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職校音樂教育聲樂課教學模式的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聲樂課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集體課—傳授聲樂藝術知識
集體課的授課對象一般是同一年級的學生,它把具有共性的聲樂藝術知識(內容包括:聲樂理論、發聲技巧、聲樂欣賞等)利用大的教學空間教授給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為師資不足帶來的教學壓力。
1.聲樂理論講授聲樂理論也就是讓學生了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結構,包括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及咬字器官。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是聲樂技能訓練的必要前提,聲樂老師在“一對一”授課時一般也會提及,但因個別課的課時限制講解的比較零散,并且分別對不同學生重復講授同樣的知識實際上浪費了很多時間,在集體課中統一講授就可以很系統,完整地進行講解。發聲技巧中具有共性的基礎知識也可以在集體課中完成,例如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應該是有意識、有目的、帶有技巧性的。一般用胸腹式呼吸法,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要做到正確的呼吸并不那么容易,我們可以用平躺時的呼吸讓學生感受到歌唱呼吸的正確運動途徑及感覺。要使咬字吐字在聲樂演唱中合乎要求首先要解決基本的口腔狀態,讓口腔在“打哈欠”的狀態下達到抬起的上顎和打開喉嚨,為進一步的歌唱訓練打好基礎。除了這些,聲樂心理學、音樂學、美學、以及變聲期聲音的保護。這些知識也可在集體課的課堂中完成,這些都是在“一對一”個別課中聲樂教師無暇顧及的重要內容。
2.聲樂史講授及聲樂作品鑒賞在上小課時,學生對教師布置的歌曲基本上只達到會唱的階段,很少有學生會主動的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音樂風格及體驗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通過教授給學生聲樂發展史及進行聲樂作品鑒賞,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不能夠把聲樂學習局限在只是學唱幾首歌而已,要在提高歌唱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藝術的表達作品的內涵和情感,學習和了解聲樂發展史,不僅使學生能了解不同時期的聲樂作品,演唱好不同時期的聲樂作品,而且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聲樂發展的脈絡,為今后的教學和演唱培養學習應對能力。在集體課中還可運用多媒體進行聲樂作品鑒賞的教學,多欣賞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風格,可以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鑒別能力,從而促進自己聲樂水平的提高。
(二)個別課——因材施教培養演唱技能
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是以唱歌為主,所以教師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聲樂水平,這就體現了個別課的必要性了。“一對一”的個別課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演唱技能和根據學生嗓音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有著重要的作用。因而高職院校聲樂課可以采用“一對一”的個別課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個人演唱技巧和表演水平。高職高專學生的聲樂基礎不如專業院校的招收的聲樂學生,而且一個班的學生聲音好壞存在差別,聲樂水平有高有低,學生考進來時,是以音樂的綜合技能為主,聲樂、器樂、舞蹈都比較平衡,都稍有基礎,但又都不突出,或者有的甚至是在文化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臨時決定考音樂,可以說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招收的學生音樂素質遠遠不如專業音樂院校。聲樂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嗓音特點,歌唱中存在的不同問題逐個進行解決,有時候感覺像是醫生在診斷病情似地,不同的“病例”要運用不同的“藥方”,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聲音條件的學生,每個學生在演唱中存在的問題又不盡相同,例如有的學生一唱到高音就出現“白嗓”,有的學生低音很虛,有的學生音量很小等等,如果在集體課中讓全班同學一起唱,這些問題不一定能被及時發現,老師就很難發現每個人的缺點,所以在個別課中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問題,聲樂老師就要根據經驗找出適合不同學生的方法,如果固定只按一個統一的標準、要求來進行技術訓練,就會陷入人才培養的誤區。因此應當實行“因材施教、按條件分類、分不同層次培養”的策略,在個別課中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對癥下藥”,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呼吸,發聲方法,完整演唱歌曲,為今后音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小組課—個別課的延伸和擴展
