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當代西方教育模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構主義現在是西方社會一種關鍵的教學理論,起源于哲學,后在社會學,人類學、認識心理學、教育領域廣泛應用。從教育的理念上看,建構主義與經歷密切相關。我們國內現在的傳統教學是以教師教、學生聽為模式,過分強調答案而忽視對問題的探究,過分注重記憶而忽視創造性思維,只抓信息點而忽視了對整體內容的理解,只重視背誦而忽視了討論,忽略了閱讀的重要性,不能鼓勵學生相互協作,信息共享、思想共享,不能運用現代化的工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很顯然,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教具的教學法是失敗的,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這種灌輸式教學也會使學生之間相互競爭,產生矛盾。那么解決的辦法就是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就是說學生要學會把課本知識轉化到今后所做的工作中大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探索未知,給學生時間,結合所學進行思考,鼓勵學生提問,不限制答案內容,鼓勵進行有思想討論,不維持課堂紀律,鼓勵并相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自發性,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資源、數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把學習和探索相結合。很顯然,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跟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法有根本上的不同,從傳統中邁出了一大步,其目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吸收新知識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力性,重視學生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為求知,為教學探索打開了及為廣闊的視野。
再有一個好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就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不是一個引起人們短時注意的概念,它不會由于未能付諸實踐就會消逝,它是原有的教育思想在新時代提供了創新的意義,終身學習可以促進不斷追求革新和創新,追求新的做事方法,不斷推進學習進程,更新教育技能,所以終身學習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作為一名高等師范院校的青年教師,我們的工作就是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培養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人的教育”,人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教育的本質應是一種人格的、生命的啟迪和教育,應以人為本,以人格完善和自由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我們要由“選擇教育的學生”,的傳統教育理念轉變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既要培養高尚完美的人格,又要發展其強健的體魄,既提高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努力構建“適合學生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傳統的、封閉的學科觀念中轉變出來不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教育,先進的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生動活潑的發展。再有就是多交流、多溝通,這里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二是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首先是教師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其任務在于聆聽學生的發言,洞察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視角,辨別其合理性與局限性,然后給予相應的質疑和引導,對得出的結論進行提煉和概括。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在于教師認真組織,諸如小組討論、辯論等意見交流活動方式,形成學生之間的對知識探討的思維氛圍。通過廣泛、深人、持久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層次和側面,看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教師的教學實踐必須建立在終身學習的基礎上,善于把課程與教材置于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之中,更多地讓學生利用各種先進的學習工具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使學習與問題的解決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培養高師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個別化差異,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個性化教育是指發現和尊重受教育者個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促進受教育者的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等素質在自主、和諧、能動的狀態中發展,最終形成優良個性的教育。個性化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個性化的人。我想只有重視開發學生潛能的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造適宜于每個個體潛能得以充分開發,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廣闊舞臺,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合格的復合性人才。
中西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的教育是平等、開放的,中國的教育是傳統的,保守的,西方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中國的教育是以老師的說教、灌輸為主體,西方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而且可以選擇,學生的個性得到滿足,是一種無障礙(包括殘疾人都享受同等待遇)的教學模式,而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的教學資源依然十分潰乏,個別地區仍達不到義務教育的普及。所以我們一定要取長補短。但我認為,各國有各國的具體情況,對于教育而言,只能借鑒,而不是復制,如果復制,可能會造成很多弊端,有可能弊大于利。所以我們決不可以照抄照搬,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成功的運用有效的教學模式及方法,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盲從,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的前進與發展,我相信中西方不同教育模式的沖撞一定會產生火花,靈感的、燦爛的、璀璨的!
作者:孫思冰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