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鎮兩化融合2015年工作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5年,市鎮在鎮委、鎮政府的帶領下,進一步加強E-town城鎮化建設,推動全鎮信息化事業持續平穩快速發展,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逐步融合的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鎮政府協調引導力度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作為“兩化融合”的切入點,以信息服務業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深度推進兩化融合,形成全行業覆蓋、全流程滲透、全方位推進的發展格局,推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走出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鄉鎮工業化發展道路。
二、發展目標
通過實施“兩化融合”工程,力爭達到以下具體目標:
1、大幅度提高工業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2、信息化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明顯提高。3、信息產業保持較快發展。4、節能減排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三、工作思路與重點
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實現我省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為目標,以體制、機制、技術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效率為導向,以提升產業裝備技術水平、強化服務功能、突破關鍵技術、開發信息資源和培育新興產業為重點,解放思想,大膽突破,敢于創新,探索“兩化融合”的有效途徑,總結推廣“兩化融合”創新和發展的成功經驗,闖出模式。
重點工作:創新管理、強化基礎、搭建平臺、加強培訓。在2014年“兩化融合”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實施創新管理、強化基礎、搭建平臺、加強培訓。創新管理就是要在過去推進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工程的基礎上全面啟動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登高計劃,實現由點到面的擴展;強化基礎就是要逐步建立健全相關規范和標準,當務之急是建立全省中小企業“兩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系;搭建平臺就是要結合傳統行業特別是裝備制造、鋼鐵有色、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和建筑材料等5大重點傳統行業的需求,深化行業解決方案應用,進一步推廣低成本、低風險的外包服務;加強培訓就是整合社會資源,開展不同層次和形式的專業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管理和技術人員推進“兩化融合”的意識和技術。
四、主要任務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工作重點,提出以下幾項主要任務:
1、打好基礎,逐步現代化經濟強鎮
未來五年,通過兩化融合的發展,促進工業產值增長,從而促進全鎮經濟發展,將建設成現代化經濟強鎮。優化結構、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護環境。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城鎮行列。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進一步完善“兩化融合”試驗區的基礎建設。啟動移動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國家級“三網融合”試點步伐,推行城市“光纖入戶”與業務創新。開展智慧城鎮試點工作,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綜合管理能力的新途徑。
2、完善功能,逐步打造國際化物流中心:
以信息通信技術打造功能完備、安全可靠的貿易服務型物流中心。通過建設數字化紅海物流園區,將物流中心融入珠三角乃至全球的配送網絡和物流體系,成為珠三角東部地區性物流節點城市。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通過建設現代信息服務園,大大促進我鎮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實現我鎮現代服務業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大力發展軟件產業,建立吸引、穩定優秀軟件人才的機制,充分發揮軟件人才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加大軟件產業的投資力度,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發展軟件產業。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開發和利用最新通信與信息科技成果,組織科研、教育、工業、通信運營業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形成適應信息化要求的現代化網絡布局,促進電信業特別是信息服務業在市場規范條件下快速發展,進一步帶動IT產業的發展。抓好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重點是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市場信息、產業信息、企業信息等重點領域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加強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大力支持金融、財稅、科研、教育、文衛等各類公共部門和政府機構,積極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和通信網絡,建立和完善面向專業應用的高效可靠的運行管理及社會服務信息系統;鼓勵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把推廣應用電子信息技術作為改進企業管理,加速技術創新以及節能、節材、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農產品加工行業。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和農村的信息技術應用,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加快推進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和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廣農業生產管理系統、農副產品電子商務系統、農資生產流通管理系統、農業節水信息系統等應用技術和系統,加快農業機械的信息化改造,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電子標簽技術(RFID)在農業企業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中的應用。
輕工行業。輕工行業實現精益生產。加快以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輕工制造業中的廣泛應用,推動輕工制造業的高技術化;突出生產過程數字化,切實降低生產成本,努力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縮短產品設計周期,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提高輕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輕工業轉型升級;通過現代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投入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
