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第四期
一、八度技術
八度技術是鋼琴演奏技術中最常見、最具難度的技術之一。作為高難度的演奏技術,它考驗著演奏者的嫻熟技藝,并以其強烈的音樂表現力深受作曲家的喜愛。李斯特就采用八度技術作為全曲的基礎性演奏技術,并使之成為貫穿于全曲的主要技術之一;在全曲373個小節中,有228個小節都含有這種技術。本曲中的八度技術,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類:炫技性八度技術與抒情性八度技術。1.炫技性八度技術炫技性八度技術以其所特有的剛健、有力、輝煌等特性將作品的音樂情感充分地展現出來,為烘托樂曲的音樂氛圍、刻畫音樂形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樂曲開篇,李斯特使用帶有裝飾音的連續下行八度進行創作,并將有“魔鬼音程”之稱的三全音(Tritone)融入其中,用來描述在黑暗籠罩下,但丁即將見到地獄之門的恐怖場景,以及他內心所感受到的驚恐卻又堅定的情緒。筆者認為,這里的八度技術可以運用手指、手腕和小臂相結合的彈奏方法進行演奏。首先,左手1、5指要根據八度音程的位置予以伸張,固定并支撐好演奏手型;然后,以手腕為動作軸心及發力點,充分利用自然反彈力,以富于彈性的觸鍵在小臂給予的重量下進行演奏。為了形象地描繪出地獄之門在朦朧中即將展現在眼前的恐怖景象,這里的八度在觸鍵時還可嘗試以一種略帶粗獷的彈奏方式,在f力度中奏出重音標記“∧”和“>”要表達的音響效果,同時配以全踏板進行潤色烘托,以此營造出樂曲開篇所具有的緊張氛圍。在現場音樂會演奏時,為了能夠更傳神地引領聽眾在全曲首音未奏響之前即進入到緊張的音樂氛圍當中,演奏者還可以通過調整呼吸、聚氣凝神、排除雜念等方法進行奏前準備,以感受并營造出無聲勝有聲的音樂意境,從而用最到位的演奏情緒來彈奏開篇八度。主部主題呈示,作曲家使用調性模糊的處理手法和以同音反復為基礎的持續八度半音進行,來描繪但丁進入地獄之門后看到各種幽靈在黑暗的空間里飄蕩的恐怖景象。在彈奏這一段落時,筆者建議演奏者要以穩固的手型來鞏固手掌對指尖的支撐,并運用手腕的自然抖動,平穩地快速彈奏右手每一組八度音程;同時,強調觸鍵時小指旋律音的突出,并將旋律音保持橫向進行以連接成旋律線。隨著音樂的發展,演奏者還可以通過觸鍵力度的逐漸變化,處理好這一段落(35至52小節)的音樂起伏(從p開始,經過多次漸強漸弱的轉換、過渡,最終達到ff),并使用長踏板營造出具有朦朧感的音響效果,同時以哀怨的(lamentoso)情緒投入演奏。筆者以為,這樣的彈奏處理能夠切實反映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地獄景象,給人以深刻印象。副部主題呈示,雙手下行八度在fff力度中烘托出由升F大調塑造的神圣天堂之光,樂曲迎來了史詩般的第一次高潮。在這里,演奏者依然可以運用手腕作為動作軸心及發力點來進行彈奏。筆者認為,此時的手腕,要有彈性,既“緊”又“松”。“緊”是指它作為演奏的核心關節連接著手掌與手臂,決不能泄勁兒;“松”是指每次觸鍵之后,它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前音演奏時所用的力量卸掉,為下一次觸鍵做好準備。除了注意手腕本身的正確運用之外,演奏者此時應以手腕為中心,向前強調雙手1、4、5指的站立,強調掌關節對手指強有力的支撐;向后要注意手臂的自然伸展,注意雙肩的自然垂下。這樣,整個手臂、手腕、手指都能夠處在力量通暢的狀態下,以持續爆發力彈奏出具有輝煌氣勢、象征神圣天堂之光的雙手八度。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手腕作為炫技性八度技術演奏的核心關節,它的合理運用是彈奏好此項技術的關鍵。與此相仿,在樂曲展開部與再現部中的雙手八度技術,也可以嘗試運用同樣的演奏方法進行彈奏(見譜例4與譜例5)。2.抒情性八度技術抒情性八度技術在這部作品中傳神地刻畫出文學人物形象,將文學作品所描述的情節通過音樂語言予以生動的展現。本曲的音樂內容與《神曲》所描述的文學內容緊密相連。