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人格培養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迅速崛起中的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日漸成熟的網絡化衍生品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群體自我提升與發展的現實場域,這一嶄新的時展語境既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技術性便利,也同時因技術自身的缺陷給大學生人格培養工作注入了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甚至是危機化的存在。“人格異化”便是這一特征的倫理化、具象化、情景化表達,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等所無法回避的時代議題和現實語境。在這一意義上,如何科學研判、準確界定、合理剖析與有效化解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人格培養中的一系列問題構成了文章思考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和路徑依賴。文章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嘗試通過互聯網視域中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價值導向回歸、教育理念調整以及實踐模式轉變等來實現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困境突圍。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人格
奉行“系統開放、符號通用”理念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正在通過人性化的界面設置、虛擬式的生活想象以及與現實世界間的廣泛互動,逐步將人類與機器從冰冷、僵硬的傳統對立中解脫出來,一個重新定義和詮釋人與機器關系的互聯網時代正迎面走來。在這個嶄新的互聯網時代里,傳統的人文關懷、倫理精神等正與追尋“個性”“真實”“自由”的新興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發生著碰撞、掙扎、妥協與改變。這種激烈的變革以及其所帶來的潛在危機在對當今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培養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大學生人格日趨異化的尷尬境況和由此衍生的諸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內的一系列現實問題,正嚴重威脅著當前高校大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以及人才培育工程的實現。問題產生的本身并不可怕,誠如馬克思所說,“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1]。人類發展過程中處于不同的時代就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而不同的問題表現著不同時代的特征和精神,時展的關鍵就在于準確地把握時代提出的最深層的前沿問題。
一、人格異化:互聯網視域中大學生人格危機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理“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的社會性,人格由人的本質決定,是人的社會性的一種體現形式。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并影響著個體和他人交往時的行為表現”[2]。首先,可以看出人格是在一定社會關系與環境中呈現的意識傾向性和比較穩定的行為特征的總和,簡而言之就是人自我本質的一種社會性映射。其次,從學科分類的視角來看:在法學領域中,人格是指做人的資格,即自然人法上的概念。是自然人主體性要素的總稱,人格在法律上不得轉讓和剝奪。在心理學方面,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和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在倫理學意義上,人格主要指的是道德人格,即規范和統一個體道德心理與道德行為的認知理論。在社會學層面上,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以上雖然因學科言說的邊界不同而給予了人格不同的定義,但共同突顯了人格內涵所具有的一系列穩定特征:獨特性,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即是人格的獨特性。統合性,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功能性,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奮拼搏,懦弱者則會一蹶不振。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而“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中的“稟性”便是人格穩定性的體現[3]。大學生人格,顧名思義特指大學生這一群體意識明顯、創新能力突出、高學歷、高智商的年輕群體在參與包括校園活動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公共交往過程中逐漸養成的品德。在傳統意義上,誠信、責任、公正、參與、奉獻等構成了大學生良好人格的主要內涵,也成為該群體彰顯于外的重要社會標簽。然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崛起為社會各個行業、各類群體增添了眾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本文所關注和思考的便是互聯網視域下的大學生人格異化及其所帶來的一系列危機和挑戰。時下媒體所經常報道的大學生“手機控”“低頭族”“網絡成癮”等現象便是典型代表。現如今這種大學生人格異化的危機已經逐漸暴露出來,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首先,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主體人格的雙重化危機。這里的雙重化危機具體是指大學生在網絡時代中追尋、確證自我同一性即“我”的持續性、完整性和統一性方面遭遇到的危機和挑戰。這種人格危機的實質是大學生對“我是誰”式的自我認同感、歸屬感、身份感以及意義感的缺失與茫然,與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主體人格單一、穩定、持續和完整形成鮮明對比。
