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年級語文教學創新精神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通過質疑問難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這話很有道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方可引起其學習動機,從而積極地、多角度地開展思維活動,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在培養學生的創新過程中,質疑問難是一非常重要的環節。而質疑是孩子的天性,故人們常說孩子像哲學家一樣好問。
如教學《狼和小羊》,我先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紛紛舉手,提出好多問題。如“小羊的命運會怎樣呢?”“狼是怎樣騙小羊的?“小羊的爸爸和媽媽為什么不來救小羊呢?”……這樣,學生有疑而讀,動機強烈,思維活躍,興趣盎然。當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又啟發學生:“課文最后并沒有交代小羊的命運如何,只寫‘狼向小羊撲去……’你們認為小羊的命運會如何呢?”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想訓練學生的想象思維。學生們的思維很活躍,各種說法都有。由于學生是帶著想象而進行學習的,因而他們的思維很容易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而這種想象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問題是永無止境的,心靈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地讓學生質疑問難,學生才會越來越敢想,越來越善問,越來越聰明。
二、通過彈性作業顯示學生的自主性
“主體性就是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人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行為的動機是自覺自愿的,行為的過程是自主的,行為的結果是獨創的。”(陳心武《主體性教學及操作》)《標準》也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作了明確的界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只起主導的作用,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可見,自主是前提。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才談得上能動,進而上升為創造。
小學低年級的作業主要是抄寫字詞,我們在布置學生抄寫字詞時,可以靈活些,搞“彈性作業”。如有些字有的學生已經會寫了,就可以讓他們少寫幾遍或者直接不寫;有的學生還不會寫,就可以讓他們多寫多遍。布置其他作業也是如此。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作業可以適當布置多些、難些;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作業可以適當布置少些、簡單些。這樣,成績較好的學生能夠“吃得飽”,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能夠“吃得了”。他們都能夠按時完成作業,都能夠有成功的喜悅,都能夠有多余的時間來讀讀課外書籍,看看電視,聽聽廣播,還可以到公共場所玩玩……這樣學生就會不斷地有主動學習、積極學習的干勁,進而才會有能動與創造。“因材施教”早在古代就已經提出,是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根據學生的知識差異和能力高低,讓學生自由選擇,練在學生不會的地方,練在學生想練的地方,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空間和時間,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過因材施教張揚學生的個性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為形成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個性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主體性原則。“沒有無主體的個性,也沒有無個性的主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弘揚學生的個性,必須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能動性與創造性都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我們的課堂應該緊張熱烈、愉快活潑、寬松和諧、生氣勃勃,讓每一個個體在這樣的氛圍中積極參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要讓每個個體經歷教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讓其個性不斷地得到完善。第二,要根據每個個體的個性特點來培養。王守仁說:“圣人教人,不是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何國華、燕國材:《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研究》P213~214頁)這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因此,在課堂中要針對不同學生,善于把握住其閃光點,鼓勵學生大膽思索,標新立異,敢于冒險。這樣,既有助于其個性的完善,也有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第三,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性。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克服自身個性中的薄弱環節,使個性完善。以上筆者從興趣、質疑、自主、個性幾方面談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點滴體會,其中自主精神的培養是最為重要的,它是培養創新的前提。
作者:閆月香單位:新沂市新安鎮瑯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