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是各民族高校在新時代踐行精神、堅持文化建設并實現文化自信的一種重要表現。通過對國內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現狀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在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高校通過創新發展、理念輸入、系統構建,使民族傳統體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對學生人文素質及健康產生了積極影響,提高了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審視與審美的能力,實現了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文化傳承;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
一、引言
民族傳統體育自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幾千年來人類從事各類生產活動的智慧結晶,其蘊含的教育、健康、社會、藝術等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與專家的關注,但是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下其生存的狀態卻不容樂觀。盡管當前我國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方法、手段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但不可避免的是一部分珍貴的民族體育文化正面臨逐步消失與匿跡。為貫徹在一系列關于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和發揚民族體育文化,在大學生人群中實現民族文化的自省、自信,筆者對我國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開展研究,以期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而進一步實現文化強國理念提供理論參考與支撐。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國內15所民族高等院校為對象,對民族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展開調查與研究。
2.研究方法。通過學校圖書館、CNKI等進行資料查閱,搜集、整理有關民族文化、民族體育文化等相關論文與資料,并進行系統的分析與述評;同時對部分民族學、民族體育學專家、學者及同行進行專題訪談,了解民族體育文化在高校建設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發展中所處的困境;通過選取部分民族高校,開展實地調研與考察,獲得有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的第一手相關資料。
三、結果與分析
1.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現狀。教育對于民族文化知識而言具備傳承的基本功能,而其自身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及價值觀,對于提升大眾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民族高等院校提供的民族教育環境、涉及的教學內容及其教學過程中運動的載體,在傳承、發展與創新優秀民族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是探索知識的實踐活動,具有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傳播雙重價值意蘊。民族體育文化在全球一體的沖擊下,受西方體育文化、激進主義文化、奧運優先發展戰略、學校體育缺位、文化自省能力不強等因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被擠壓,甚至面臨消亡的危險。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文化自省,先后紛紛出臺各類文件,加大了對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的宣傳、投入與產出。截至目前,全國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高校均不同程度融入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分大學如新疆師范大學開設維吾爾族傳統體育文化藝術鑒賞課程,專業體育院校設立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等專業。貴州省部分高校,如貴州民族學院、黔南師院等根據學校的師資和場館條件開設有反排木鼓舞、三人板鞋競速、搶花炮、押加、高腳馬等具有健身性、民族性的項目作為學校體育教學課程。通過對全國15所民族類高校展開調研,發現部分民族高校在公共體育課程設置中,往往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在推動、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展中,也鞏固了民族高校作為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基地的獨特地位。例如,湖北民族學院與中南民族大學在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開設有武術、毽球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育學院開設有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
2.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內涵
(1)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建設是豐富學校內涵、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高校作為接受教育旅程的最后一站,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也是貫徹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重要講話精神中課程育人的具體體現。民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應該擔負起民族文化振興、民族文化團結的責任。在民族高校如何落實這一重要任務,需要建設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機制。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用心打造一些特色項目、精品項目,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身具備的內化內涵可以擔負起這一重任,從而實現大學文化建設的多元化、一體化、體系化的特征,在民族地區有效發揮民族體育文化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推進民族地區高校校園文化的整體提升。
(2)是體育回歸教育本質的具體體現。體育的本質是教育,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世界競技體育強國,成功經驗之一就是把教育和體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建立完備的培養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的體制,使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既能得到文化知識教育,又能根據個人的特長,不失時機地挖掘自身的運動才能,在運動領域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關于文化強國戰略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增強民眾對自我民族的自信,而民族自信的關鍵則是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當前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戰略主要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及現代傳媒體系建設、陸地邊境“文化紐帶”建設、少數民族人口教育水平提升和語言文字傳承發展等戰略。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可以有效確保適齡青少年接受完整的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其本身所包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對高校學生,甚至于教師的人文素質、個性、體質與健康均會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形成良好意志與優秀的品質,能夠提升學生的對文化的審視與審美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與發展。因此,借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高校教育活動的開展,將有利于高校學生的民族傳統文化自信乃至民族自信的提升。
(3)高校傳統文化建設的發展趨勢。亞里士多德說:“體育、德育、智育互相關聯。”他認為:“體乃德智之舟。”說:“文明其身心,野蠻其體魄。”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以身體素質為基礎和前提的優勝劣汰法則始終沒有改變。但是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不能忽略文化素質。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活動、生活中的經驗所得,經歷千年逐步積淀形成,是一種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形成了體育文化中獨特的標志、語言、形象、服飾等。高校通過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可讓學生充分接觸各民族豐富的傳統體育項目,了解幾千年華夏文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內涵,從而優化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傳承、宣傳和推廣我國民族傳統文化,進而培養學生主動了解、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及其文化的熱情與興趣,使學生的精神愉悅,促進其體質健康,展現其良好個性。
