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2014年文廣新局工作計劃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著力提升輿論引導能力,一絲不茍抓導向,積極營造跨越式發展環境。
電臺、電視臺要始終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在鞏固新聞時效性的基礎上,做深主題報道,做透經濟報道,強化新聞的權威性和輿論引導功能。電臺要不斷豐富現有《新聞》的內容,新增整點新聞節目,為新聞的滾動播出打下基礎。電視臺要力求改變單一的新聞報道方式,組織開展好新聞行動,進一步加強對直播新聞事件的策劃和舉辦。兩臺要繼續新增可看性強、觀眾參與度、關注度高的新欄目,努力實現由輿論監督到輿論引導的過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要加強對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努力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和擴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著力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開拓創新謀特色,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建設。
啟動文化廣播電視傳媒中心大樓建設項目,為全市文廣事業快速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要繼續加快統籌城鄉文化設施建設,在已經實現市、鎮、村(社區)三級全覆蓋的基礎上,在上規模、上檔次、保質量上下功夫。要持續開展“四送”工程,不斷豐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和內涵,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要以被列入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和省文化科技創新項目為契機,做活、做深、做精“區域文化聯動”,全力構建長三角區域文化聯動的新型框架和科學體系。要繼續做大、做強、做優文廣傳媒中心工作,發揮其在策劃、承辦大型文化活動中的整體優勢。要加快完成博物館提升工程和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建設,做好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三階段工作,完成國保單位退思園的保護規劃。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加強農家書屋長效管理,結合農村綜合文化室建設,進一步完善農家書屋各項管理制度。要積極探索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認真貫徹和落實省和市有關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結合我市實際制訂出臺《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重點在市場準入、稅收、融資、建設用地、人才引進、保證公平競爭等方面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更為優良的政策環境。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工程,著力打造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扶植和壯大我市文化產業群,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化功能。
三、著力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堅持不懈抓管理,有效促進規范經營。
要突出執法重點,嚴厲打擊無證照經營場所,嚴防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努力為青少年營造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要強化平安文化市場建設,樹立整體意識,把創建工作與文明網吧爭創活動、娛樂場所陽光工程建設、文化市場專項整治行動結合起來,采取多種形式有效推進。要落實好發展網吧和游藝娛樂經營場所的相關要求,積極優化市場結構,鼓勵做大做強,努力向品牌化、個性化、連鎖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我市文化市場層次。要進一步推進以印刷行業為重點的新聞出版業布局結構調整。深入開展“掃黃打非”斗爭,加強屬地管理,牢固構筑“掃黃打非”長效機制。要積極推進綜合執法體制建設,提高執法活動的集約化水平。要采取務實措施推動依法行政服務水平再提速、再優化。
四、著力增強自身發展動力,凝心聚力促落實,持續加快廣電事業發展步伐。
要繼續加強基礎業務建設,大力推進全市雙向網絡升級改造,進一步發展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群體。要加快互動電視和高清電視技術推廣力度,豐富電視節目包的選購范圍,滿足不同人群的收視需要。要在廣播電視“村村通”的基礎上,建立長效機制惠及群眾。要不斷加大創收力度,開拓有線網絡增值業務范圍,力求“有線通”寬帶業務用戶使用數取得新突破。要全面啟動現代化鄉鎮基層廣播站所建設,努力構建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廣播站所新模式。網絡公司要樹立良好服務品牌,全面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進一步提高市民群眾的滿意度。
五、著力提高黨建工作水平,立足長效抓根本,努力開創文廣工作新局面。
要以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這一核心內容,緊扣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6個方面重要任務,全面加強局黨委和各支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要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作為加強黨建工作的經常性措施,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和帶頭作用,大力提升服務形象、增強業務素質、提高服務水準、杜絕違法違紀行為。要繼續探索新的用人思路和培訓方式,不斷加大和完善人事分配考核激勵機制。
第二篇
