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聽障兒童學前教育創新教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統的聽障兒童康復教育忽視了對聽障兒童的聽覺能力、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溝通能力的全面培養,康復效果事倍功半。聽障兒童依據現代康復教育提倡的“醫教結合、全面康復、個別化教育”理念進行創新教學的實踐探索,通過加強聽能管理,建立生活化、情景化、個別化教學模式以及家長有效參與的策略,促進聽障兒童全面康復。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生兒聽力篩查不斷普及,聽障兒童福利政策不斷完善,聽障兒童的早診斷、早佩戴助聽 器或植 入人工耳蝸得以實現。這就需要聽障兒童康復教育工作者調整康復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方式方法,適應和滿足聽障兒童的各 種 需 要,給 聽 障 兒 童 提 供 最 切 實、最 全 面 的幫助[1]。在傳統的聽障兒童康復教育中,教師和家長往往關注孩子語言表達和語言清晰度,忽視了語言表達的前提是理解語言,更忽視了對聽障兒童的聽覺能力、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溝通能力的全面培養。康復教師特別重視和強化聽障兒 童的語言表達訓練,教學時常以教 聽 障兒童 練 習發音、識字 認物為主;以合乎語法規 范 的形式 呈 現句子,通過 學習句式、套用句式教孩子學習說話。教學方法以大聲地說、大量重復單詞為主;學生以看話、模仿口型為基本學習途徑,這種長期形成的封閉型教學模式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采用填鴨式的手段,沒有將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關注自己教了多少知識,不關注學生能接收到多少信息,理解多少語言的含義,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多少語言。總體來說,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不善于學習先進的康復教學理念,不能及時更新康復理論知識,盡管在康復教學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康復效果卻事倍功半。
近年來,全數字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先進的助聽設備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環境下的聽障康復設施不斷涌現,聽障康復理論和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和完善。新世紀的聽障兒童康復應該是一項需要并適應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支撐的事業,若死守過去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而不去創新,必 然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康復教師必須要創新、探索與實踐,用現代康復理念來指導教學,用新的科學技術來輔助教學,構建現代的開放型教育模式,讓聽障兒童成為積極主動、熱情探索的學習者。為此,筆者在聽障兒童康復教育中通過和耳鼻喉科醫生、聽力師長期建立聯系,監測每名學生聽力狀況,做好聽能管理;結合幼兒園教育理念進行游戲教學、情景教學,激發聽障兒童學說話的愿望;增加個別化課 程,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鼓勵家長積極參與,采用醫生、教師、家長團隊協作模式進行教學等形式,進行了創新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目的是提升聽障兒童以語言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促進他們與主流社會更快更好地融合。
二、聽障兒童創新教學的理論支撐
聽障兒童創新教學是在已有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上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適應新時代的康復教育方法手段與傳統教育相結合,探索出的一條最適合聽障兒童發展的創新之路。創新教學主要建立在以下三個理論基礎上:
(一)“醫教結合”理論
“醫教結合”采用了科學的評估和干預方式,利用先進的臨床醫療技術對特殊兒童的各種疾病進行專項檢查、診斷和治療;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教育、康復訓練、醫療等綜合的方法,使特殊兒童得到早期干預,從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要使科學技術對特殊教育產生更深遠的意義,就必須實現“醫”和“教”兩者之間理念和技術的深度融合,即 教 育 與 醫 學 康 復 技 術 手 段 的 深 度 融合[2]。“醫教結合”理論比傳統的康復教育方式更為全面和細致。因此,康復教師要創新思維,樹立“醫教結合、教育康復、精準評估、有效訓練”的理念,利用綜合康復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實現聽障兒童教育和康復地有機整合。
(二)“全面康復”理論
“全面康復”是以學前教育為基礎,以專業康復技術手段為支撐的全面發展的康復模式。全面康復以學前教育涵蓋的健康、科學、語言、社會、藝術五大領域為基礎,以聽力干預、聽覺語言康復、言語矯治為支撐,教聽障兒童學會聆聽、說話、閱讀以及和他人進行正常交流。聽障兒童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要促進和實現聽障兒童的全面發展,我們為聽障兒童所提供的康復教育就必須既要滿足聽障兒童共性的發展需求,又要符合聽障兒童的特殊性需要。全面康復還要求教師組織活動面向班級內所有聽障兒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活動。為此,教師要熟練掌握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充分把握班級內每名學生的水平、需要和特點,促進每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提高[3]。
(三)“個別化教育”理論
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個體差異性是指由于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能動性的不同而在身心發展中存在并表現出的不同和區別[4]。聽障兒童由于自身聽力水平、耳聾時間、佩戴聽能輔具的時間、家庭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各自在聽能、語言、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速度也不完全相同。我們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聽障兒童發展中的個體差異,通過評估實施針對性的訓練,提升聽障兒童學習能力,幫助和引導他們從現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三、聽障兒童創新教學的實施原則和途徑
(一)加強聽能管理是實施創新教學的基本要素語言交流的前提是聽清楚對方的語言,只有聽清楚,才能說清楚。為了確保聽障兒童清晰地聆聽各種聲音,教師可使用隔音板將康復教室進行聲學處理,降低環境噪音。其次,康復教師應積極和聽力師、聽障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合作,觀察聽障兒童佩戴助聽設備后的效果并及時地進行調試,對聽障兒童的助聽效果及其所處的聲學環境進行動態觀察和主動評估。通過有效服務,逐步使聽障兒童的助聽效果在不同環境中始終保持最佳狀態,最大效能地發揮助聽作用,為康復教育打下良好基礎[5]。
