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統計局十三五工作總結和十四五工作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十三五”時期,縣統計局在縣委、縣政府和上級統計部門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夯實統計基層基礎,提高數據質量,優化統計服務,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統計保障。
一、“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和主要成績
(一)圓滿完成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
縣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普查機構的統一部署,精心組織,科學安排,經過全縣1200多名普查人員的艱苦努力,高質量完成登記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級事后質量抽查。普查共登記普通農戶134838戶,農業規模經營戶2687戶,農業經營單位1774個,全面摸清了我縣“三農”家底,查清了耕地、糧食、畜禽等主要農業生產底數,系統反映了我縣農民和農村新變化。縣統計局被評為“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單位”。
(二)高質量完成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縣統計局按照上級普查機構統一部署,圓滿完成了“四經普”各項工作,共普查全縣二三產業法人單位14945個,產業活動單位1922個,個體工商戶48688個,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26.4萬人,根據普查數據統一核算,我縣2018年GDP核訂為743.9億元,比快報數增加40億元,圓滿實現普查預期,并順利通過上級質量抽查。縣統計局被評為“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單位”。
(三)夯實統計基礎,提高數據質量取得實效
一是實現統計數據質量全程監管。嚴把企業(項目)入庫關和數據質量關,嚴格執行“即報即審”制度,對照省市統計部門每月下發的“問題清單”,逐一審查核實數據,完善數據質量審核評估辦法和數據審核流程,規范專業數據的審核、評估和,確保統計數據全面、準確、真實。二是統計執法工作力度加大。十三五期間,全縣共執法檢查287家單位,立案查處21家,承辦省級移交案件8家。完成“數據造假、以數謀私”專項治理工作,“兩核查一提升”整治弄虛作假專項整治行動,“統計數據自查自糾”專項整治工作和統計造假專項整治工作,全力配合國家首次統計督察,工業、投資、商貿等專業網報數據質量明顯提高。
(四)構建全縣協調聯動統計格局取得成效
自覺融入中心、服務大局,樹立全縣統計工作一盤棋思想。發揮自身優勢,及時向部門提供數據資源,推進數據共享。主動參與制定高質量發展評估體系,積極配合發改、經信、商務等部門制定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協助做好計劃完成情況報告。牽頭實施國民經濟核算會商機制,加快專業統計向綜合統計轉變,做好縣域經濟總量、結構、速度的核算,做好能耗、研發投入、民生等基礎性指標核算,真實全面反映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
(五)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有力
統計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和發展目標,按照“算著干、比著看、盯著辦”要求,完善“月度分析、季度研判、滾動預警”監測機制,分析全縣經濟運行態勢,為縣委政府高效施策、精準調度提供晴雨表。全力做好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和市季度經濟運行考核。2018年,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躋身全國50強,在全市高質量發展考核中居五縣(市)第1位;2019年,在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中居A類縣第1位。
二、2020年工作總結
(一)做好經濟運行監測分析
一是強化監測預判。堅持事后統計與事前預判并重,著力提高時效性、準確性;突出監測重點,圍繞發展預期目標,以地區生產總值的核算為龍頭,著重監測工業、服務業、投資等重要經濟指標運行情況。二是改進統計分析。力求客觀中肯,著力提高分析的廣度和深度,做到“四個說清楚”,即把經濟形勢說清楚,把結構變化說清楚,把變動趨勢說清楚,把困難問題說清楚。及時給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送閱月度、季度和年度經濟運行報告。圍繞主要領導“在強調什么,在謀劃什么”,及時撰寫專題分析,如縣工業、服務業發展報告和縣與五十強對比分析報告等。三是深入調查研究。堅持每月走訪統計調查對象,有針對性了解不同行業的新情況、新特點和新問題,努力搞清數字背后的深層影響因素,努力在“說清楚”的基礎上,提出更準確、有價值的決策建議。
(二)推進統計基層基礎工作
一是鞏固完善首席統計員制度。明確鄉鎮園區統計站首席統計員,做到責任到人,實行崗位交流備案制,解決基層隊伍不穩定、銜接不暢問題。二是推進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全縣所有統計站基本達到規范化標準,全縣所有聯網直報企業的檔案規范化完成60%。三是扎實開展統計法規宣傳教育。利用執法檢查、業務培訓等多種形式,對統計調查對象進行法制宣傳,增強其依法、獨立、真實上報數據主動意識與自覺意識。
(三)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