2014年,局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抓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通過大力實施“七抓七提升”,力爭在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化市場監管、推進廣電事業穩步發展、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等七個方面,形成新亮點、取得新突破,奮力開創文廣新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硬件設施提升發展保障力。
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和“四位一體”農村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下大力推進市、鎮、村(社區)三級確保順利通過驗收,基本建成設施網絡廣覆蓋、服務供給高效能、組織支撐可持續、保障措施管長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位一體”農村公共信息服務中心覆蓋全市250個行政村,實現農村公共信息服務的全覆蓋和普遍均等;文廣傳媒大廈工程籌建工作有序推進。
二是抓產業創新提升文化生產力。
加快培育、壯大文化產業,全力推動發展一批大項目、好企業,命名一批市級文化示范園區(基地);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加大文化產業扶持力度,用好用活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力爭到2014年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6%,文化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以上。
三是抓娛樂惠民提升文化服務力。
深化“區域文化聯動”,做好“市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創新工程項目,繼續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文藝活動繼續向基層、農村延伸,全年目標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年均惠及農村和社區群眾180萬人次、向基層送書1萬冊、送戲300場次、送電影3000場次,滿足群眾日益增長和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抓傳媒改革提升輿論引導力。
圍繞“新聞立臺、活動興臺”宗旨,緊貼中心打好主動仗。加大外宣工作力度,電臺向上發稿排名繼續保持全省各縣前列,爭取進入第一方陣;電視臺力爭實現向省臺發稿量增加12%,向中央臺發稿量增加20%,確保繼續榮獲“繁榮獎”;全面完成網絡雙向化改造,大力推廣高清互動數字電視,計劃全年新增有線電視5000戶,高清互動與寬帶發展10000戶;全面推進LED大屏幕建設等新興業務。
五是抓遺產保護提升文化傳承力。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實施“運河古纖道保護修繕二期工程”;合理利用好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補助經費,做好文化遺產升級和保護工作,力爭文物升級數量取得新突破;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重點文保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建設工作。公布第四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和第五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是抓社會管理提升文化軟實力。
突出依法管理、科學管理和有效管理,進一步規范市場經營秩序,推動市場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文化市場和出版物市場健康繁榮。結合網吧連鎖化改造的進程,加大網吧資源整合力度;探索連鎖發展機制,優先發展規模性娛樂業;繼續加強行政指導服務,提升新聞出版行業的整體實力;加強版權保護工作,拓寬版權登記領域和數量;完善“掃黃打非”工作長效機制,凈化出版物市場環境。
七是抓人才集聚提升事業支撐力。
進一步加大文化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力度,打造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文化藝術和文化經營管理隊伍。加強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深化內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事分配考核激勵機制,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
第三篇
2014年,區文廣新局將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指引加強輿論引導,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己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為目標不斷加強產業發展、文化管理和遺產保護,抓住撤市設區的契機,在鞏固和發展現有成績的基礎上,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圍繞一個重點工程,落實兩個實事項目,全力推進“八項業務工作”,努力實現“八個提升”,開創文化廣電和新聞出版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一個重點工程。文廣傳媒大廈建設。大廈位于濱湖新城公共地塊內,用地面積90畝,計劃總投資6.5億元,包含節目制作、傳送、播出、演播等功能區,行政辦公區和后勤、技術保障等服務配套區。大廈建成后,不僅改善自身工作條件,還將為增強全區文廣事業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活力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局已成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全程參與大廈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做好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確保大廈建設順利進行。
