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理念的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把建構主義作為實踐教學的學習理論
1.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習是以“發現”為主導的知識的接受與發現;以“建構”為主導的知識結構與建構;是課本理論知識與生活體驗性知識的有機聯系。教學要創建一種開放的、浸潤性的、積極互動的學習文化環境,要不僅重視知識記識,更要重視分析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的培養。
1.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主動地建構意義的過程。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使學生學習的真正動力是認知的興趣,這是最直接、最穩定、最活躍的學習動機。
1.3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教學應從問題開始,要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進行學習,提倡學中做與做中學,強調以任務為驅動并注意任務的整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
1.4建構主義的學生觀教師的教學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他們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喜歡接受教育。學生是獨特性的人,要遵從學生的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獨特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
1.5建構主義的評價觀教學評價的重點在于知識獲得的過程,認為怎樣建構知識的評價比對結果的評價更為重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這種評價思想的集中代表。評價內容以重知識記識向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心理素質、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評價標準從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向重視個體差異個性發展的評價,評價方法除了傳統筆試,更多倚重多元參照系評價,評價主體由單級向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共同參與的交互評價,評價重心由只關注結果向形成性評價、促進性評價兼容的方向移動。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對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從職業性情境設置、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知識內容的選擇、多元化與主體性實踐教學材料的提供、學生主動參與的職業教學方式、多元評價體系、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依據,為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2把創建情境學習作為實踐教學的系統理論
新形勢下的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需要將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全程中所有實踐環節作為一個整體來系統定位、統籌安排。它要求實踐的各種要素在理念上全息浸透,在內容上全面整合,在課程體系上全面統整,在時間上全程延通,在空間上全方位拓展。實質上是一種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課程設計理念,是課程實施的思維方式和操作路徑。它要求專業實踐環節主要包括學前教育專業中各類課程里的技能操作,各學期安排的見習實習,短期的社會實踐,寒暑假社會實踐,畢業前綜合實習及畢業論文或設計等所有培養幼兒教師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課程教學環節。具體而言,要做到:
2.1建立實踐學習共同體建立由一線的幼兒教師、學生和專業教師組成的若干“學習(研究)小組”,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開展小組內互動和小組間互動。互動方式可以是現實情境下的互動,也可以在網絡條件的虛擬現實中互動。
2.2開展“早接觸、多實踐”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從新生入學教育起就讓學前專業學生接觸幼兒園實際,每學期甚至每周開展一個單元的實踐活動,一直持續到畢業。使學生從入學之初就同幼兒園保持著鮮活的聯系,使實踐始終跟其他所學專業課程相互貫通。通過實踐中的反思將課程中的理論轉化成學生的個人理論,通過對實踐的反思批判將隱性知識顯性化。
2.3建成多功能、立體型的實訓場所,加大實踐協調性和層次性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場所,除幼兒園外,學校的教室、綜合實訓室、琴房、舞蹈練功房、機房、書畫室、體育場館、學生活動中心、電影院等場所都應作為學生的實踐場所,還包括社會實踐環節學生接觸到的不同幼兒園和民間傳統、兒童文化展示場所等。
2.4樹立在所有教育教學環節滲透實踐活動的意識要求主干核心課程制訂實訓實踐教學大綱,其他各門課程明確規定并規范實訓、實踐環節的操作程序和學習目標,并建立專業課學習的專門實訓室,由此將實踐理念滲透到各門課程中,做到課程實踐設計的前后關照。
2.5建立以實踐教學為中心環節的課程體系以實踐教學統整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滲透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統整平臺,理論教學是實踐課的延伸與提升。這樣的調整是符合國家對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的改革思想,也符合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發展的規律。
2.6使實踐教學成為學生職業生涯的成長途徑新理念下的實踐教學應該表現為幼兒教師生命中的內在需求,并把實踐教學作為幼兒教師生命意義展現的一種方式和生命價值體現的重要形式。強調各實踐環節對幼兒教師教學行為發展、幼兒教師的生存的重要意義,應將各實踐環節的具體操作當成是幼兒教師教學生命顯現的必要成分。
3把“零距離”滲透作為實踐教學的課程設計理念
