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榷音樂教育中的幾點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亦非西洋說
可以從其概念的引證加以論述,如在王耀華、喬建中主編的《音樂學概論》中對其定義為:“音樂教育學是研究音樂教育的實踐及其理論的一門學科,從廣義上講,凡是通過音樂影響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增進知識技能、提高文化修養的音樂活動都屬于音樂教育的范疇,是音樂教育學研究的對象;從狹義上講,按國家的要求,有組織、有紀律、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學校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在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當代音樂學)課題組著的《中國當代音樂學》(Musicol鄄ogyinContemPoraryChina)中對其定義為:“一般而言,將音樂教育學(MusicalPorary,MusicEdcationResearch)視為一門‘研究有關音樂教育的實踐及其理論’的學科,一門‘介于教育學與音樂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除此之外,在楊燕迪主編的《音樂學新論—音樂學的學科領域與研究規范》中將其概括為:“音樂教育學是一門揭示音樂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獨立學科,具有系統性與學科交叉性并存的特點。該學科以音樂本體為教育內容,以圍繞音樂教育實踐、理論的所有相關要素為研究對象,是一門綜合了音樂學與教育學雙重學科特征的交叉學科。”由此可見一斑,音樂教育是由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分別構成的。而在現今,國內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普遍是指狹義的音樂教育,即按國家的要求,有組織、有紀律、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學校音樂教育。而認為音樂教育是從西洋傳入這一觀點,也只是考慮了這一狹義的定義,并且還是片面而不周全的。他們認為,近代音樂教育的模式是由西洋傳入,可他們熟不知,從廣義上而言,中國的音樂教育已在歷史上延續了好幾千年,這是鐵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屆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七分沿襲,三分借鑒。”近代音樂教育首先是延續了歷代音樂教育的思想、精髓、理論而加以融合時代背景變化衍生而生成的。同時,又受了第二次啟蒙運動西方音樂文化思潮的影響而致使近代音樂教育大換血。由于受古今、中西因素的影響,部分人在主客觀因素上認識不清是必然的,但是,我國音樂教育絕非是西洋的產物,這一點必須為國人所共識。
二、應隨的影子
回眸近百年,我國音樂教育已是成績斐然,百年來,各類成果已是昭然若視。然,我們更應用發展的眼光掃描其中存在的問題,用唯物辯證的思維去考量一件事物是人類發展史上慣用的方法。在難以成其圭臬的客觀條件支配下,回頭審視是事物發展中永恒的話題,也是當下音樂教育亟待昭示和解決的問題。我國的近現代音樂教育始于蔡元培和蕭友梅,他們在音樂教育上有開天辟地的作用。1927年,上海國立音樂院初建之時蔡元培就講到:“吾人如果勇猛精進,日新不已,則不難有大創作,而回向以供給貢獻于歐美,亦絕非不可能。”蕭友梅同時還規定任何音樂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一件中國傳統樂器。但回眸近百年,音樂教育的發展卻反悖了他們美好的夙愿。蔡元培的理念化成了泡影,蕭友梅的作為被所謂的音樂發展賦予了極其不理智的藝術觀。
筆者認為,世界上任何文化,包括音樂文化都有其不可模仿的地域性。任何國家的音樂文化都不具有模仿性。西方有歌劇、美聲唱法、音樂劇,而中國有戲劇、京劇、木卡姆,這是極富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跨地域是絕對模仿不了的,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域之間的音樂文化都是不可模仿的,就如漢族人永遠都唱不出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一樣。東北二人轉、西北秦腔、南方小調、新疆木卡姆都有其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復制性。那么結論就是,任何方式的模仿只是一個影子,并且這個影子還是殘缺不全的。縱觀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缺失是不言而喻的。首先,矛盾的根源在于音樂創作的滯后性,在一部分國人看來,我們的音樂必須依賴于西方音樂,這種固化的思維觀念導致了音樂創作的動力不足。教育的盲目、缺失和文化優越感成為矛盾根源的催化劑,久而久之成其現今西方音樂占其主流的音樂現象。其次,音樂成果(理論、學術、創作)不能全面滿足中國當代音樂文化的實踐需要,學科的無理論指導和盲目教學便是最有力的佐證。另外,音樂教育的大批建學和批量式的工廠生產嚴重違背了“產—銷—售—消費—售后”的市場經濟原則和物質生產過程。
上述種種問題看似微小,但當一種悖論上升為準規則或習慣原則時,無疑會對社會產生行之有效的負面影響,影響人們對藝術追求的價值觀。歷史上為人們所熟知的音樂家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將心交給了音樂,交給了藝術,他們完全是愛著音樂而從事音樂的,所以他們能舍棄自己原先的成果,即便是事業或人生都是絕不后悔的。同樣,在中國我們看到了許多憂郁的琴童,許多苦不堪言的藝考生,還有變態的體制和迂腐的教育者。從這里看到了中國音樂教育的虛妄和功利,各種浮躁和缺失可用一言難盡以形容。此中真意,生于吾國之同胞均可一眼看穿,毋庸贅言。至此,要明確認識到一個問題,并非西方強于我們,而是我們放棄了自己,一邊舶來西品,為我所用,一邊又將人性殘酷與不恥的世俗強加于藝術。讓一個純凈的天然尤物平添了一種世人的厭棄感。
還是蔡元培的話,“吾人如果勇猛精進,將不難有大創作……,”我們有五千年精深的音樂文化,有九百六十萬廣袤的音樂田野,置身其中,靈感與創作自當無窮無盡、滔滔不絕。洋玩意畢竟是舶來品,應隨影射當被國人所識破,有奶不一定就是娘。要明確,即使惟妙惟肖,充其量只是個影子。
三、路在何方
問題的解決是隨著問題的提出而提出的,在此,最為重要的就是一個態度問題,即對自我文化的一種認同感。從文化衍生音樂這一理論出發,任何地域都有其獨特的面貌和地域形態。將這一觀念上升到哲學當中的整體與部分和普遍與特殊顯然是十分確切的。但對于文化整體性而言,似乎有其不合理性。這里,筆者主要以狹義的文化出發以加固論點,固對文化整體性的忽略在此特意說明。在端正了上述態度以后,大事已定,筆者將解決方案列舉如下,望求商榷:(一)問題、尋找問題、發現審視問題,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此為前提);(二)端正態度改變以往世俗、功利的價值觀;(三)明確學習與借鑒的原理,有選擇、有目的的吸收、借鑒;(四)加強創作人才的培養,完善音樂理論和教育體制;(五)加強自我音樂文化修養,提高欣賞能力,主動了解局內音樂文化。
四、結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發展到完善的過程,音樂教育也概莫能外。近百年來雖有眾多成績,但距離發達國家而言,不論在體制、理論還是在學術研究上都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眾多問題伴隨著發展也接踵而來,這點不可不查。我們必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立足于不足,迅速總結、孜孜不倦。相信不久的將來,吾國之音樂定能回向供給貢獻于歐美。
作者:孫亞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