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就創業工作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
2014年全區就創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將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政策的意見》、市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為總目標,大力實施“高質就業惠民工程”,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城鄉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援助、創業幫扶工作,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又快又好發展,為全區“四區四高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工作目標
1.促進高質就業——創辦一個品牌效應明顯,引領行業發展的E管家服務中心;新增就業崗位50000個;網上職介匹配2000人;城鄉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000人;困難弱勢群體實現就業5000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000個,其中當年新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占30%;失業人員就業中高質正規就業比重提高到60%;創建就業高質型街道1-2個,新建就業援助基地17個。
2.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10000個;就業援助基地、創業見習基地提供大學生就業崗位2000個;轄區內企業當年吸納近3年的區應屆高校畢業生150人;購買幫扶困難家庭和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層公益性崗位30個;開展就業測評、職業指導“一對一”服務不少于500人次。
3.創業扶持——推薦創業項目100個,其中成功轉化率不低于26%;新增創業人員跟蹤服務2000人;創業帶動就業崗位跟蹤服務6000人;開展創業培訓(SIYB)1280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700萬;培育創業典型160人;新建創業孵化基地2家,同時對12家已建成的基地做好服務管理工作;開展創業促就業活動不少于17次。
4.平臺建設——協理員專職化率、持證上崗率100%,其中持三級資格證的協理員人數達到100人;新創建省、市充分就業示范社區4個。
三、工作措施
(一)堅持就業優先,完善、落實促進就業各項政策。
1.繼續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就業促進各項政策。堅持通過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平臺、社會保障一體機、網站、櫥窗等載體,宣傳落實社保補貼、創業培訓、小額擔保貸款等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各項政策。
2.制定出臺符合區情的就業促進政策。一是修改完善后正式出臺《區就業創業引導性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區市民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辦法》。二是制定《區創業孵化基地星級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做好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
(二)多措并舉幫扶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1.實名制登記夯實就業管理。擴大實名信息的覆蓋面,加強與公安、教育等部門的合作,使系統盡可能覆蓋更多的畢業生,爭取做到所有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實名信息“應入盡入”。加強實名制信息的動態管理,及時將享受公共就業服務的信息上傳到全省統一的實名制信息系統中,確保高校畢業生實名制信息動態更新、實時反映。
2.政策扶持帶動就業創業。根據市、區文件精神,打出政策扶持組合拳,加大小微企業新招用高校畢業生享受社保補貼和崗前培訓補貼政策的宣傳,鼓勵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提高一次性開業扶持補貼額度,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融資渠道,同時做好區再就業援助基地、創業見習基地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工作。
3.特色服務助推就業創業。一是繼續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新模式應對“更難就業季”,將關注點前置,針對在校的大三至大四學生開展“大學生訓練營”活動,提升大學在校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二是開發大學生就創業微信平臺,通過微信平臺,實現區就業創業政策宣導、實習兼職崗位信息、兼職類崗位申請、測評咨詢申請、求職技能培訓課程預約、就業崗位信息等功能,并在寒暑假期間為大學生推送就業信息、面試技巧等實用信息。三是開發基層公共服務公益性崗位,重點幫扶困難家庭和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四是舉辦“區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意大賽”,大賽優勝者將優先入駐區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
(三)構建“12345”創業服務體系,提升創業存活率。
1.一次創業能力測評找準創業定位。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六位一體”的創業幫扶體系中引入權威的“創業能力測評”項目,通過測評咨詢、SYB培訓實施、跟蹤輔導“三步走”服務創業者,有效減少盲目創業,提升創業成功的可能性。
2.雙向服務優化創業環境。一是提升公共創業服務水平。提升項目推介、創業幫扶和跟蹤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實現網上、網上查詢、網上跟蹤;對現有創業孵化基地引入星級管理辦法,實現孵化基地的提檔升級。二是發揮社會創業服務資源作用。充分發揮高校創業扶持同心圓、創業者聯誼會、創業孵化基地聯盟引領和輻射作用,通過合作共贏、互幫互助提升創業存活率。
3.三類培訓提升創業能力。通過SIYB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訓練營和創業實訓,形成滿足各類層次創業人員需求的創業培訓鏈,提高培訓層次,提升培訓質量。
4.四項扶持提供資金保障。小額擔保貸款、租金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社保補貼是鼓勵創業的四項資金保障,要做到宣傳上全覆蓋;手續辦理上程序公開、流程清晰、期限明確;跟蹤服務上前期審核、全程跟蹤和重要節點控制相配合,確保資金的有效、安全使用。
5.五行活動擴大創業影響力。繼續深入開展“五行”(社區行、企業行、校園行、廣場行、媒體行)活動。開展區創業新聞人物評選,樹立創業典型,引領創業方向。
(四)搭建人、崗、信息良性循環通道,發揮公共職業介紹服務統籌全區人力資源的作用。
1.擴容“樂業”網站。增加攤位預約、崗位匹配功能,做到招聘信息、審核、攤位確定、現場匹配一鍵搞定;開設“大學生就創業”微信平臺,實現手機掃一掃,就業崗位、見習崗位一覽無余。
2.強化系統培訓,發揮社會保障一體機就近、便捷優勢。通過對社區協理員進行一體機操作的系統培訓,提高一體機中就業崗位信息查詢、匹配的使用頻率,為求職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務。
3.精選現場招聘主題,提高人崗匹配度。在確保每日舉辦招聘專場的前提下,結合企業用工調查結果反饋情況,有計劃地舉辦各類主題招聘,如應用人才招聘會、服務行業招聘會、校園招聘會等,真正使公共職介市場成為企業招聘、個人求職的主渠道。
4.全面推進職業測評指導工作。每個街道年內至少組織一次職業指導專題培訓,對有需求的失業人員,通過職業能力測評、個性化指導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就業。
(五)提升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做響“樂業”服務品牌。
1.通過對重點就業群體開展就業援助“一對一”、創業幫扶“一幫一”、職業指導“一帶一”的精細化服務,提升街道、社區社會保障工作人員的就業援助能力、創業幫扶能力和職業指導能力。
2.開展“勞動保障協理員業務提升年”活動,通過業務結對、政策培訓、理論考試、知識競賽等形式,有效提高社區協理員業務能力。
3.參與省級優質服務窗口、省市充分就業示范社區以及市就業高質型街道等創建活動,找準“業務+服務”的最佳切合點,創新工作方式、量化工作成果、形成工作特色,繼續做響“樂業”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