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保廳年度目標工作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2011年的環保工作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環保工作,圍繞全面提升環境質量這一重點,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污染減排,大力打造循環經濟平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建立全防全控的監管體系。推進水環境整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全力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工作目標
2011年環境質量目標是:環境質量綜合指數:85分(新口徑);空氣質量符合或優于二級標準,環境空氣良好天數百分率為94%;功能區環境噪聲達標率為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農村地表水質達標率為62%;滆湖水質主要污染物濃度年月均值較上年下降3-5%;入太河流主要污染物濃度較上年下降3-5%;入太河道、“科考”、生態補償斷面主要污染物濃度較上年下降5-8%。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減排、治太等各類目標任務、生態文明年度創建任務以及區一、二類目標任務和為民辦實事任務。
三、主要任務
1、加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依據總體規劃,制定2011年生態文明建設方案,明確創建任務并落實到各鎮、各部門和相關單位。開展新一輪截污接管行動,切實抓好工業集中區、被并鎮以及重點單位的接管。開展畜禽養殖場的整治,建立畜禽糞便回收利用渠道,實現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進一步濃厚生態文明建設氛圍。繼續推進各級生態村、綠色社區、生態文明示范村(示范社區)、環境友好企業創建,加大重點工程跟蹤督促力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向高潮。
2、強勢推進污染物減排。針對國家和省減排工作的新變化,及時制訂我區的減排方案,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一是重點推進結構減排。加大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嚴格行業準入,減少污染物新增量。關停一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項目)。二是全面實施工程減排。加快城鎮及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在提高現有污水處理廠的負荷率的同時,新建武南污水廠二期、牛塘污水廠二期等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切實提高全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全面實施電廠低氮燃燒技術,推進電廠脫硝工程和鋼鐵燒結脫硫工程。全面推進機動車尾氣檢測。三是切實加強管理減排。加快環境監察執法標準化建設和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能力建設,加強化工、鋼鐵、紡織、電鍍、醫藥等重污染行業污染源的現場監管,對發現的環境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處理。
3、推動循環經濟快速發展。以治污通道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適應產業發展的廢物處置工程,加快醫療廢物、化工殘渣、廢酸處置中心、水處理污泥處置中心建設,滿足循環經濟鏈的構建;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重點行業中水回用,降低污染負荷,提高資源節約;推進高新區、經發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園步伐,有重點選擇工業集中區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
4、繼續推進太湖水治理。按照省入太“五河二湖”的整治規劃要求,與相關部門合力推進各項工程的實施,“十二五”期間重點完成太滆運河、港、武宜運河、直湖港四條入太湖河流及支浜的綜合整治任務。開展重點區域和地區的環境整治,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5、加強工業污染源全防全控。一是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管理。完善環評審批制度,研究制定項目準入的環保門檻,鼓勵發展五大產業、新興產業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加大對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的關停并轉力度,用環保倒逼機制促轉型升級。嚴格各類園區建設項目的準入,引導工業項目向工業集中區集聚。二是繼續深入開展環境專項整治。強化現場監管力度,提升環境管理水平。根據國家、省、市部署,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治。繼續深化重點區域整治,積極開展岳溪河、向陽河沿線企業整治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整治。開展牛塘鎮工業園區整治,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三是加大信訪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切實解決困擾群眾的環境問題,確保群眾滿意率不斷提高。
6、著力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一是扎實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集中力量,創新思路,全力推進雪堰地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建設,打造亮點、探索經驗,形成特色。二是加快推進“撤村建居”社區環境基礎建設。以實施萬頃良田工程為契機,促進“撤村建居”地區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營造整潔、和諧的生態新社區。三是加強農村生活污染治理。進一步擴大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范圍,因地制宜選擇生活污水處理方式,對確定保留的村莊無法接管,建立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設施建設。
7、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加強監測、監察、固廢、宣傳、信息能力保障建設,通過引進、公務員招考等方式,充實人員力量。加強隊伍作風建設,為完成環保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完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強有機監測、重金屬監測等大型儀器設備的配置,努力拓展固體廢棄物、土壤監測等項目。不斷完善環境監察信息管理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等建設,進一步提高現場監管效能和環境應急快速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