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國教育觀念的觀察與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學習方法輕松有趣,學習上不急于求成
在學習方法上,美國十分重視學習過程的趣味性。比如,同樣是學習語言,中國教師要求孩子把一個生詞抄寫多次,以便能記住這個詞。在美國,教師從不要求學生抄寫英文單詞,而是要求孩子多看英文小說。進入美國小學的教學區,就好像進入了一個大的圖書館,書架上不同題材的書籍應有盡有,不僅有女孩子喜愛的公主故事,也有男孩子喜愛的汽車知識、天文地理等。孩子可以根據興趣借閱自己喜愛的書籍,教師只是鼓勵學生看書,但從不干涉學生借書的內容,他們通過博覽群書來學習生字生詞。小朋友過生日的當天,教師會允許他們在淘汰的舊書中挑選一本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所以,讀書被認為是最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中國人被灌輸的“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理念。同時,無論學習什么,培養興趣總是首要任務。例如,學習游泳,教練首先提供一些水中玩耍的玩具讓學員去玩,等到學員要求學泳姿時再教。而在中國,教練急于講授游泳技巧,急于讓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游泳,許多人是在不會游泳,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被教練強迫趕進游泳池,有些人因此對游泳產生恐懼,再也學不會游泳了。所以,在美國,上完幾期培訓班一種泳姿都沒有學會的大有人在,但筆者的中國朋友中也有許多是在中國學不會游泳來到美國才學會的。同樣,將同齡的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相比,常常會感到中國孩子的學習水平比美國孩子高,同樣是學習唱歌,中國孩子已經掌握了專業的發聲技巧,而美國孩子還處在只會用嘴來唱歌的水平,但是他們對唱歌的熱情和喜愛卻遠遠超過中國孩子。
二、通過廣泛的溝通交流來拓寬學生知識面
在美國小學、中學、大學的校園都沒有圍墻護欄,這種開放的建筑形式可能是要暗示學生在學習上要開放視野。從小學開始,每個孩子都會在本校的學前班有個K-body,每星期教師會帶著小學生到幼兒園找自己的K-body,讀故事書給小朋友聽。同樣Middleschool的學生也經常到小學去演出或打比賽。康奈爾大學的學生也常常到當地的科技館做志愿者,為小弟弟小妹妹們講授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例如學習動物學的大學生會講螞蟻的習性;學習高分子材料的會給小朋友講授納米材料等。同時,學生家長也會被邀請到學校給孩子們上課,題目自定,可以講與自己工作相關的知識。到了大學階段,各種各樣的學術報告非常多,在康奈爾大學既可以聽到諾貝爾獎獲得者等頂尖科學家的報告,也可以聽到哈佛等其他名校教授的演講,也有研究生預實驗的匯報等。另外,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大部分是兩個學科的兼任教授,教師跨學科跨專業,對大學本科生多學科的學習很有幫助。尤其是科研上出類拔萃的教授,常常精通兩個毫不相關的專業。例如化學系的教授除精通有機合成化學以外,還精通轉基因、細胞培養等生物技術。一位做營養調查的營養科學系教授,大學本科的專業卻是分子生物學。由于他們擁有交叉學科的知識背景,常常能有與眾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結果,因而能在影響因子很高的期刊上。目前,我們科研院所的實驗條件已經不比美國差,但在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數量上還有差距,這可能與交流溝通欠缺,研究思路不夠開闊有關。
三、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走進小學的教室,墻壁上貼著大大的標語“學習知識的最好辦法就是應用知識”。在美國,從小學至大學的教育中,一直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從小學開始,教師偶爾會布置作業,幾位學生一組,針對一個題目來查閱資料,然后做成幻燈片向全班宣講。每位學生講解自己做的那部分內容。到了初中,也就是國內小學6年級的時候,在美國開始上Middleschool,相當于中國的初中,到這個階段,學習的方式與小學有很大不同,反而與大學的學習方式接近。上課沒有固定的教室,也沒有固定的班級。幾乎每天在科學課或其他課程中都要寫小論文,有時要寫綜述(Summary)。家庭作業和小學時一樣沒有太多的抄寫和計算,大多需要在計算機上查閱資料,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參考。到了大學階段,學習變得非常緊張,康奈爾大學的每個學生都非常忙,因為每位授課的教授都配有助手(TA),輔助教師對學生的考核工作,有的課程每兩周一次,還有月考及每學期2~3次的階段性考試和期末考試等。學習的扎實程度和中國的基礎教育很相似。考試的題型也是選擇、填空、問答等,但回答這些問題并不容易,不僅要求記憶知識,更要求運用知識。在大學階段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教師講話任意提問,教師會在授課后專門留出5~10分鐘的時間供學生提問,與學生自由平等地探討學術問題。由于從小學開始就注重總結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康奈爾大學的本科生在課堂提問時所表現出的專業知識的廣博和成熟是我們國內大學生不能相比的。
四、結束語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我們的教育理念也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背誦成為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們中國人認為先記憶背熟,然后自然會理解的。而美國人卻認為與其花費時間來記住某個單詞或背誦幾段文章,不如通過博覽群書來學習詞匯,同時學習知識。美國人認為鼓勵才能激發一個人的潛力,而中國人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才能成為社會棟梁。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完全相反。也許不同的學科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性格的學生也需要因材施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其他國家教育理念的精華才能進一步完善和改良中國教育。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有限,美國的很多教育方法沒有條件在中國實施,但是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和推廣。
作者:杜為民孫愛東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業食品加工與安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