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風險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當代大學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電腦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伙伴,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他們的生活中。為了解這些信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以天津理工大學為樣本進行了抽樣調查。經過調查,筆者認為大學生上網的目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很重要。通過這次抽樣調查,了解到大學生上網的目的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顯著關系,而且大學生上網的目的也在大學可以控制管理的范圍之內,因此只要大學中存在適當的制度能對大學生使用網絡的若干方面給予適當的管理,那么大學生在校園中就可以少了一種健康隱患。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風險
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被稱為“互聯網+”。“互聯網+”在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它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通俗地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兩者并不是簡單的相加在一起,為了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能夠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來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在生活中,處處都會與互聯網形成了聯系,大學生也不例外。那么在這個生活中充斥著各種信息的“互聯網+”時代,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到底有沒有影響,這是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
1研究文獻評述
謝亞軍首先提到了整個宏觀的大背景,當前,信息技術創新再次崛起,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催生新興產業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推進產業升級,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1]。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的創新再次顛覆了人們的生活,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在催生新興產業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基礎上,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作為社會發展中高度活躍的群體——大學生,其心理和行為受網絡影響巨大,大學校園成為互聯網用戶最密集的區域[2]。陳琳瑩提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偏向批判網絡的消極影響,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網絡作為新型產品在給學生減輕某些壓力的同時也制造了很多麻煩;第二種觀點更偏向積極的一面,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雖然網絡給學生制造了麻煩,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基本健康,并相信學生有自我監督與調控的能力[3]。徐曉波采用精神幸福感量表與一般健康問卷,對436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以探索“互聯網+”環境中大學生的精神幸福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互關系,其研究方法為本文提供一定的參考[4]。同時國外思想文化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再次涌入,這勢必會給大學生造成思想上的迷茫,政治上的模糊,民族意識的淡化等不良影響。網絡的匿名性也是大學生網絡任性的原因之一[5]。綜上所述,可以確定在當今的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而且亟待進行深入的調查來進一步確定互聯網是否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產生不利影響的大小,結合各大學的發展情況展開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
根據對身邊人的觀察,發現每個人的性格與他所在的環境息息相關,因而,心理問題的出現也一定與身邊的環境有關,本文總結出以下三點主要原因。
2.1家庭原因
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圈子,學生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如果按照經濟條件來分化,有的學生家庭環境很好,來到大學只是為了體驗生活。有的同學來自普通家庭希望通過大學的學習磨練自己,畢業后可以找到一份薪資不錯的工作。然而有的同學來自貧困家庭,他們來上大學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未來找出路,還要擔負起家庭的責任,那么他們不光有來自學習的壓力,他們還有來自家庭、來自父母的壓力。如果按照父母是否離異來劃分又會得出另一種結果。不同的家庭環境就會塑造出不同的人,如果某同學是一名來自父母離異的家庭,那么他可能從小缺少母愛或者父愛,他就可能會變得自卑。再比如某同學來自貧困的地區,衣著打扮行為舉止都與大家不同,那么他可能就會收到大家的排擠與嘲笑。而且學校在這一方面很難直接介入管理,只能旁敲側擊,像是開展一些課程與活動,但是效果微乎其微。
2.2學習原因
從高中到大學,學習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師上課也變成了引導式的教學,很多人可能會不習慣,這就是為什么大家以相同的分數考進大學卻依舊有學習好壞之分,大學考試不及格而收到學業警告的人比比皆是,被申請退學的人更是不在少,等到他們發現學習的重要性時就會產生嚴重的焦慮等現象,因此極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在大學中,為了打游戲通宵已經是司空見慣了,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體還使得大學生荒廢學業。這樣的同學大多都是不自信,生活迷茫的,長此以往也會引發心理問題。
2.3戀愛問題