學前教育的專業課程教學就要實現“三個零距離”,即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的零距離、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的零距離、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如何實現這三個零距離則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3.1制定專業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零距離的實踐教學目標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中心應以目標引領,專業課程要對應職業崗位群的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強化明確而具體的就業目標引領。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在目標體系的引領下,為了能夠更有效地適應未來工作崗位,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置于相應的學習環境中,引發學生對認知結構主動重組和提升。當明確了就業崗位及其所要求的職業能力需求,學生就會在學習生涯中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構建未來的生存背景,并主動學習以掌握職業技能適應生存的環境。因此教學目標必須與學生的未來工作目標相符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所確定的問題成為學生自身迫切想解決的問題。這種零距離的實踐教學目標主要包括最終目標、整體目標和具體的能力目標三個層次。
3.2建立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的實踐教學模式圍繞目標要求,將學前工作崗位的業務流程、具體工作情境作為載體,按照情境或業務的邏輯關系進行合理的組織,形成工作模塊或項目。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將每一個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學習任務)進行了詳細的分解和說明,根據專業對應的崗位業務流程表現出來的邏輯關系,總結出工作模塊或項目之間的遞進和關聯關系,再將若干個相關模塊或項目組成一門課程,在這些課程中確定出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和職業專門課程、預備課程,再按課程間的相互關系制定出教學計劃。這種以工作任務的完成為邏輯主線的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按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來編排學生學習項目的傳統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實際工作崗位完成的過程來逐步展開。教學活動的第一個步驟是描述工作崗位職責,而不是給學生介紹導論性知識。描述的具體內容包括:該崗位在整個工作體系中的作用;崗位對工作對象的要求;崗位所需要的設備、工具、材料條件等。教學過程首先通過崗位職能、業務要求的具體學習和描述,逐步把學生導向工作體系;其次,圍繞職業崗位的要求和具體的工作流程需要來闡述相關的理論知識,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完成業務工作流程的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
3.3建設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的實訓環境實踐教學的教學活動應圍繞職業崗位這個中心來展開和進行的。從教學實踐來看,仿真性實訓教學環境的創建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參與積極性的提高,還有利于良好學習效果的取得。因此,實訓教學環境的建設就必須按照與實際工作現場相吻合的原則來設計,讓學生在仿真的工作環境中完成與企業、行業實際相一致的業務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生體驗到職業氛圍,獲得真實的職位體驗,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做到上學如上崗、上課如上班,最終實現專業技能學習與行業崗位的“零距離”。
3.4運行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標準零距離的實踐教學評價模式針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形成的特點,采取過程性考核。以課堂學習、完成實訓項目和社會調研等活動為考核對象,根據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組織能力、完成業務的能力、設計項目的能力、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開展多樣性的考核。考核過程中以崗位職位的能力需要為導向,集中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考核。在基礎學習實踐階段,考核的項目可分為:技能測試、分項業務操作、分組模擬工作、課題任務報告等項目;綜合實訓階段,主要考核的項目為: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現場問題的控制能力、模擬工作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情境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造性的能力等。
各項考核項目應參照行業崗位責任要求和業務技能上崗標準,來制定考核所需的明確而規范的評判標準,制定時要注意評判標準在考核中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盡可能將技能考核標準與職業資格認證標準結合,通過嚴格按照標準制的測試,達到技能要求的學生可以獲得技能證書并順利通過職業資格證認證考試。總之,在建構科學合理、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時,要首先思考和建立必要的實踐教學理論體系,用它來指導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來融合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之間存在不銜接的問題,使實踐教學體系更能服務于學前教育專業對高技能幼教師資培養的需求。
作者:周立峰單位:仙桃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