進一步講,傳統中主體意識的清醒、身份的明晰以及外部世界準確而有力的回復確認使得個體擁有穩定和牢固的群體歸屬感和安全感。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不再單純的是人們傳統交往的工具性存在,它已經逐漸演變為與現實交往空間平行的另一個虛擬交往空間。在這里,許多年輕的大學生往往能夠尋找到現實社會中所無法獲得的成就感、體驗感、意義感等,通過諸多志趣相投的虛擬交往社區形成一個個有著緊密聯系的交往共同體,并對此保持著高度的群體認同感和身份歸屬感。因此,在這樣一個迥異于現實的空間里,大學生所展現出的人格特質往往與現實生活中大相徑庭。例如,許多在父母、老師以及同學們眼中是一個乖孩子、好學生、知心朋友的大學生會在網絡上展現叛逆不羈、飛揚跋扈的另一面,甚至走向極端,等等。這種人格的雙重化危機背后固然有學生性格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但是互聯網等虛擬空間對大學生人格扭曲、獨立性特征弱化等同樣不容忽視。其次,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主體人格的物化危機。物化現象是以盧卡奇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批判社會現實的利器。盧卡奇認為,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物化作為一種高居于整個社會之上的統治力量,已經滲透到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深層次結構之中。所以社會和作為商品生產者的勞動者的物化是全面的,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而且也表現在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4]。在大學生人格培養領域,已經成為日常學習生活一部分的互聯網也帶來了新的時代難題,即大學生對互聯網的高度依賴使得許多人喪失了應有的理性判斷、價值抉擇等等。例如,互聯網通過海量匯集信息、文字、圖片、聲音等方式對大學生的理性認知產生極大的沖擊,不僅嚴重弱化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助長了“拿來主義”的虛假、懶惰之風氣,也傳遞著錯誤的知識以及不良的信息等。同時,互聯網把大學生現實的人際交往轉變為虛擬世界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是建立在誠信、友好、美德等傳統基礎之上,取而代之的是虛擬化、情緒化的情感表達與互動。目前不少高校內的學生突發事件如校園暴力、欺凌等事件均是緣于現實人際關系障礙引發的極端行為。此外,互聯網還弱化著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力以及良好道德品行的養成。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的關鍵階段,在這里他們將學會努力、堅持、拼搏等重要的道德品質與人生信念。但是網絡世界中充斥的多元文化以及多元價值觀正在將大學生的人格培養推向和道德相對主義的深淵之中。恰如科幻作家賽馬克在小說《帝國城市》中的警告所言:“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比一味地迷戀技術更愚蠢的事情了。我們將機器奉若神明,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靈魂已出賣給了技術……技術之外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被完全忽略……在技術的影響下個體的社會認知逐漸退化。”[5]深入剖析互聯網視域下人格異化的成因等將有助于探尋到化解這一困境的有效路徑。
二、高校網絡倫理失范:大學生人格異化的理性反思
在當前時展變遷的背景下,大學生人格異化的原因呈現多樣化、重疊化、復雜化等特點。既有社會結構轉型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變革的深層次原因,也有大學生個體發展訴求的不平衡所引發的價值觀扭曲等因素。當時代背景聚焦到互聯網這一具象化的語境中時,大學生的人格異化現象可以視為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中的反映和延伸。換句話說,就是當前高校網絡倫理的失范引發大學生人格發生異化,偏離了主流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所要求的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良好品質與優秀人格。具體來看:首先,高校網絡倫理價值觀的錯位。從工具理性的角度看,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其所搭建的網絡平臺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降低了交往成本、增進了社會發展的活力與動力。簡言之,人們借助互聯網實現了自我的充分發展以及美好生活的無限創造。作為工具而言,互聯網自身是不具有價值性的,也意味著我們無法評判它的善與惡、好與壞。然而互聯網在另一個意義上卻創造了一個人與人交往的虛擬空間,這個虛擬共同體賦予了人際交往、社會公共參與等傳統理論范式以新的內涵和深意。所以在價值理性的意義上,互聯網應當有其自身的價值觀導向,且這一導向必須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符合,只有這樣才能一方面促進互聯網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互聯網參與主客體間的良性互動與成長。然而立足當下,由于市場經濟觸角的無所不及以及網絡媒體自身的“選擇效應”“娛樂效應”等,網絡倫理價值觀呈現出明顯的利益化、物質化、庸俗化的導向,將市場經濟運行中所奉行的利益至上理念視為圭臬,自然導致了網絡倫理失范現象層出不窮。高校網絡倫理的發展也難以獨善其身,本應以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培養積極健康人格為己任的價值觀導向也同樣淹沒在市場經濟的利益化浪潮中。這種價值觀導向的錯位直接導致當前許多大學生產生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此意義上人格的科學化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其次,高校網絡倫理教育的缺位。隨著web2.0等技術的成熟,互聯網已經突破了狹隘的技術化產品,網絡社會也已成為與現實社會并駕齊驅的生活共同體和組織形式,這也意味著網絡社會同樣存在著與現實社會一樣的倫理文化與社會道德問題。
不過,縱然互聯網所帶來的問題數不勝數,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它并不是洪水猛獸般毫無成長的邏輯與馴服的可能性,也自然不能簡單地以封堵、消滅的態度來對待。反之,我們應該通過努力學習互聯網技術的內在原理、效用發揮路徑以及互聯網文化的嶄新內涵與功能等,以便更好地向大學生宣傳互聯網以及網絡倫理規范的一系列要求。特別是高校應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有利契機幫助大學生實現虛擬與現實兩個維度世界的有機統一,促使大學生人格發展的連貫、真實與和諧,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網絡道德觀。當前一些西方國家高等學校已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教育課程,如美國杜克大學就開設了“倫理學和國際互聯網絡”的課程。以聲、文、圖、像等表達教學內容,實現學校網絡倫理精神教育課程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轉型,由灌輸教育的方法向疏導教育的方法轉型。當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嘗試仍處于起步探索和學習階段,無論是從觀念意識的轉變抑或是專業人才的儲備,再或者是相關硬件設施的投入與建設角度來看,我國在高校網絡倫理的建設層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再次,高校網絡倫理主體對象的倒置。當代大學生完整人格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自律意識的提升、自律能力的加強以及自律行為的展現,在實踐領域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知與行、德與才的高度契合和自覺統一。恰如恩格斯說的“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當代大學生個體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程度、抵御網絡誘惑以及多元價值觀的堅定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大學生人格是否完備、品德是否端正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互聯網傳播有著隱匿性、超時空性、即時性等特點,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均可自由發聲,這種技術化的革新推動了部分大學生選擇在虛擬的社會中真實地反映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憑借互聯網匿名的灰色外衣造謠、傳謠等等,衍生出一系列的網絡倫理問題。透過這些現象化的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網絡參與者的道德自律意識薄弱、自律能力弱化的問題。正如美國學者格特魯德•斯特恩所說:“一天到晚人們都能夠獲得眾多的信息,但結果卻是丟失了自己的人之常情。”[6]因此如何讓當代大學生不丟失掉自己的“人之常情”,成為教育界甚至廣大社會的共同關注,其中加強大學生參與主體的道德自律、堅持“慎獨”的自我修養方式,真正成為網絡社會的主人而不是附庸應是重要舉措。
