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產業調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黃山區茶產業歷史悠久,將茶產業鏈的發展與“精準扶貧”政策有機結合,積極探索,推進了黃山區茶葉種植向科技興農型轉變。該研究通過對黃山區茶產業的調研,對黃山區茶產業進行SWOT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茶產業;產業轉型;精準扶貧;SWOT分析;黃山區
黃山區坐落于安徽省黃山市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熱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高水深云霧多,溪澗遍布濕度大,林木茂盛水土好的氣候特點,為茶葉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黃山市茶葉資源豐富,是中國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產地和黃山毛峰的主產地,茶葉向來是黃山市特色農產品。據黃山市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黃山市茶園面積達76.1萬hm2,茶葉產量達3.43萬t,總產值30.98億元,茶園平均收入61950元/hm2,全市有62%的農戶為茶農[1]。其中,黃山區以“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游區及名優綠茶“太平猴魁”而著稱,2017年黃山區茶葉總產量1368t,較上年僅增長0.6%[2]。據統計,2017年中國茶葉產量258萬噸,增產率為7%,在全國茶葉產量連年增長的利好形勢下,黃山區作為皖南優質產茶區其茶葉產量并無明顯增長,發展滯緩。為響應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深入推進農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的健康綠色發展的號召,筆者對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茶產業進行了實地調研。在調查過程中,通過走訪黃山區農戶,發放問卷、與村民進行交流,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1黃山區茶產業的發展現狀
1.1茶農基本情況
在黃山區,茶葉種植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有31.9%的茶農其茶葉收入占家庭收入的20%~50%,占比在80%以上的有14.9%的居民。由于黃山區屬于丘陵地勢農戶的茶園分散且面積較小,因此70%的茶農年產茶量僅在3000kg/hm2。采摘后的鮮葉,有93.8%的茶農將茶葉在自家作坊中進行加工,茶農自家作坊的機械設備無法與專業加工廠的機械設備相比,且炒茶技術存在欠缺,使得太平地區的優質茶葉資源被浪費。在銷售渠道的選擇上,近70%茶農將初加工過的茶葉直接運到集市上賣以應對茶商過分壓價。但是,茶農小作坊生產的茶葉工藝不完備,且不具有品牌效應,因此很難賣出好價錢。黃山區茶農的主要技術指導30%由自己聘請,30%無技術指導,村里邀請及技術人員下鄉占比較低。茶農主要依賴經驗,使得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品質較低。且茶農們對政府的相關扶貧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當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黃山區茶農的積極性,建設更加完善、合理的茶產業鏈。目前,黃山區茶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銷售問題,沒有完整、合理的銷售渠道,中間商過分壓價,茶農獲利少、生產積極性不高。在制茶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技術指導,茶農僅僅停留在傳統制茶工藝上,無法與大工廠機器制茶相比,又缺乏新意,在市場上自然缺乏競爭力
1.2茶葉經營狀況
