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數學史與中學數學教學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數學史能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和定理
2003年,張奠宙先生提出:數學教育要注意選擇正確的形式,要講清楚它的來龍去脈,要有頭有尾,不能老是“燒中段”。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本質,為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指導方針和解題策略,如果學生能夠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會對其終身學習、工作有很大幫助,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形成獨特的數學素養。數學史作用于數學教學設計,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設計安排教學順序。比如,數學概念的產生,傳統的方法是直接把概念展示給學生,然后舉出不同的例子讓學生去辨識,學生很難去進行主動構建,只能是囿圈吞棗式的死記硬背。歷史告訴我們,新概念的產生往往經歷了很艱辛的過程才得以發現。因此,應把教材上敘述的順序顛倒過來,按照數學主題歷史發展順序去設計教學,并盡可能地引用歷史背景,讓學生自己經過努力去發現。分析數學主題的歷史,發現數學史與中學數學之間的內在聯系。歷史的發展過程可以告訴我們,在一個專題、一個概念或一個結果的發展中,哪些思想、方法代表著該內容相對于以往內容的實質性進步,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它。歷史還可以告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困難以及克服該困難的可能的途徑。
2數學史應用于中學數學教學的建議
2.1加強大學數學師范生的數學史能力培養,高校數學教育類課程教師與中學數學教師換崗教學大學數學史的授課不是讓學生記著幾個形象的實例,讓學生讀一下這些材料就行,而是把這些數學史材料怎樣才能更好的為中學數學服務,而大學的數學史教學往往忽略了這點,受教學任務的限制,老師只需要把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違背了開這門課的初衷,使學生不能自如地將所學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不具備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技能。有些數學史老師也有意識進行數學史技能訓練,但技能訓練流于形式,技能訓練課時太少;技能訓練僅局限于簡單的模仿,對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新技能研究的力度不夠。訓練內容僅停留在傳統教學技能上,訓練模式一般按教師為中心模式進行,常常只注意如何教,而較少訓練如何指導學生學。所以我認為大學數學史要首先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們接受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這一教學模式,比如我們拿中學的具體某節課,結合數學史,給師范生具體的示范,我們首先要做一些實際調查,比如說,教師可以在相鄰的幾個課時的教學設計時,有計劃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這幾節的教學課堂氛圍,學生的積極參與程度,課堂教學成果,學生掌握知識的積極性等進行對比研究,最好是在幾節課結束之后,師生共同探討這幾節課教學模式的異同,學生更喜歡哪一種教學模式,然后再找一節具體的內容,讓師范生有意識的進行數學史穿插進去的訓練,老師點評,其他同學提出自己的看法。當然這可能會導致數學史課本上的知識無法按照進度講完,老師可以抽出一部分材料讓學生自學。可能還有部分數學史老師說自己對中學內容不是太熟悉,這時其實我們采用換崗教學,可使高校、中學教師增進對彼此教學內容的了解,非常有利于在新課標要求下,對數學教育類課程內容的改革。只有了解了不足,才知道應該如何去改哪里;只有了解了為什么會出現不足,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地改,這樣即有利于師范生的培養,也使中學教師進一步學習數學史,也有利于數學史教師在了解中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更好的進行數學史的教學。這樣的話數學的學習不再是一個只有講課與做題的單調過程,數學的學習可以像其它學科一樣,充滿文化底蘊和學習樂趣,所以作為數學史課程的教師一定要言傳身教,自己在講課的時候就要首先做到這一點,讓我們的課堂生動起來、活起來,有意識的進行數學史教學,從而感染師范生,讓他們學習這種課堂感染力,培養他們以后從事中學教學,這種不可或缺的課堂調動能力。
2.2數學史資料要和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有很多老師認為自己手里很多數學史資料,上課時隨便一個小故事運用進去就行,其實讓數學史真正的為中學服務,應該需要每位數學老師一生不懈的努力,因為每段時期,學生不同,情況不同,都有可能需要你改變教學模式。當然我并不是說不需要這些小故事,這寫歷史材料是數學史運用于中學教學的基礎,我們要大量閱讀這些東西,例如數學史學家嚴敦杰先生所撰寫的《中學數學課程中的算術史材料》、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所撰寫的《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談起》,還有姜伯駒先生撰寫的《一筆畫和郵遞路線問題》等[2]。這些數學史方面的著作都是十分適合數學教育工作者們閱讀的著作,通過對這一類著作的通讀,教師們可以在無形之中使數學史在具體的教學中得到體現,從而更加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成果。數學史具體應用于數學教學,并不是生硬地將二者捆綁和拼湊,而是需要數學教育工作者們在課前做出大量的準備工作。
作者:王楠趙艷敏單位:許昌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