三、以人為本:建構互聯網視域下的大學生人格培養新模式
“以人為本”理念的發展史就是一個人類文明進步的記錄者與見證人,也是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三者關系之中不斷對抗神權、復歸人性光輝與價值的斗爭史。“以人為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人類從外部世界奪回屬于人的尊嚴和價值,將人類的發展和需求視作一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對此,馬克思早就作過精辟的闡述:“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人作為主體不能不把自身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標準,視自己的需求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7]因此,馬克思自登上哲學舞臺就莊嚴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8]。這種人的主體地位、人性價值的謳歌和彰顯對于在互聯網視域中化解大學生人格異化危機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為:首先,“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人格培養價值取向的轉變。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指出:“財物僅是人格的定在。人格一般包含著權利能力,并且構成抽象的從而是形式的法的概念,所以法的命令是: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9]“是人與動物相區分的內在規定性,是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也是個人在一定社會中地位和作用的統一。”[10]這種高揚人本精神的旗幟顯然既是對人的能力與價值的確證,也是對當下物欲橫流社會中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價值觀的超越與摒棄。在互聯網視域中,大學生人格異化的重要原因便是在不自覺中走上了“以物為本”的錯誤道路。例如,在網絡社會中的社會評價標準層面,人們堅持的標準不再是良善與美德,而是是否能夠帶來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義信條,這種價值觀導向不可避免地帶來大學生人格的物化,陷入一系列感官的刺激之中而進一步忽略網絡社會中人文精神與理性關懷的價值。因此,培養高校大學生良好人格的首要任務便是將價值觀導向由“以物為本”復歸到“以人為本”的正確軌跡之上。何為“以人為本”?
確切地說高校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和全面發展為出發點與落腳點。這也意味著是否將學生的合理訴求作為當下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是否結合了學生各自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發展規劃、是否尊重了學生的意愿與想法等已經成為衡量包括大學生人格培養在內的育人工作關鍵所在。其次,“知識本位”到“人格本位”:人格培養模式的轉變。在傳統的高校育人工作中,“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理念往往被狹隘地視為單純的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這種“知識本位”的觀念和實踐曾長期占據著統治地位,導致高校大學生在個體發展規劃中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等教育的缺失。缺失并不意味著不重要,恰恰相反,這種非智力的德性教育在大學生漫長人生的發展道路上往往發揮著更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傳統相反,網絡社會正在改變著傳統教育以及人格、人才培養的模式: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多樣化、便捷化、迅疾化的網絡平臺正在通過構建大量的線上學習型社區,如知乎、豆瓣等虛擬化共同體方式來為大學生群體提供知識型服務和智力型開發;另一方面,互聯網借助自身所具有的超大儲存空間和提供的音頻、影像方式逐漸成為課堂教育、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者。現如今不僅是大學生,更有不少的小學生以及老年人在解答疑惑時往往想到的首要對象便是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借助它們來實現知識互聯、互通。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對待大學生與互聯網二者關系時不僅應當注重對互聯網技能的培訓與教育,更應強調大學生群體在對待網絡以及衍生品時應具備的必要素質和能力,例如,在利用網絡學習與生活時如何避免沉溺網絡、被網絡異化和奴役。因此,就必須堅持“人格本位”的理念模式,真正做到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大學生人格培養的科學化、完整化。
四、結語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既造成了人格異化的危機與挑戰,同時也為高校大學生人格培養以及人才培育工作打開了一扇窗,提供了一種技術化創新的可能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任務就是將這種可能性中的風險降到最低,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德才并進。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張婉秋.刑事責任根據之新界說[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86-93.
[4]楊海鳳.試析盧卡奇的物化理論[J].學理論,2012(7):34.
[6](美)摩爾.皇帝的虛衣:因特網文化實情[M].王克迪,馮鵬志,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14.
[7]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8.
[8]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
[9]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0]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尹婷婷 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