(4)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創新。民族高校與民族文化關系緊密,民族院校的基本職責是保護、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據現有的資料顯示,我國現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1000多項。在民族優秀文化挖掘與整理、保護與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過程中,優選適合民族高校開展的體育項目,將會更加有效地刺激與促進民族高校活力與影響力。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進程中,民族高校將會在圍繞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上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實現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實現高校少數民族文化陣地作用。高校是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眾多院校都設有民族學及及其相關學科與專業,通過與時俱進的建立起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學科體系,設置相關學科、專業,培養了學生專業知識與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及對人才需求,通過對民族體育的認識逐步擔當起傳承與創新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偉大歷史重任。
四、結論與建議
1.傳承是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的立身之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反映的是各個民族之間生產生活方式的多元文化發展的智慧結晶。通過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的結合,并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設途徑,是對民族高校乃至全國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補充,也是實現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推廣的有效方式與載體。通過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如邀請民族民間體育藝人、傳承人在學校開展教學活動,在傳承人與學生的互動中,使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味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感受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及與自然的抗爭中的體現的勤勞、勇敢、善良與智慧的民族精神,在寓教于樂中實現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創新是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在全球一體化與西方現代競技體育的強勢沖擊下,民族傳統體育的建設之路需要有改革的決心與創新的勇氣。民族傳統體育在民族高校落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需在有生長的沃土和環境,通過合理布局體育設施,在美化校園環境和同時積極創造出一種濃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為發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接軌,在吸收自身精華并成功借鑒現代體育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發展、創新,在維持其生態性的基礎上,使之不斷地得到更新與發展是與完善,真正意義上做到既不失民族的傳統特色,又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發展成新時代民族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民族傳統體育走現代化發展路徑,不是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及其內涵的否定,而是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選擇性的利用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在技術層面,運用現代體育科學理論與方法,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理性判斷與創造。在制度層面,借鑒現代體育成功的組織制度迅速發展、壯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制度,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制度創新與改革。在價值層面,借鑒西方體育中提倡的奮發、競爭理念,將是實現民族傳統體育代化轉型的核心與關鍵。
3.理念是民族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建設落地生根的基石康德、黑格爾、柏拉圖等哲學家認為,理念是人類以自己的語言形式來詮釋現象——事與物時,所歸納或總結的思想、觀念、概念與法則。在民族高校建立以民族的、多元的、開放的、現代的文化精神為中心的體育文化理念,在努力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富有現代精神的高校體育文化事業,是當前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貫徹和落實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體現,更是民族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民族傳統體育能夠豐富高校體育精神文化生活,對大學生思想素質有較明顯的提升作用,同時有助于建構高校體育文化的價值理念,形成健全的校園體育文化形態。要實現民族高校傳統文化建設,首先應該在民族高校擴大宣傳力度,在學生課堂內外實現對學生民族傳統文化、觀念的深入貫徹。通過形形色色各類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性思維和健全人格,并以此逐步形成優良的民族體育道德意識、文化精神和現代體育觀念,真正意義上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和深入人心,推動和促進高校傳統文化的良性發展。
4.建構是民族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對民族傳統體育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科學、理性探索,獲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本質、理念、價值及其規律,并逐步形成較準確、客觀的認識,利用高校平臺建設,建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體系,將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乃至國內外的傳承與發展。各民族高校應該充分考慮本校實情,因地制宜、多方舉措開展適合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利用院校自身優勢,結合當地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文化的特色和資源,開設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活動項目。民族高校要利用各方資源,重視民族體統體育科研工作,借鑒部分高校,如中央民族大學、湖南吉首大學、湖北民族學院建設的成功經驗,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科建設方案及其評估評價體系,適時調整學科建設方向,督促學校體育理論實踐與創新,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師資培訓機制,優化高校人力資源;推行校企合作,構建“引進來,請出去”的模式,推動學校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華,常毅臣,蘆平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價值、進展與走向[J].中國體育科技,2013
[2]馬德浩,季瀏.上海體育學院學報[J].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的安全威脅及其應對策略,2015
[3]郭照宇.新疆維吾爾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保護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7[4]池建.體教結合:讓體育回歸教育[J].中國教育報,2016
[5]惠鳴.文化強國:理念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6]戴小明,黃力.論民族院校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中的地位與作用[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7]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與現代化中的民族傳統[J].體育科學,2004
[8]胡小明.胡說體育文化[J].體育學刊,2010
[9]尹博.基于文化共生理論的渝東南學校民族文化教育發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5
[10]田祖國,鐘海平,白晉湘,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的方法論原則和理論體系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
[11]張杯成.基于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民族類高校公共體育目標定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12]蘆平生.“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建設視域下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7
作者:萬利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