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語文教育取向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語文更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高中教育是一條流水線,生產著大批雷同的產品,語文教師重點研究的是教材、大綱里規定的教學要求、目的及考點,即使一些博學多才的教師在授課時情之所至,想要將課文內容擴展開來,進行發散性的引申,也還得要考慮課時限制和學生消化這些課外知識要消耗的精力。而大學語文教育不在應試的壓力,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個性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人為目標。它區別于以往的標準化考試的教育。個性教育是提升學生優良個性的教育。”
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使學生進行有自身特色,獨立自主的語文學習。如《管晏列傳》的其中一段寫了晏子舉薦車夫的故事:曾經意氣洋洋的車夫被所謂講究尊卑貴賤秩序的妻子嫌棄他的自得之色,終不堪妻子以離婚相威脅,接受了妻子的意見,從此變得謙卑退讓,一副自居人下的樣子,遂得到晏子的賞識,升任大夫。如果按照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去分析這段材料,除了贊美晏子唯賢是舉,還會稱贊車夫的妻子見地不凡,糾正了丈夫不該有的得意的面部表情。不過,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其實這也就給學生提供了討論發揮的空間:如何看待車夫的轉變呢?也許會有一些學生對鄙薄車夫職業、奴心很重的車夫妻子嗤之以鼻,他們未必認同“為人要謙虛謹慎、要低調”的傳統觀點,而是想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比如職業無貴賤之分,做個怡然自得的、快樂的馬車夫有何不可?對上司低聲下氣、學會察言觀色難道就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嗎?容許各種觀點交流碰撞,讓學生在發言中張揚個性風采,這才是語文教育所期望的吧。
此外,在作業方面,大學語文作業布置改變了高中語文的一刀切,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靈活的布置作業。比如大學語文的很多問題沒有唯一和標準的答案,而是取決于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頭查找資料,歸并,整合,然后由準備較充分的學生代表小組成員在課堂上發言。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強的學生既帶動了思辨力較弱的學生,也使自己的潛力得到了發展。后進學生則在不斷的訓練中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趕上。此外,教師應當不斷地鼓勵學生,對于那些無定解的作業,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哪怕你的思維很幼稚,但只要是你自己努力思考的結果,老師就一定會給高分。
可見,受限于學生年齡以及語文教育連貫性的需要,高中語文教育更多地向學生展現他人的觀點,教育的側重點是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別人的觀點,可以說是一個“讀書破萬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特別重視。但是在大學語文教育中,教師更注重學生通過學習書本,提出自己觀點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下筆如有神”的過程。大學語文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展現,改變了高中填鴨式的教育模式,相對高中語文教育更加的開放,更加推崇學生展示自己。
(二)大學語文教育更具現實意義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可以說語文教育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即語文的工具性。語文教育最為基礎的任務就是教文,最終的目標即是育人。不管是高中語文,還是在大學語文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結合語文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站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背景之下,以語文知識傳授、情感教育、人文情懷等為出發點,進行積極有效的語文教育。語文教育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教學生生存的過程;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應該注重教學生會學;不應該簡單地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生存的法則。針對以上這些目的,大學語文教育的現實意義更加的強烈。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教師更加側重學生智力的培養,但是大學語文教師不僅僅需要考慮語文的智育功能,對于語文的德育功能、品質修養功能也不能忽視,學生只有更好的提高了自身的修養,養成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今后造福社會,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正因為如此,大學語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用的語言,所流露的感情等,都會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大學語文和高中語文的銜接
(一)推廣自主的學習方式自學是指不依賴他人幫助而由個體自覺利用相關資源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而自主學習是在老師的科學指導、適當點撥下,主動參與,自我完善。在高中階段,學生大多已經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因此在大學語文教育階段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有序的自主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有效地參與到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來,進行自主的思考與實踐。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建立主體意識,還要幫助學生學會根據各自的特點以及自身的需要,有效的調整學習心態、制定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策略,要讓學生不僅學好大學語文,更應該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在高中階段,學生因備考占用過多時間,難以對一些論題有充分的資料準備及思考過程,所以追求深度和廣度的語文教學在該階段是較難施展開來的,把握不當則易使整堂課陷入過沉過累的狀況。而大學語文教育具有相對大的自由性和開放性,語文教師應該推進探究式學習方法的開展,提高組織教學的合理性,引導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如《春江花月夜》一詩,教師可先將初唐文學思想進行介紹,明確張若虛的創作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詩作:《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絕”在哪里?