在《神曲》中,最打動李斯特的就是在《地獄》第五章中有關芙蘭切斯卡和保羅的愛情悲劇。這個愛情悲劇講述的是十三世紀意大利拉文納(Ravenna,Italy)領主圭多•達伯倫塔(GuidodaPolenta)的女兒芙蘭切斯卡(FrancescadaPolenta)背叛與其沒有愛情、所謂政治聯姻的丈夫,與小叔保羅(Paolo)相愛后被處死而下地獄的故事。在《神曲•地獄篇》中芙蘭切斯卡和保羅,本來是在地獄中接受懲罰,但在藝術家筆下,這段浪漫的愛情從道德寓意中解放出來,成為被歌頌解救的對象。⑤在副部主題段落中,具有凄涼之感的歌唱性八度旋律線條,描繪了但丁見到芙蘭切斯卡和保羅在地獄中飄蕩的情景。這一段落中的右手八度旋律,可嘗試以極其柔和并富于歌唱性的指肚觸鍵,極富感染力地進行演奏;觸鍵時要精致、到位,始終將音量控制在最安靜的狀態,將小指微微透出的旋律音送向空中,使聲音具有飄蕩感。同時,嘗試使用左、右踏板來進行調色,以制造出幽冥般的音響效果,使這具有凄涼之感的八度旋律在具有幻想曲風格的段落中,將芙蘭切斯卡和保羅在地獄中飄蕩的景象刻畫得入骨三分。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題變化再現,是描寫但丁心生憐憫并輕聲呼喚芙蘭切斯卡和保羅,渴望與之對話。右手更加綿長的八度旋律,深情地表達了但丁此時的內心情緒。筆者認為,這里的八度旋律需要以肘關節為動作軸心及發力點,通過小臂和腕部的調節,在掌關節的支撐下采用深觸鍵的方式來演奏。彈奏時,還要特別強調八度旋律的歌唱性與流動感;同時,仔細聆聽內聲部八分音符與低音聲部的和聲走向,使八度旋律在極有層次的伴奏下自然地做出音樂起伏。在筆者心中,這一段旋律是全曲最打動人心的情感表述,筆者建議演奏者在彈奏時要用最真誠的心去歌唱旋律,在內心的引領下再使用雙手將之奏出。為了能夠以最豐富的內心情感富于詩意性地表達出這一段旋律的凄美之情,筆者建議演奏者還可以借助于內心聽覺,同時運用敏感的、極其細微的觸鍵變化,使八度旋律在音色上產生不同的明暗色彩,使樂句的走向具有抑揚頓挫之感。比如,樂句揚起之時,可以嘗試將小臂力量更多地送進琴鍵,使音質飽滿,使人感覺好似有很多的熱情藏于其中,有好多的話語要與其訴說;而樂句抑下之時,則可以將手的自然重量通過腕部的帶動向身體斜下方下沉,在音色上產生微妙變化,在音樂上好似模仿常人平日說話中的欲言又止。筆者以為,通過這樣的彈奏處理與演奏詮釋,但丁渴望與芙蘭切斯卡和保羅對話的內心情緒將被生動、鮮明、形象地表達出來。
二、和弦技術
和弦技術是鋼琴演奏技術中最艱深的一種技術,其特點是織體豐厚、和聲感強烈、音響效果豐富并具有炫技性。和弦技術作為這部作品的另一種基礎性演奏技術,與八度技術一起架構出樂曲的整體技術輪廓。在本曲中,和弦技術大大增強了八度技術的和聲感,使樂曲的音響效果更趨于交響化,是樂曲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變化再現,是描寫地獄里幽靈哀嚎、掙扎的恐怖畫面,為了形象地描繪出這幅景象,李斯特采用了雙手和弦技術來進行創作,以此更加強烈地烘托出地獄里的恐怖氛圍。筆者建議,在演奏這里的和弦時,雙手要充分伸張,手指第一關節要堅挺,為指尖強有力的觸鍵做好準備;同時,給予小指更多的力量分配,以強調小指旋律音的充分突出。在手指落起琴鍵之時,還要做到整齊劃一,每次觸鍵都要牢牢抓住和弦里的每一個音,將之演奏清晰、準確。這一段落的音樂發展是越來越激動的,因此,演奏者還要特別注意演奏速度的控制,不要越彈越快,要在穩定的速度中充分利用雙手和弦技術所具有的豐富層次感與音響厚重感來烘托音樂氛圍,使音樂更具有交響化音效。為了能夠游刃有余地演奏這個段落,慢速練習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幫助演奏者進行更為輕松和精準的彈奏,并為充分表達樂曲的音樂情感與切實反映作品的文學內容鋪平道路。在樂曲第一次高潮段落中,右手和弦以三連音的演奏形式,充滿動力性地為左手強勁進行的旋律進行音效與情感烘托,推動音樂走向樂曲的第一次高潮。這些和弦,需要演奏者的手臂在極其放松的狀態下,將力量完全輸送至手指前端,利用手腕的快速震動,在掌關節的支撐下鏗鏘有力并富于彈性地進行演奏。