黃山區的茶農們認為種茶成本上漲最多,這與黃山區種茶方式有很大關系。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黃山區的茶農們都采取自家種植茶園的方式,不愿將茶園承包出去,因而黃山區的茶園分布較零散,無法進行大規模,集約化的種植方式,使得種茶成本難以降低。且黃山區的茶園多處在高山、丘陵等地,地勢過高不利于大型種茶、采茶機械進行機械作業,導致黃山區的茶葉生產主要依靠人力,不僅耗時長、費人力、成本高,更使當地茶葉生產遲遲無法完全進入現代化的加工方式。隨著茶葉市場不斷飽和,大眾對茶葉的需求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解渴的生理需求,愈發看重茶葉的保健功效及茶葉自身品質。黃山區有七成的農戶表現出了對有機茶的興趣,在有機茶的研發及推廣方面,皖南綜合試驗站必將成為黃山地區茶農最堅強的后盾。當地政府也應當把握機會,將扶貧政策精準實施,助力黃山區茶葉品種的研發。相關部門也應積極配合,進行有機茶的宣傳,進一步提高居民對茶葉品種創新的認識,切實加強領導,提高當地居民創新精神及研發意識,緊跟市場變化,用科技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1.3政策及技術支持情況
1.3.1政府“精準扶貧”相關政策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扶貧工作進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保證扶貧資金精準投放到位,避免資金與實際需求脫節,使資金能精準到位用于扶貧對象。對貧困戶逐個分析貧困原因,做到因地制宜,使扶貧政策在每1個扶貧對象身上發揮最大效用。“十三五”期間,在市場需求的推動及科技助力下,茶葉資源的深度開發及精加工利用成為研究的熱點。隨著《食品安全》的修訂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多方努力,茶葉行業的標準體系正在不斷健全
1.3.2黃山區的技術支持安徽省八大實驗站之一的皖南實驗站位于黃山區,皖南實驗站將所研制的新茶種在試驗田中進行展示,且試驗田毗鄰黃山區的茶園集中地帶,使新茶種的展示更加有利。實驗站每年都有來自安徽農業大學茶學方面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并有科研人員長期駐點,為黃山區的茶葉種植、加工提供了其他茶區所不具備的優勢。
2黃山區茶產業的SWOT分析
2.1優勢(Strengths)
2.1.1茶樹優越的自然生長環境黃山區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且多高山,空氣濕度大,云霧繚繞,有利于太陽短波輻射,能促進茶葉中茶氨酸及其他有機物質的形成,也為其產出太平猴魁的滋味奠定了優越的生態基礎。所產出的茶葉葉片肥厚,葉質柔軟,經久耐泡,且茶季之時山野間山花爛漫,使茶葉浸染上一種獨特的花香,從而黃山的茶尤為意蘊深長。[3]
2.1.2悠久的產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黃山便已開始擁有茶葉歷史。明代中葉,居于松籮的僧人大方創制了松籮茶,這也是我國名優綠茶之一,至今仍受到眾多茶友的喜愛。悠遠的產茶歷史積淀了黃山濃厚的徽茶文化氛圍,也優化了黃山茶葉資源體系,茶園生產、茶葉加工、產品研發結構相對合理成熟。
2.1.3豐富的茶葉資源黃山區山靈水秀,孕育了眾多名茶精品和優秀的種質資源。對于茶葉品種研發有著重要意義,有效地利用當地茶葉資源不僅有利于茶葉生態系統的發展,同時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條件,不失為一種雙贏的策略。
2.2劣勢(Weaknesses)
2.2.1茶葉種植、品種研發等方面專業人才的短缺隨著全區現代茶園建設的深入推進,仍存在著人才數量不足、層次不高、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制約等問題。由于茶園生產的季節性,因此大部分有知識、有能力的青壯年農選擇外出務工,只在茶葉的農忙季節才回鄉從事茶業生產,平時的茶園則交由家中留守的老人進行管理。因此茶葉技術推廣存在一定難度。
2.2.2科學技術的缺乏,茶葉體系不夠完善在茶葉體系完善過程中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的一環,如茶園產量低、病蟲害、加工技術等方面的改進,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因此科技支持也是相當重要。在對皖南實驗站進行參觀學習并對工作人員進行采訪后,我們發現皖南實驗站雖有技術人員長期駐點,但是專家、教授等難以切實地走進基層,無法長期并實地對黃山區的茶葉體系進行綜合指導,對黃山區茶葉體系的發展也造成一些影響。
2.3機遇(Opportunities)
2.3.1茶葉體系的發展有利于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擴張茶園規模,發展特色農業,可采取茶園與果園結合、茶園與經濟林結合等多種種植方式,吸引更多市內游客乃至市外、省外游客前來游玩,從而帶動周邊旅游業發展并帶動周邊村民勞動致富,使黃山區的發展越來越好。
2.3.2皖南實驗站資源良好試驗站經營模式為“1+1+n”形式,即“學校專家+本土專家+n個經營主體”。試驗站選址在農業產業園,和當地政府結成八大產業聯盟,有良好的資源優勢。試驗站由政府和學校扶持,主要負責技術推廣,并給當地產業提供技術支持。
