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語文教學的動態生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重視教學的動態生成活動,符合藝術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的心理特性。從中學學生的身心發育來看:雖然學生年齡層次不同,但大部分已進入青春期。尤其是藝術學校的學生,由于所學專業的特殊性,他們比普校的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個性化,氣質更加敏感、浪漫,更強調弘揚個性,張揚自我的存在。而且藝術學校的學生在進校前,多數文化基礎較差,缺乏學習興趣;而職業教育的目標又要求他們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知識、能力和素養。這是他人無可替代的。學生多數靜不下心來,接受傳統、灌輸性的文化教學,因此,“一言堂”教學幾乎無法進行,只能徹底在課堂上消失。藝校學生這種獨特的心理現實,導致教師必須考慮教學的動態生成活動,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效進行。這就為重視教師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教學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真正能夠利用動態生成的教學方式,完成教學目標,在藝術職業學校的教學環境中,又有一定的難度。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成良性的教學動態生成,教師自身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一、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入門的鑰匙。”學生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縱然老師說得“天花亂墜”,他則是“昏昏欲睡”。這就不是“動態生成”的教學環境。正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因為他對蘋果為什么落地產生了興趣,進而去研究,才有了著名的發現。否則,再多的蘋果掉下來,可能也無濟于事。對藝校的學生來說,提升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難度更大。目前我們在教學中提出:創設務實的預設。即首先做到因材施教,實行分層次教學。如舞蹈專業,我們從學生進校開始,按照成績和學習興趣分為兩個班級。其次,在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時,切實考慮學情。第三,在授課中注意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起來,接受知識不是感到十分吃力。第四,根據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打平時成績。這樣,學生有了自信,有了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態度有了轉變,積極性相對容易調動,課堂發言率也相應提高。通過三年的教學反饋,發現舞蹈專業各班學生,開展教學的動態生成活動效果越來越好。
二、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智慧,較強的應變能力
課堂教學中,一些學生不經意的語言或行為,有時與課堂學習有關,有時關系不大,甚至有時會影響或者破壞課堂學習氣氛。經驗豐富、反應能力較強,并且具有淵博知識的老師,若能及時調控,扭轉,利用分析、比較、學生自我探索等教學方式,使這些行為或語言成為引導課堂突破沉悶氣氛的“契機”,成為師生交流的“催化劑”,從而使課堂成了展示學生思考活力的最佳場合。這也是非預設的動態生成的教學魅力之所在。而有時公開課或者循規蹈矩的課堂教學則可能會喪失這一機會,這一事例在我校一位老師的公開課教學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有一節公開課是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當時授課老師準備十分充分,講解生動,師生聽得也都非常入神。當老師在講解詞的下片歷史人物時,問到詞中寫到哪些歷史人物?這時有學生在下面小聲說:“小喬是美女。”這一聲音雖低,卻引起學生的哄笑。這時,老師如果能抓住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和環節,讓學生結合這位男生的回答,充分討論作者引用小喬初嫁的用意,適度介紹文學作品中作者情感表達的委婉、含蓄特點,詩詞美感表達中壯美和柔美的統一,畫面色彩的協調等問題,以及杜牧的《赤壁》中對大喬、小喬描寫的作用。這樣很自然地擴展了作品欣賞的容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無疑會成為本節公開課教學的亮點。可惜老師當時過于緊張,不能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只是機械地繼續講解已設定的教學環節。雖然本節課的教學順利完成,卻總令人有遺憾之感。由此看出,老師的緊張,缺乏應對機制,教學思路的狹隘等,都會影響和制約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這使得本該成為“教學亮點”的地方,顯得沉悶、平淡,也無法看出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學習的狀態。
三、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做好學習的預習準備工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這句話用在教學上,“預”,不僅是指老師的備課等教學準備,還包括學生的預習功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可是藝校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是很少預習的,課前準備十分欠缺。他們認為:在戲校“文化學習就是打醬油的”,抱著這種心態學習,上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的準備,有些學生只是上課前才把課文打開。這樣課堂上的教學“動態生成”就增加了難度,甚至是不可能的。前不久一位老師的公開課上,就看到了這種狀況。老師在課堂上充分采取了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可是由于學生準備不充分,連課文的閱讀都比較生疏,研討課文則成了空話,“良性的”思考和生發更無從談起。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動態生成”,教學效果也無疑打了折扣。
四、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良性的”思考和生發
所謂良性的思考和生發就是在老師的講解或者是師生的閱讀討論過程中,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思維的聯想和拓展,從而表現出來的“靈感閃光”。一位老師在討論會上談到這樣一個非常典型的反面實例,她在講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談到課文的主旨。有位學生突然在座位上大聲說他父親帶他到南京科技館參觀,這正是父愛的表示啊,教師立即抓住這個教學“動態生成”,讓各位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是如何疼愛自己的。可是一部分同學卻把精力投向南京科技館的門票是多少錢,到科技館怎樣走,并且管不住自己,當場互相打聽起來。結果課堂上學生爭論起如何參觀科技館,一發不可收拾。而這與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無關的,擾亂了正常的課堂秩序。由此看出許多學生興趣點不容易集中,發散思維過于活躍,從而干擾了良性的教學動態生成,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藝術職業學校的文化教學如何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要求,筆者認為,要努力架構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采取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方式,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良機,實現有效教學,才能使課堂真正煥發學生思維的神采飛揚。這是我們今后教學的奮斗方向和目標。
作者:張潔單位:江蘇省戲劇學校基礎教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