(二)生活化、情景化、個性化教學模式是創新教學的主要途徑
1.建立生活化的聽障兒童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始終是教育教學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實施創新教學的根本立足點。聽障兒童課堂教學的創新,應從聽障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生活走進課堂,調動起學生學習聆聽、學習語言的積極性。通過創設生活化情景、組織生活化活動、設計生活化問題等形式讓課堂充滿生活化氣息。加強語言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聽障兒童就可能靈活地掌握生活中的語言,學以致用,其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也能得到培養。同時,生活化的課堂更為他們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形成搭建了極為重要的平臺。
2.教學情景化是聽障兒童教學創新的催化劑形象
思維是聽障兒童的思維特點,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學習越貼近生活、越真實,聽障兒童就越感興趣,越容易習得。因此,康復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聽障兒童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創新教學需要借助情景,尤其是真實的情景,比如,設置情景教室,讓聽障兒童在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習得語言;帶聽障兒童走進游樂場、超市、飯店、郵局等實地場所,借助真實的場景幫助聽障兒童理解語言,增進語境要素語言化,逐步減少對語境的依賴,發展語言能力,引導聽障兒童順應情景合情合理地說話,形成靈活的思維習慣,加快交往能力的提高[6]。
3.個別化教學是聽障兒童教學創新的重中之重
由于聽障兒童聽力損失和干預年齡、時間、程度以及補償效果等方面的不同,每名聽障兒童的特殊需要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個別化訓練是聽障兒童康復手段的核心部分[7]。在實施學前教育過程中,更需要按照他們在聽覺、言語、語言、認知、溝通等方面的特殊需要進行專項訓練[8]。康復教師要在個別化訓練課程中綜合各種評估結果,針對每名聽障兒童制定、實施聽覺言語訓練計劃,對于有言語障礙或精神心理問題的孩子,還需要言語矯治師和精神心理專家提供相應的干預,只有將學前教育與各項干預技術緊密結合,協調實施,聽障兒童才可能順利接受全面教育,實現全面發展。
4.家長的積極參與是聽障兒童康復創新教學的助推劑
親子活動的開展對于加強家園合作、增進親子情感交流、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9]。隨著聽障兒童康復年齡的小齡化以及家長康復意識的提高,家庭康復指導、家長培訓和家長積極參與康復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可以和孩子每天同上一節集體課,了解孩子在班級中的整體表現;每周和孩子一起上一節個別化課程,在有意義的情景中、從康復教師身上學到一些和孩子互動的技巧,了解孩子在各個領域中的水平。康復教師也要幫助家長制定康復計劃,指導家長在家中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四、聽障兒童創新教學的實踐成效在創新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通過良好的聽能管理,確保了聽障兒童的聽覺功能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及時、有效的創新康復教學,使聽障兒童學會了正確的聆聽技巧,能以自然的方式積極主動的學習說話,理解和表達的語言更加豐富;聽障兒童在聽能和語言方面得到全面 提 高的同時,他們的認 知 能力、個性、社會性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提高,比如,思維更加靈活和開闊,積極去探索未知世界,自我意識能力逐步增強,喜歡交流,能和伙伴友好相處。2013 年筆者在所 在 學 校 開 展 了 創 新 教 學,現 將 2013 年 和2012年入學的聽障兒童各隨機抽取8人做一對比,其中男女生比例相等,身體發育、耳蝸發育、智力發育均無異常,所有兒童均采用孫喜斌等《聽障兒童聽覺、語言能力評估》工具進行評估,16名學生入學基本情況和康復教學后評估結果見表1、表2。
2012年入學的8名學生和2013年入學的8名學生,入學時均沒有接受任何訓練,沒有語言基礎;佩戴助聽設備的類型和人數均等;學校的教學管理、師生比相同、周課時數量相同。2013年采用創新教學后,學生家長由 被 動參與 變 為積極主 動 參與,教師、醫生和家長團隊協作,對學生加強了聽能管理,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聆聽習慣,班級中大家團結協作,積極互助,學生每天在有意義的游戲和生活情境中學習聆聽和表達,并且樂于溝通和交流。以上統計結果顯示:經過一年半的康復教學,2013 年的 8名學生助聽效果達到最適的人數比2012年增加了5人;學生的語音清晰度和詞匯量均達到了二級以上康復級別;2013年入學的學生比 2012年入學的學生訓練時間縮短1年,并且8名學生全部進入普通幼兒園隨班就讀,這是在創新教學實施之前從未達到過的教學效果。從聽障兒童、康復教師及家長全方位的轉變中,我們可以看出聽障兒童創新教學實踐是一種有效的康復教學策略,通過科學的早期干預,幫助聽障兒童建立了聽、說的能力,改善了聽障兒童的身心素質和生活質量,更快更好地為聽障兒童創設了參與社會生活、平等接受教育的條件,使得聽障兒童全面康復取得了良好成效。聽障兒童創新教學值得我們繼續探索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龍 墨.充 分 利 用 現 有 資 源 為 聽 障 兒 童 提 供 優 質 服 務[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0(1):12.
[2]李榮山.醫教結合:實現教育與康復的深度融合[J].現代特殊教育,2011(4):11.
[3]胡向陽.聽障兒童全面康復[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4.
[4] 葉 曉 慧,吳 玲.“差 異 教 學”:幼 兒 園 教 學 的 重 要 預 設[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4):30-34.
[5]胡向陽.聽障兒童聽能管理手冊[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15.
[6]簡棟梁.引領聾兒到真實情景中運用語言[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9(6):38.
[7]刀維潔,等.運用聽覺口語法規范聽障兒童個別化訓練[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3(1):66.
[8]K.Z.艾 倫,J.S.施 瓦 茲.特 殊 兒 童 的 早 期 融 合 教 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41-149.
[9]王靜.幼兒園親子活動中的家長角色定位[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01):12-14.
作者:李力 單位: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