同時,還要注意踏板在不同和聲之間的準確更換,以獲得清晰而豐富的音響效果。筆者認為,這里和弦的演奏,不僅僅要增強樂曲的和聲感與音響效果,更要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地獄里的幽靈渴望獲得新生的迫切心情。在樂曲第二次高潮段落中,右手和弦以頓音方式奏出。這一段落的演奏,可以嘗試運用快速觸鍵的彈奏方式,堅定有力地將和弦彈到鍵底。掌關節作為支撐手型的關鍵部位,此時要為每一根手指都提供絕對堅實可靠的力量支持,并在觸鍵時使整個手部產生一種向心力,將琴鍵順勢“抓”起。這一段落的每一個和弦都帶有頓音標記,所以在彈奏時很容易將句子彈散,以至于沒有樂句的連貫感。筆者以為,頓音在這里只是表達一種積極的情緒和急促的語氣,而旋律還是長線條的。因此,演奏者在這里一定要通過內心對旋律走向的歌唱,來引領雙手進行演奏,以保證樂句有連貫的語氣感與長線條的呼吸感。在展開部,高音譜表中的柱式和弦在震音與分解和弦的襯托下,歌唱般地奏出具有宗教性色彩的圣詠旋律,極其祥和地表達了樂曲此時安寧的音樂情緒。筆者認為,這一段的難點在于高音譜表中的和弦使用左手進行跨越演奏時,需要運用大指將和弦高聲部的旋律音突出。對于身材不太高大、臂展有限的演奏者來說,這是比較困難的。筆者建議,如果演奏者在練習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嘗試在彈奏左手跨越時,根據音樂律動使身體進行輕微地左右搖擺,當向右傾斜時,將身體的自然重量瞬間集中在大指上,順勢進行演奏。在樂曲第三次高潮、也是樂曲的最高潮段落,音樂得到了升華。雙手連續、鏗鏘有力的和弦進行帶來了更為厚重的和聲感與交響化音效,更加鮮明地刻畫了音樂形象。傾全身之力奏出的和弦,需要在大臂的協調下,自腳底經腰部到小臂和手掌都給予手指最堅定的支撐,從而以飽滿并強有力地深觸鍵,將琴鍵“拔起”,同時配合全踏板的運用,使聲音有向空中上揚的感覺。根據筆者的演奏實踐,這樣的彈奏方式,能夠獲得更多的泛音,以達到像交響樂隊齊奏時那樣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特別是在現場音樂會演奏時,運用這樣的演奏方法能將聲音灌滿整個音樂廳,使文學作品中神圣天堂的景象顯得更加光輝、偉岸。同樣,在樂曲尾聲出現的雙手和弦技術,也可以運用相同的彈奏技巧與音樂詮釋來進行演繹(見譜例13)。
三、雙手互鎖技術
雙手互鎖技術是一種極具炫技性的演奏技術,它在炫技的同時還使樂曲的聲部層次更加飽滿。此外,它還具有較強的觀賞性,特別適合在音樂會中用來烘托現場情緒氛圍,演出效果極佳。1.密集型雙手互鎖技術在引子中,由雙手互鎖三連音與六連音構成的經過句以旋風般的速度奏出,在p音量中描繪地獄階梯上陣陣陰風的景象。筆者認為,在演奏這一炫技性樂句的時候,不能過分追求演奏速度,應當以關注指尖的站立與指尖力量的集中為重點,以輕巧的指觸準確地略過每一個音符,要清楚地交待好樂句的走向。此外,因為密集型雙手互鎖技術在快速演奏時,兩手距離較近,稍不留神就會使兩手絆在一起。針對這一點,筆者建議在演奏這一技術時,首先要確定好固定的演奏指法,然后根據音與音之間的實際距離及時調整手的伸張與緊縮,預防兩手互打情況的出現。在呈示部中,雙手互鎖進行的十六分音符通過快速音群跑動以咄咄逼人的氣勢奏出,描寫驚恐的幽靈們在地獄里掙扎、絕望的景象。這里的演奏,要以雙手堅固的手型和堅定的手指支撐為基礎,不留縫隙地迅速強奏每一個音。彈奏時,要注意右手掌關節對1、5指的支撐,以堅定并富有彈性的觸鍵彈奏每一組八度;左手單音要準確地穿插在兩組八度當中,形成打鼓之勢,切勿與右手合在一起。如此,進行反復的慢速練習,定會增強演奏者在現場音樂會演奏時的自信心,以獲得出彩的演出效果;進而,運用這一演奏技術使樂曲的聲部層次更加飽滿,創造出交響化般、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從而,更加準確地表達樂曲的音樂情緒,傳神地反映出作品所具有的文學內涵。2.開放式雙手互鎖技術在尾聲中,開放式雙手互鎖技術以其具有觀賞性的演奏特點,帶給觀眾炫目的視覺效果。這里,演奏者的內心要具有準確的節奏感,雙手要具有均勻的觸鍵感,要以密不透風的演奏手法精準地交替手指與變換指法,以輕巧的指觸快速準確地彈奏每一組音符,以雜技般的演奏手法配合短踏板的處理,形象地刻畫出經歷地獄與煉獄洗禮后的幽靈在天堂里歡樂起舞的景象。