商貿流通和物流行業。推進商貿流通業信息化,推廣普及數字終端設備、條碼技術、電子標簽技術以及電子訂貨系統等的應用;鼓勵大中型流通企業開展網絡營銷,實現虛擬市場和實體市場有機結合。依托區位優勢建設現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統;推廣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扶持傳統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改造,實現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
3、優化環境,逐步打造數字化國際宜居城鎮:
基本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地獲取內容豐富、無語言障礙、個性化的城市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務,打造數字化的國際宜居城鎮,使國內外客人對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回憶,并分享無處不在的數字化生活和數字化發展機會。
因此,2015年堯初步建立起以數字化設計為核心的產品創新體系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圍繞居民需求,拓展政府公共服務向社區的延伸,將居民對各個領域、不同層次的服務需求與能夠提供服務的社會資源聯系在一起,搭建全鎮統一的數字社區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社區物業管理服務、配套社區服務和政府公共服務。基于數字社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社區呼叫系統,實現居民安防監控、緊急求助、可視對講、物業維修等服務,并與工商、稅務、城建、交通、公安、衛生、人口管理以及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信息應用系統互聯互通,切實提高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強公共產品的有效提供,使信息化惠及全民。
4、全面啟動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登高計劃。
以應用為基礎、以考核手段、以提升為目的,通過落實信息化推進工作責任制、典型示范、組織對口幫扶等方式,實施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登高計劃”,年內確保%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
同時,繼續推進中小企業試點示范工程。按原計劃繼續組織第5批中小企業信息化試點,樹立一批“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進一步完善、推廣XX個傳統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挖掘、宣傳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應用的成功案例。
5、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鼓勵和支持有行業資源、專業優勢的龍頭企業的信息化部門發展成為面向社會服務的第三方平臺,重點關注支持三一重工智能研究院的專業化服務轉型;推進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支持發展湖南移動等運營商為面向全省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的公共平臺;鼓勵軟件企業通過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專業化外包服務,支持金碟、用友等IT服務商向專業咨詢和服務機構發展。
6、深化“兩化融合”人才培訓。
繼續開展中小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訓;積極探索“兩化融合”高層人才培訓的新路徑,與國際知名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向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提供高級培訓;支持科研院所建立“兩化融合”研究室,建設綠色技術創新中心,開展“兩化融合”關鍵技術研究,提高創新能力。
五、政策與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組織保障體系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作機構,負責全市“兩化”融合推進工作。加強行業協會、綜合部門和信息產業主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形成推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跨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整合相關部門的資源和力量,統籌考慮先進信息基礎設施和行業創新平臺建設,對扶持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電子商務等“兩化”融合的重點問題,制定明確的目標、規劃,合理安排資金、人才等各種資源,完善項目評價機制,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加強融資,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特別要強化企業投資主體意識,鼓勵企業加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資金投入。千方百計爭取上級專項資金加大對“兩化”融合項目的支持。對列入“兩化”融合的重點項目和企業,給予配套資金支持。
(三)加強服務,加快培育各種相關中介服務機構
有效整合、配置優化社會資源,政府、社會、企業形成合力,培育信息化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信息化技術的各類孵化器和研發基地。
(四)加強培訓,打造一支專業隊伍
加快培養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及信息化管理服務復合型人才,制定具有行業特點的信息化人才培養規劃,加強各類信息化人才培訓機構建設。建立健全規范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積極實施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大規模開展信息技術職業資格培訓、繼續教育和在職學歷教育,加強專業人才的終身培訓。經過培訓,打造一支能征善戰的專業隊伍。
(五)加強信息化績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
應研究制訂具體、簡便、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設進度、質量、效果等考核指標,將信息化建設成效列入鄉鎮工作業績考核內容,切實通過加強績效考核工作,促進信息化建設責任與權利緊密結合,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激勵約束機制。
(六)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障信息系統穩定運行
加強計算機系統及網絡基礎建設,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統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加強重特大風險的識別、防范和控制,及時消除隱患,防止發生重特大信息系統事故,提高信息系統的災難恢復能力。把日常管理、技術手段和應急機制結合起來,確保網絡安全、重要數據安全和信息系統穩定運行,全面提高“兩化融合”信息系統安全穩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