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言風格對翻譯的影響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文建設雜志》2014年第二十二期
一、漢語教學提高文學翻譯者應具備的素質
文學翻譯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單純普通的交際能力不能適應文學翻譯的高度要求,文學翻譯者要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必須完成跨語境的交際任務,因此他除了要具備基本的“交際能力”,還要具備更高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漢語教學中要提高的內(nèi)容之一。各民族國家語言、文化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各種差異,必然會使譯者與作者在這些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且受知識結構、藝術修養(yǎng)等方面的差異,二者在作品風格展現(xiàn)上肯定會出現(xiàn)一定的差距,因此,翻譯作品只能和原作品更大限度的接近,但不可能和原作達到一致。如何與原作風格最大程度的接近,這就需要譯者來完成了,所以這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學翻譯者要具有高水平的雙語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漢語教學中對譯者的漢語能力進行提高,并促進想象力的萌發(fā)。因為譯者直接面對的是未經(jīng)翻譯的文學作品,不是直接面對作者或是讀者,但是他要憑借自己對文章理解及自己的想象力,來把握譯文的準確性,翻譯時原作的風格再現(xiàn),翻譯者是通過作者的文章進入到形象里面,譯者要先充分了解原作要表現(xiàn)的問題,然后完成原作的風格再現(xiàn),這就需要譯者對字面的充分理解后,利用想象力進入到形象當中去,用自己的語言再翻譯出來,因此,如果雙語能力不強、想象力不夠是不能進行文學翻譯的。
其次,翻譯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這在漢語教學中得到實現(xiàn),并且譯者要對各種作品風格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兩種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特點,譯者必須非常熟悉的掌握作品承載的兩種文化背景,在進行文學作品翻譯時,對兩種語言文字進行轉換的同時,要對兩種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巧妙的轉換。這一點是文學翻譯關鍵所在,文化素養(yǎng)越高的翻譯者,對原文風格的感知力就會越強,對原作風格的再現(xiàn)就會表現(xiàn)的越突出,依據(jù)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對原作的美學特征運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翻譯,最大限度的展現(xiàn)原作的風格。再次,譯者要處理好自身風格和原作風格的關系。譯者的自身風格在面對原作風格時要適時地做出讓步,但不是徹底的讓步,只是在展現(xiàn)另外一種語言文化時尊重原作風格,同時也要重視個人風格,在文學翻譯中服從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個人在譯文時表現(xiàn)的創(chuàng)作個性要呈現(xiàn)出來。這兩種風格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既矛盾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既有只出現(xiàn)一種的情況,又有兩種同時出現(xiàn)的情況,兩者在譯文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如果遇到原作風格與譯者風格接近時,就很有利于譯者的翻譯,翻譯后也會呈現(xiàn)出非常好的文學作品。
最后,漢語教學幫助譯者不斷吸取新知識。譯者需要不斷地吸取新知識,適應時展規(guī)律,提高文化素養(yǎng),擴大知識寬度及深度,從而更好地來進行文學翻譯;并且要經(jīng)常進行翻譯實踐練習,積累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對成熟的翻譯作品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學習風格展現(xiàn)技巧,在實踐中提高對文學作品翻譯的能力。
二、漢語教學語言風格再現(xiàn)的基本步驟
(一)原作風格進行識別。文學藝術是通過風格來進行藝術展現(xiàn)的,一部文學作品沒有風格就等于沒有思想,沒有生命,風格展現(xiàn)的是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文學譯者要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首先要正確識別這部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其內(nèi)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體現(xiàn)原作的精神風貌,成功的再現(xiàn)原作。但是,如何正確的識別原作風格一直是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文學作品風格是原作家驅遣文字、運用語言的獨特手法,這種手法是每個作家都會有的,但是又各不相同。