2.4威脅(Threats)
2.4.1皖南實驗站初步完工,管理有待改善皖南綜合試驗站是2015年安徽農業大學與黃山區政府實施校地產、學、研合作與共建新型農業推廣服務平臺的重點建設項目。試驗站的引種馴化需要過程,是個長期工作,新品種存在越冬問題。且皖南實驗站的工作人員主要由安徽農業大學教師以及農業局的職工組成,在為當地創造新就業機會的供給有些吃力。目前實驗站的管理體系主要是外來團隊進行項目研究,試驗站負責根據種植條件等因素做出合理安排,比如用多少田地以及何種田地,最后到具體時間點,團隊會派人來進行數據樣本等的收集。
2.4.2招商引資難要建成農業、旅游業、新農村建設三項合一、共同發展的新局面、現代生態園,無疑是需要大筆的資金,光靠地方、政府的投入已遠遠不夠。如何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對于黃山區茶產業的發展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問題。
3對策建議
3.1走現代化農業之路,完善茶產業鏈條,實現產業一體化單一的傳統農業經濟形式,早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農業的要求。黃山區的茶產業應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科學技術的拉動,在拉力和推力的合力下,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3.2突出重點,加快建設龍頭產業
加快黃山區茶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是做大做強黃山區茶產業鏈發展的關鍵步驟。一是加快進行企業內部的科技改革。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積極配合,采取補貼政策,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科研技術,購進合適的生產設備。加快技術革新的步伐,不斷擴大企業規模,擴張企業實力。二則應當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尋求外部的有力幫助。整合企業資源,不斷擴大企業對外部的輻射及影響力[3]。
3.3加快推進農村合作社形式合作社形式廣泛適應我國農村,并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就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產業化作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將推動農業走向一條新的道路[4]。黃山區目前仍存在較多小茶農,茶園分散,生產效率較低,采取農村合作社形式之后,可將小茶園連片進行大規模、專業化操作。
3.4增加茶園單位產量,擴大茶葉生產供給規模茶園單產水平受自然災害、茶葉采摘及加工能力、茶樹栽培技術水平、茶園良種結構及比例、施用肥料、鮮葉采摘嫩度等因素影響。隨著黃山區茶園茶樹良種化普及率及標準化茶園比例的提高,茶樹栽培技術水平也逐步上升,黃山區茶園潛在單產水平將有所提高。鮮葉采摘的嫩度直接影響單產,但由于茶葉采摘勞動力的缺乏,促使名優茶采摘走向機械化,然而黃山區地形地勢并不適宜大規模機械采摘,因此,通過鮮葉嫩采調整產品結構、控制產量的潛力并不大[5]。
3.5加強人才注入,發展茶區新活力黃山區茶產業整改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科技人才的缺乏。茶葉的種植、加工極度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而茶農們主要依靠經驗進行生產,多數為“科技盲”。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行,“大學生村官”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先進的發展思維和經營思路,為農村發展積累了重要的知識和實踐經驗。
3.6發展茶文化旅游,提高茶產業附加值茶文化旅游以茶葉生產為依托對茶業資源、茶產品及茶園風光進行開發,通過茶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突破了傳統茶業生產模式,賦予茶葉旅游價值[6]。茶文化旅游的開展,把與茶相關的景點、景觀、購物、餐飲、娛樂等串聯起來,將帶動以茶文化旅游為核心的茶消費,通過游客購買茶葉作為旅游紀念品、饋贈品,無形中將起到“廣告”的效益,提高茶的附加值,并增加當地旅游業收入。
作者:阮文婕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