聲樂小組課作為聲樂個別課的延伸和擴展,也占據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在個別課時唱歌的狀態、聲音的控制都不錯,可以把一首歌曲較為完整地表現出來,但是一到考試時,或者在有觀眾的情況下就會大失水準,甚至連平時一半的水平都達不到。這種情況的出現有時不能簡單的歸咎為學生的水平不行,這是怯場,每個人天生的心理素質不同,有的人天生心理素質好,在各種場合都能很好調節自己,甚至面對的觀眾越多,越有表現欲,而有的人天生容易緊張,心理素質不強,在客觀環境改變的情況下形成某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使得演唱者不能把自身平時熟練的技巧發揮出來。如此一來,不僅嚴重影響到演唱者自身水平的發揮,而且會挫傷他自身的信心,導致一到大場合就表現不好。通過小組課中的排練,表演過程,使學生得到鍛煉,可以很好的克服怯場心理,對個人的演唱水平,表演能力也是一種提高。有的高職學校音樂專業把聲樂小組課定位為三、四個人一起上的聲樂“個別”課,上課過程基本是一起練聲,然后逐個演唱教師布置的曲目,然后是互相評議,當然教師的講評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我認為聲樂小組課跟個別課是有一定區別的,應該是以排練、觀摩、教學實踐為主,培養學生的聲樂表演、組織和創編能力,是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在個別課中學習的聲樂演唱技巧進行二度創作。把重唱、小組唱、歌表演、音樂劇等表演形式帶入課堂,把課堂搬進舞臺,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感受歌唱的魅力,通過每一次在眾人面前表演,每一次的舞臺演出,鍛煉自己的膽量。
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調控自我情緒的能力,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興奮度和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克服怯場心理。在小組課中學生也可以對別的同學的節目進行觀摩,取長補短,學會自己編排節目,比如說階段性地有學生自己策劃、籌備、編排一場小匯報演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輔導,挖掘學生的潛力,讓他們有機會自編自導自演,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而這些都對今后走上教學崗位并且能夠勝任音樂教學工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聲樂課新型教學模式的實踐
高職高專聲樂課的集體課、個別課、小組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應根據各院校的師資結構,教學資源、教學條件、學生技能與素質等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安排,構成統一整體,聲樂集體課教學是按照師資培養要求,豐富學生的聲樂知識,掌握聲樂教學基本課論為目的的必修課程,個別課是培養學生掌握聲樂技能的主要途徑,而聲樂小組課是個別課的補充和延伸,可以彌補個別集體歌唱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不足,他們相互聯系,相互彌補,是不可取代的教學整體,因而要對其進行合理的設置和安排。實施合理有效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聲樂知識與技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在聲樂教學中不能一刀切,那些有聲音條件的學生,需要我們用高要求去培養,去激發,而對于眾多條件不怎么好的學生,明知他們的技能所長不在聲樂上,就不能用一個固定的高標準去“逼”他們達到聲音條件好的學生的聲樂水平。
學生初高中階段的聲樂學習很多都是因為文化成績欠佳,又喜歡唱歌,在高考的壓力下“臨時抱佛腳”轉向進軍藝術高考,學習聲樂也是“速成”式的,所以,真正的聲樂學習的黃金時期在進入高校的學習期間。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剛開始就從基本的呼吸咬字吐字和聲樂鑒賞等方面進行聲樂集體課教學,同時從第一節的聲樂個別課就要對學生進行了解,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嗓音條件和發聲習慣,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學生以往的學習狀況。接下來的個別課的任務就是給學生進行正確的定位,列出基本的學習計劃,根據學生的程度布置適合每個學生學習的不同曲目,通過3、4節課以后,再按照程度進行3個學生一組的小組課,在小組課中學生可以讓學生多聽別人的演唱,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分辨聲音的優劣,培養正確的聲樂觀念。個別課和小組課是交替進行的,可以根據出現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這種授課模式在聲樂教學實踐中的良好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構建集體課、小組課和一對一的個別課相結合的新型聲樂課教學模式,對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課堂教學的改革有重要的意義,運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培養適應基礎音樂教學、歌唱教學和學校課外活動的音樂師資,為學生今后的音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邱豐單位:漳州城市職業學院教師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