然而,所有文學作品的風格都是依賴于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存在的,因此,要掌握文學作品的風格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風格分有形和無形兩種表現(xiàn)形式,在作品的詞語、句型、藝術手法等方面都會有所體現(xiàn)。為了更加全面的發(fā)掘原作的語言風格,譯者要對原本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仔細的閱讀發(fā)現(xiàn)作品中每一個可以識別的有形和無形風格標記。有形標記識別是進行風格分析最基礎、最直觀的一步,包括語音、詞匯、句法、篇章、語域和修辭標記6種,掌握這六種有形標記是識別原作風格最重要的手段;無形標記指的是作品所呈現(xiàn)出的氣勢、風骨、情調、神韻等因素,風格的這些無形標記可以增強作品的審美效果,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1、作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文學作品風格的影響因素包括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一個作家真正為情而進行寫作,才能寫出令人震撼的好作品,因此,思想和情感是文章的無形標記,在文學作品翻譯中,譯者要非常的關注無形標記,才能真正了解原作者的寫作意境,翻譯出的作品才能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原作風格。2、原作家對題材的選擇,及文章的處理方法和原則。例如“象征性潛隱敘事法”以富于言外之意的象征性動作或情景代替直接敘述,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思考。3、作家的精神氣質,作家本人所具備的精神氣質支配著作品的語言形式、情態(tài)風貌等,一部作品的風格即是作家風格展現(xiàn)。4、閱讀者的因素,這些因素包含文化素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價值取向及時代特征等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閱讀者對原作品風格的接受程度會有所不同,閱讀者的才情素養(yǎng)越高,他的風格識別能力就越強,對原作風格的審判力、感知力等也會越高,風格識別的深度和廣度也會隨之增加,對原作風格翻譯出的水平會越高。無形標記的識別是對原作風格更高層次的分析工作,翻譯者提高作品風格展現(xiàn)的重要步驟。
(二)原作風格再現(xiàn)。翻譯后文學作品要展現(xiàn)原作風格,關鍵在于在翻譯過程中與原作風格的適應性,通常采用的實現(xiàn)方法有3種,第一是對應式的風格轉換,第二種是重構式的風格轉換,第三種是淡化式風格轉換。第一種對應式風格轉換即模仿,風格的各種有形標記進行相對應的轉換,在翻譯過程中掌握好這一轉換,便能恰到好處的保證譯文和原文風格的適應性,實現(xiàn)原語的各種文體相應地轉換成目的語的相應文體,在這些基礎層次上實現(xiàn)風格的統(tǒng)一性;第二種重構式風格轉換即風格的再創(chuàng)造,這屬于翻譯作品中最高層次的風格轉換。在對應式風格轉換無法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情況下,運用另外一種形式來達到翻譯目的,其表達效果與原作風格一致。一般在四種情況下要進行重構式轉換,1、翻譯作品中缺乏與原作品中的有形標記相對應的符號系統(tǒng)。2、時空差出現(xiàn)在原作與翻譯作品中造成原作風格的變化。3、在翻譯作品中考慮到實際功效時,必須要對原作風格加以再創(chuàng)造。4、各種語言及文化差異等因素導致的一系列差異,如表達方式、習慣用語、思維方式等等;第三種淡化式風格轉換即一種權宜性對策,在翻譯過程中遇到難以逾越的語言文化障礙時,便會出現(xiàn)淡化式風格轉換。這些難以逾越的障礙即原文中所含的濃郁的民族語言色彩、本國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方言等等。但是,風格淡化并不是風格完全消失,風格淡化也是藝術手段的一種,在遇到以上情況下所采取的風格轉換,實現(xiàn)交際功能的強化,淡化是為了適應目的語的交流,也是高于對應式風格轉換的一種形式。風格是一個多層次的綜合體,因此在處理原作風格與翻譯風格進行轉換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也會運用多種轉換手段。翻譯實踐證明,不論是對應式還是重構式和淡化式風格轉換,各種風格轉換方法靈活、適時地運用在譯文當中,才會到達與原作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效果,這是每位翻譯者應該掌握扎實的風格轉換方法。
三、總結
漢語教學中對漢語的深入學習,使學者準確的掌握作品的語言風格,正確的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語境問題,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既要結合各種語境,又要發(fā)現(xiàn)風格的各種標記,巧妙地進行文學作品翻譯。翻譯內(nèi)容需要扎實的語言功底,翻譯風格不是完全效仿原作風格,需要翻譯者通過反復分析原作風格,運用各種風格翻譯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在翻譯作品中呈現(xiàn)出原作品的藝術風格,給讀者以最佳的藝術享受。雖然翻譯風格是一項很有難度的挑戰(zhàn),但是相信譯者通過不斷地實踐學習,充分了解原作品的民族風俗、意識形態(tài)、語言環(huán)境等,加之對文學作品的自身感受或間接感受,有意識的進行語境及風格的深入分析、推理,對原作風格進行正確識別,并對原作品風格進行對應轉換、重構式及淡化式等轉換,最終實現(xiàn)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及成功再現(xiàn)。
作者:張雪華石金鳳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