如今,大學生談戀愛似乎已經是被認為理所當然了,大多數同學盲目跟風,從而引發了不必要的麻煩。(1)從眾心理。一些大學生因同宿舍的同學談戀愛,自己明明暫時沒有談戀愛的需求,卻也會激發起戀愛意識和行為。如果沒有求愛對象或無人向自己求愛,就會感到孤獨、失落、危機感等也會涌現,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另外,有些人對戀愛的人或事缺乏主見,聽從別人的評價和判斷當成自己的,往往因隨波逐流而斷送了自己的愛情。(2)攀比心理。大學生的心理發育還未完全成熟,做事往往缺乏深思熟慮。對待愛情也是一樣,沒有明白自己的需求,為了虛榮心,出現為了攀比談戀愛的行為。周圍的同學有人戀愛了,其他人也為了顯擺陸續談起來,并未考慮是不是真正的愛情。(3)嫉妒心理。大部分戀愛中都會出現嫉妒心理。即便得知自己喜愛的人同其他異性正常交往關系密切時,也覺得心頭有難言的苦澀滋味,這便是嫉妒。愛情必須相互信任,而嫉妒是對信任的蠶食與傷害,甚至會破壞雙方關系,最終導致感情的破裂。
3“互聯網+”背景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分析
為了調查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互聯網+”的關系發放了200份問卷。因變量為“您覺得互聯網是否讓您產生了焦慮/頹廢/不愿與人交流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自變量為性別、年齡、網齡、每天上網的時間、上網的方式與上網的目的。
4結論與對策
通過歸納大學生普遍的心理問題與當今網絡環境的現狀搜集近幾年有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新聞,分析解讀。我國的網絡環境正處于轉型的重要階段。比較前幾年我國的網絡環境大有改善,但是仍有網絡詐騙的,更有大量的不負責任的輿論信息充斥在網絡上,很容易使沒有弄清事情真相的大學生產生偏激的情緒。久而久之他們的價值觀就會被收到影響,在某些消極事件被過度放大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做事的態度、方法。
4.1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從小抓起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說經常上網,而大多數學生表示課余時間不開電腦都不知道該干什么了。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青少年接觸接觸網絡的頻率越來越高,為了讓網絡的有利方面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避免網絡的有害方面對學生的影響。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方式是手機,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價格的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入學時就擁有自己的計算機。基于大學生剛經過高考的比拼,還有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遠離父母,但是自制力不是很強,這也是大學生更容易受網絡的影響的原因之一,學校可以通過限電、限制上網時間的方式來控制學生對網絡的使用。另外,在教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該斷網的時候就斷網,嚴格控制上網時間,根據大學生的不同情況,讓他們明白自己在網上要干什么、干多少、干到什么程度,拒絕網絡上的誘惑,抵制對網絡的迷戀。還有就是應該讓學生在合適的時間接觸網絡,使大學生技能享受到網絡帶來的方便,又能防止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應該加強沒有接觸過互聯網學生的有關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舉辦文娛、體育等方面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其影響超過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從而防止大學生產生對網絡的迷戀。降低大學生網絡行為的依賴程度,也是一種好方法。
4.2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上網動機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依次是獲取各種信息、休閑娛樂、與家人、朋友聯系、學習知識、技能、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扮演不同于現實生活的角色。大學生上網常用的網絡服務功能是各類信息查詢、娛樂(如看電影、聽音樂、打游戲等)、網上聊天室、免費個人主頁空間、上傳或下載軟件以及電子郵箱,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中處于第一位的是娛樂,手機游戲的使用頻次有大幅度上升,這與近年來各類智能手機和游戲產業的迅速發展不無關系。現如今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娛樂減壓,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其實并不嚴重,這也可以側面說明大學所提供的心理教育基本滿足大學生身心正常成長的要求。但是,高校在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有諸多漏洞要彌補,比如培養大學生積極正確的上網目的,提高心理防范,普及法制意識,規范網上行為,堅決拒絕網上垃圾,這就要求大學的網絡管理者給予必要的約束,加強技術防范,優化網絡管理,使大學生既可以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又能阻止互聯網帶來的消極影響。
4.3加強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農村學生接觸互聯網的時間較晚,好奇心使得他們不能正常的使用網絡。來自城市的學生網齡較長,接觸網絡的時間較早,因此在對于互聯網來講來自農村的學生與來自城市的學生有較差的抵抗力,高校中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網絡人格,大學生網民在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擾、控制上網時間等問題上表現突出,建議學校應該提供專職教師針對大學生網癮的具體情況,作出科學認真的分析,采取相應的對策,盡量緩解或消除對網絡迷戀的心理問題,健全上網者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謝亞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構建[J].銅仁學院學報,2016(3).
[2]趙阿勐,史倩,孫磊,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3).
[3]陳琳瑩,梁瑞瓊,肖羽,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現狀[J].科技視界,2016(4).
[4]徐曉波.“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精神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2).
[5]肖薇.構建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7(2).
作者:伍澤宇;嚴嘉煒;楊鼎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