四、震音技術
震音技術是在技巧性鋼琴作品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演奏技術。本曲中震音技術的加入豐富了作品的演奏技術種類,渲染了樂曲的音樂情緒,烘托了樂曲的音樂氛圍。在再現部中,右手震音技術的加入,用來象征天堂里的曙光。筆者認為,這里的震音要像樂隊中弦樂組演奏出來的輕聲顫音,應在手臂放松的前提下沉穩地帶動整個手部有規律地顫動,以輕而不虛的指觸繪畫出如夢境般的色彩,清晰而明亮,并以此襯托出左手如圣詠般的旋律,圣潔而高尚。在全曲的結尾,左手震音烘托出右手象征勝利的旋律,使樂曲在飽滿而熱烈的音樂氛圍中圓滿結束。左手震音為了烘托出右手氣勢磅礴的旋律,應當使整個手臂都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下,以鋼鐵般并富有彈性的指觸配合全踏板的烘托潤色,將象征樂隊全奏的音響效果傳達出來。筆者以為,全曲的結尾需要運用這種最有力的演奏方式,來象征但丁經歷了地獄與煉獄的洗禮,最終升入神圣的天堂,其執著的理想得以實現,追求的真理得以獲得。結語李斯特《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之所以能夠成為西方音樂文獻史上的經典傳世之作,是因為這部作品不僅僅包含高難度的演奏技術,更具有豐富的音樂情感與深刻的文學內涵。更重要的是,作曲家對它們還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使它們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可以看到作曲家在本曲中精心設計的每一種演奏技術,都是用來充分表達樂曲音樂情感和切實反映作品文學內容的;可以說,作曲家運用其高超的作曲手法將技術與藝術在這部作品中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因此,作為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演奏者,我們在研習本曲時,不應脫離作品所反映的音樂情感與文學內涵只單獨針對技術進行純技巧性訓練,而是要將作品中演奏技術的彈奏技巧與作品所要表達的音樂情感結合起來進行音樂詮釋;并以此為出發點,運用合理科學的演奏方法,站在更廣袤的藝術情懷高度,對作品的音樂情趣、審美等進行既符合作品時代風格又獨具演奏者自我個性的合理闡釋,并以最真摯的情感來充分展現作品所具有的浪漫主義氣息和高度的人文主義精神。其實,音樂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特性,它的完美演繹既離不開演奏者對技術技巧的熟練掌握,也離不開對音樂背景、情感、內涵等方面的深刻理解。技術的熟練彈奏與音樂情感的深刻表達是相輔相成的,演奏技術、彈奏技巧是表達音樂情感的基礎和重要手段,而進行完美的音樂詮釋則是純熟運用技術技巧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兩者密不可分。總之,無論我們演奏哪一部作品,都不可能脫離技術只看音樂,也不可能脫離音樂只看技術,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游刃有余地以最準確的技術運用和最符合作品音樂情感的表達,演繹出最接近作曲家創作意圖與時代風格的鋼琴作品;并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我們演奏者自身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和對作品的個性理解,賦予它全新的二次生命,這也正是古典音樂的魅力所在。
作者:劉昭智單位:天津音樂學院鋼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