我們能讀出什么新意?接著,給學生打開一個寬闊的閱讀視野:中國古典詩歌有關“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的源流及演變,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然后讓學生細讀文本,分析該詩對傳統的意象內涵作出了哪些新的開拓。在對詩歌作整體感知之后,圍繞聞一多先生對《春江花月夜》所作的評價“夐絕的宇宙意識”進行討論,最后得出“孤篇橫絕”的“絕”之所在。如此這般,在講授的過程中,補充了文學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內容,雖然不是每一方面都介紹得非常的詳細,畢竟語文課還是要扣著“語文“兩個字,盡量帶進對于語言文字和文學審美的感悟、分析與表達。通過這些相關知識的補充,幫助學生有效地開展自主的閱讀及思考,使其從中不但領略了詩歌語言文字的精美,還更加注重篇章的經典性價值,提高其文學審美的能力。
筆者針對其他一些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學校都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自行設立教學進度和考查形式,開展了富有特色的語文教育模式。如舉辦結合文選的講座,可以是單獨的一篇,也可以幾篇結合起來講解,講解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材料,當中可穿插有學生的合作探究性學習。該模式和語文教學相輔相成,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大學語文相關知識。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語文活動在浮躁之風盛行的現實社會,不少人很難靜下心來讀書寫字,更別談欣賞什么文辭表達之美。作為國家主流媒體之一的央視科教頻道為扭轉此種風氣作了一個很好的嘗試,于2013年暑期推出全新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邀請權威的語言專家做評委,對每一個要聽寫的漢字結合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作具體的詮釋,引導觀眾們體會漢字所蘊含的情意、思想和精神。聽寫難度隨著比賽的推進而不斷加深,如《紅樓夢》、魯迅作品及其他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詞均成為聽寫內容,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文學知識將很難寫得準確。節目的高收視率及其所掀起的學習漢字的熱潮,表明人們樂于接受多元化的知識傳播的方式。同理,語文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不該僅僅是語文課本和考試成績,而應該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教育是和社會歷史文化、人的具體的生命活動血肉相連的。因此,大學語文作為綜合性的課程,應該十分重視課外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語文綜合活動,比如舉行“經典詩文朗誦”比賽、“名家名篇新解讀”學習,或者效仿江蘇衛視“一站到底”等節目的知識競賽模式,舉辦語文知識競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當然,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重在學生參與及過程評價,輕活動的結果,努力營造一個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如果說中小學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那么,工具性實際上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大學語文則不是這樣,大學語文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的過程,其核心靈魂正是文學教育。“一門好的大學語文課,首先應當是一種出色的大學文學教育。21世紀大學語文教育的基本方針,應當以文學作品為主,兼顧作家,史論并舉,賞析結合。只有以作品為主,多讀作品,才能使學生激發興趣,博采百家,建立感性認知與情感體驗的基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生只有不斷地從民族的精華中吸收營養,才能厚積薄發。提高大學生人文底蘊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范圍,只要學生閱讀的內容健康有益,不管是文學、科學技術,還是歷史哲學作品,都是應該鼓勵的。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相對應的閱讀計劃。這個計劃要具可行性,具體至一個學年的目標、一個學期的目標、甚至是每個星期的目標??蓪㈤喿x的內容和課本學習相結合。比如,可以進行擴充性的閱讀,當學生學完課文中李清照的作品之后,可找來李清照的詞集繼續學習,鼓勵學生撰寫讀書筆記。也可以進行評價性的閱讀,如學習詩歌《春江花月夜》,可以指導學生多閱讀對該文進行鑒賞的文章,在比較判斷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自行制定的計劃要提出閱讀進度、閱讀方式和閱讀檢查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逐漸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加強自身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覃琳琳單位: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