兩個實事項目。一是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全區“四位一體”農村綜合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惠及農村和社區群眾達180萬人次以上;向基層送書10萬冊以上、惠民巡演300場次以上、送電影3000場次以上。依托“區域文化聯動”平臺,組織開展文化系列活動,打造文化品牌。實施運河古纖道二期維修工程,維修1600米古纖道,恢復纖橋歷史原貌。二是加快本地互動電視信息平臺建設。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引領,以廣電網絡“智慧電視”平臺為突破口,積極打造集互動點播、陽光政務、文化服務、醫療服務、社區服務、教育服務、智能家居等公共服務、民生服務于一體,操作簡便化、服務智能化的服務新載體,為20多萬有線用戶提供功能完善的本地互動電視服務。2014年完成項目一期建設并正式上線運營,年底覆蓋3萬戶以上高清互動電視用戶。
推進“八項業務工作”,實現“八個提升”。
一是推進新聞宣傳工作,實現輿論引導力的提升。堅持“新聞立臺”,緊密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策劃系列報道、主題報道,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營造鼓勁向上的輿論氛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在民生報道、媒體監督、娛樂活動開展中,切實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始終把主流思想宣傳貫穿其中。堅持以創新為牽引,優化創新欄目、節目的采訪、編排、演播形式,積極打造更多、更優品牌欄目。堅持以創優為動力,廣泛開展優秀稿件評比,進一步加強外宣工作,力爭在中央臺和省臺錄用稿件數量實現新突破。堅持“活動興臺”的理念,開展有影響力的大型活動,電視臺策劃、組織好“建臺20周年”大型活動,進一步提高媒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是推進群眾文化工作,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2014年創建基礎上,持續做好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工作。抓落實、攻薄弱,確保創建成果的持續性、便捷性和公益性。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對“惠民巡演”、“鱸鄉書場”、“鱸鄉戲臺”等活動進行提升,力爭全年活動和演出達到600場以上,保障基層群眾多渠道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繼續推進“2131”工程,完成百村千場數字電影放映任務。加強對基層群眾性文化團體的培育和指導。
三是推進文化產業工作,實現文化產值GDP占比提升。依照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4),全面啟用統計新標準,實現指標新增長。積極籌備第二屆文化產業投資推介會,采取多種形式引進投資大、產出快、示范性強的文化企業和項目,推動我區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參加第二屆“創博會”,借助更高一級的展示平臺和更廣闊的會展效應,推廣本土企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擔保基金和引導資金的相互作用,帶動更多更好的資本介入,為企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加快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力爭在國家級項目申報上有零的突破。加快廣電網絡、LED大屏、廣告、文化演藝等自身產業發展。
四是推進文化精品工作,實現特色文化數質量提升。繼續拓展“區域文化聯動”品牌建設,不斷擴大活動的參與面和受眾群。推進國家級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數字文化館建設等項目進程,努力創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文學)之鄉,省級民間文化藝術(書法、文化廣場)之鄉。全面啟動精品力作創作工程,組織精品節目參加省級、國家級文藝活動展演,提升在全國的區域文化影響力,力爭有文藝作品在“群星獎”、“五個一工程獎”中獲獎。
五是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現遺產保護成績提升。加大文物維修力度,積極向上爭取運河古纖道段維修資金,最大程度地恢復古纖道歷史風貌。做好古宅、古村落文物點保護工作,加強對黎里古鎮開發的指導、監督和服務工作;指導各鎮區開展文物維修,全年確保完成6處文物維修,力爭10處,進一步提升我區文保單位的完好率。完善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做好省級、市級非遺名錄的申報。出版《鱸鄉風韻文叢》系列叢書第三卷,并籌備第四卷書稿。
六是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實現行業管理水平提升。定期開展廣電、文物、文化市場、新聞出版(版權)等業務法律法規的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服務、管理和執法水平。繼續加大文化市場監督力度,深入拓展與鎮區文化市場監管的銜接、聯動,積極協調、配合公安、工商查處取締無證文化經營行為,規范文化娛樂市場。繼續推進以印刷行業為重點的新聞出版行業布局結構調整,提升新聞出版行業整體實力。加強版權保護工作,提高版權登記質量,推薦優秀版權作品參加上級評比。完善“掃黃打非”工作長效機制,加強區鎮兩級聯動,深入開展打擊侵權盜版行動,重點查繳各類違禁出版物,凈化出版物市場環境。
七是推進廣電網絡工作,實現事業建設水平提升。加強科學規劃,以本地互動電視信息平臺建設為突破口,優化并完善網絡基礎建設,掃清城區與農村網絡雙向化改造的盲點與死角。加強市場調研,出臺高清互動、有線寬帶等業務的優惠促銷方案,推動高清互動電視用戶持續發展。加強服務規范,重視一線窗口服務水平的提高,拓展服務內涵、弘揚企業文化,提升群眾滿意度。加強技術研發,做好新業務、新技術的跟蹤與研究,加速探索有線網絡多業務融合發展新路。
八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才工作,實現文廣隊伍素質提升。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積極爭創各級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提升各單位建設管理水平,顯示文廣系統良好形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文化人才招錄方式、加強各類人員在職業務教育和培訓、大膽提拔使用年輕骨干,打造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文廣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