在本單元的作文中,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一進生物館,同學們像往常一樣圍坐在一張方桌邊,繼續制作昆蟲標本。突然小華驚叫起來:‘喂!快看啊,這只蝴蝶的胸部多出一只腳,真是少見。’坐在她右邊的張小明馬上停下手中的活兒,連小刀都來不及放下,就站起來湊過去,想看個究竟。左邊的李小東也趕快伸過頭來,睜大眼睛,想一睹為快……”把圖上的場面寫得有聲有色、層次清楚。
(三)明確觀察的重點性
換文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抓住重點,在主要的地方進行細致的觀察,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長城》一文,作者為了介紹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抓住了建筑材料、墻頂寬度、垛子和城臺作為觀察的重點,寫的時候就可以把她的特點寫出來了。訓練時我就出了一個題目:以自動鉛筆為題,要求抓住重點進行細致的觀察,把自動鉛筆的好處寫出來,大部分的同學都可以把他省時方便的特點描述清楚,有同學這樣寫道:“只要你輕輕地按一下自動鉛筆上端的筆帽,就可以把細長的筆芯從筆尖往筆肚里塞進去,放開筆帽,筆芯便會牢固在筆尖里。當伸出筆尖的筆芯用完了,只要輕按筆帽,筆芯就會自動吐出來,一放開筆帽就可以再使用了。這一按一放就代替了用普通鉛筆時削鉛筆的種種麻煩。”
二、指導語言訓練,培養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結果。學生通過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后,通過分析比較,才能對所觀察事物有較為全面、正確、本質的認識,從而再從腦海中儲存的豐富詞匯里選擇出合適恰當的詞語,組織成句,才能表達。提高表達的能力必須積累豐富的詞匯,具備分析比較的能力,增強表達的美感。
(一)培養詞匯積累習慣
詞匯的積累,最有效的途徑便是課堂教學。通過課文講讀認識掌握各種詞匯,學生可將所學過的詞語加以分類整理,制作詞語分類卡片,讓學生隨時隨地地讀記,在詞庫中分門別類,便于表達時選用。由于各類詞語在表達過程中的用途各異。如應用“名詞”可以使語言表達具體;運用“動詞、形容詞”可以使句子表達恰當;應用“數量詞、象聲詞”可以使句子表達準確,形象等。
(二)培養分析能力
學生如果有較高的分析辨別能力,就能相應地快速準確地選用詞語,使句子表達準確,貼切。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把“綠”字與“吹、到”作比較,就能明確“綠”字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又如學生作文中有一句“媽媽白天跟爸爸一塊下地干活,一回到家就做起家務來。”如果改成“媽媽不但白天要跟爸爸一起下地干活,而且一回家還要做家務。”加進“不但……而且……”這個遞進關系的關聯詞,就能更加體現媽媽勤勞的特點了。
(三)培養學生的語感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小學語文教材里有許許多多精彩的片段描寫。指導學生“朗讀”與“背誦”能積累豐富的詞匯,掌握各種句式,體會語言的氣勢以及語言的表達順序和段落的結構形式等。能促進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組織規律,掌握段落結構方式,增強表達的語感。
三、指導修改方法,培養作文能力
學生作文寫得不具體、不正確的現象是學生在認識事物階段認識不足造成的,教師的“精批細改”實際上是一種包辦代替,剝奪了學生再認識,修改表達不足的機會,因而學生作文能力提高幅度也就微不足道。葉圣陶先生曾經這樣說過“我當過教師,批改過學生的作文不計其數,得到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假如著重在培養自己修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
(一)閱讀作文,發現問題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寫完作文后,要求學生讀全文,同樣也可以發現所存在的不足,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畫出不足的地方。在小學作文中常見的有如下幾種毛病:1.錯別字。2.用詞不當(包括關聯詞)。3.常見的句子毛病(如成分殘缺、前后矛盾、重復等)。4.內容多余與中心無關。5.敘述不具體。6.句序顛倒。7.作文材料順序安排不當等。
(二)辨別比較,分析問題
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問題,還要進一步思考分析問題的原因,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引導學生分析思考知其所以然。這樣就有利于對不足之處的修改。指導中要引導學生明白,句子是能夠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它是按一定的語言規律組織起來的,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作文中,由于表達的側重點不同,句子的語序、句子存在的形式也就相應地變化。如:1.講臺上站著語文老師。2.語文老師站在講臺上。3.語文老師在講臺上站著。這三個句子意思,雖然大體相同,但側重點就不同。第一句側重“講臺上”有什么“人”?第二句側重“語文老師”站在什么地方———“講臺上”。第三句側重“語文老師”在“講臺上”干什么———“站著”。
(三)掌握方法,解決問題
作文的修改方法,概括起來不外是三個字“刪”“增”“換”。刪:就是要刪去文章中多余的、不必要的成分。如重復部分、與中心無關的詞句等。增:就是要增補文中欠缺的部分,把內容寫具體,并進一步進行裝飾,使句子表達生動形象。如:句子成分殘缺、重點句子的擴寫及修辭方法的適當應用。換:就是要換掉錯誤的成分,換上正確成分或前后調換。如:換用錯的標點、字、詞以及語序調換和材料安排順序調換等。
四、培養興趣,提高作文能力
學生自改作文相對來說較難,在教學指導學生修改作文過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形成自改作文的良好習慣。1.結合中高年級段病句修改教學,通過修改前的病句,與修改后的句子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明確學會自改作文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如:“作文對他很感興趣。”與修改后的“他對作文很感興趣。”之類的句子。學生一比較就能夠明確,如果不加修改就會鬧出笑話。2.示范修改、互相換改和自己修改相結合,對每一次作文后,教師可取一篇中上水平的作文進行示范修改,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中學習了修改要領,引發自改的興趣,再進行互相換改和自改,提高自改作文的自覺性。3.分數對比,感受修改作文的樂趣。教師可把學生的作文初稿進行瀏覽打分,讓學生自改后再適當增加分數,學生便能感受到自改作文的樂趣,并逐步形成自改作文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J].中國語文,1978(2).
[2]巴金.鳥的天堂[Z].小學語文課本(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上冊.2004.6.
作者:楊月榮 單位:福建省平和縣坂仔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