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縣統計局按照市局統一部署,截止10月底,已完成入戶摸底工作,編制完成戶主姓名底冊。全縣摸底登記戶數576786戶,摸底登記人數1638509人,摸底時住本戶的人數1006317人,登記戶籍人數886308,出生人數11728人,死亡人數4141人,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數217人。自11月1日起,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正式進入入戶登記階段。
(四)做好國家統計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
根據督察反饋的問題,制定《縣統計局貫徹落實國家統計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工作方案》,按照時間節點,落實整改任務。一是深入學習關于統計工作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意見》《《辦法》《規定》;將統計法律法規納入縣委黨校學習的必修課,并列入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內容;組織召開統計法治培訓會,牢固樹立統計法治意識。二是突出抓好核查反饋數字失實企業的整改,并舉一反三,全面開展工業、服務業、商貿業數字質量排查。三是在全縣開展全面清理糾正違反統計法精神和國家統計政令等文件和做法。四是指導與統計工作密切相關的部門和鄉鎮(園區)黨委、政府建立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制。
(五)深入推進黨的建設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堅持黨對統計工作的全面領導。二是強化理論武裝。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考察和在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三是扎實推進意識形態工作。著力用數字講好高質量發展成果,做好重大事項和熱點敏感問題輿情引導。四是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全面從嚴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強化黨風廉政建設,狠抓機關作風,踐行“三嚴三實”。
三、“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關于統計工作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客觀反映發展實際,堅決防懲統計造假弄虛作假、防范統計違法案件發生,努力提升統計基層基礎、統計數據質量、統計服務水平,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統計保障。
(一)持續夯實統計基層基礎
一是提升基層統計業務能力。重點對新納入統計對象的統計人員、新交流到統計崗位的人員,開展常態化、跟進式培訓,確保一線統計人員了解掌握方法制度,把好數據質量第一關。二是推進規范化建設。規范企業統計原始資料,建立統一企業統計臺賬,加強企業統計基礎規范化建設,提高統計源頭數據質量。
(二)堅決防懲統計造假弄虛作假
按照關于統計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意見》《辦法》《規定》,把防懲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確保統計數據真實作為根本使命,堅持經常性的統計法治宣傳,加大統計執法力度,制止虛報、瞞報、拒報、遲報統計數據的違法行為。
(三)持續優化統計服務質量
進一步做好主要經濟指標的預警預判,開展月、季、年度經濟形勢分析和統計數據質量分析。針對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和難點,深入調研,深度分析,超前研判,積極開發和運用統計數據,提高統計分析和調研報告質量,向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優質的統計服務。
四、2021年工作計劃
(一)加強機關黨的建設
一是強化黨建引領,堅持把機關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統籌謀劃、一體推進;二是抓好支部建設,鞏固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成果,嚴格執行制度,創新學習形式,豐富活動內容;三是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以黨風廉政建設為抓手,努力打造講政治、敢擔當、善作為的統計隊伍。
(二)強化經濟運行預警監測,提高分析服務水平
圍繞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做好預警、研判和分析工作,按照“四個說清楚”要求,廣泛收集縣內外數據,準確研判經濟運行態勢,提高分析的廣度和深度,向縣委縣政府領導提供高質量的統計分析材料。
(三)推進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提高數據質量
一是強化業務培訓。重點對新增企業的統計人員、行交流到統計站的人員,開展常態化、跟進式培訓,確保一線人員掌握統計方法制度。二是推進規范化建設。完成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三年滾動計劃。三是規范企業原始統計資料,探索建立規范統一的企業統計臺賬制度,從源頭上,提高數據質量。
(四)推進依法管統治統,防范統計造假弄虛作假
一是嚴把三關,嚴把入庫關,先入庫再有數;嚴把源頭關,有數必有據;嚴把評估關,增強數據匹配性邏輯性。二是加強普法,引導社會公眾充分了解統計法和統計工作,切實提高全民統計法治意識。三是加強統計執法,依法查處統計違法行為,加大對統計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
(五)做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
一是高度重視,增強行動自覺,切實將推動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做實做細。二是明確指標任務,正確分析,認真學習,弄懂吃透考核評價定量指標體系,三是加強部門協作,會同主管部門把考核指標的數據來源、變化趨勢、全市位次講清楚、分析透,積極與上級統計部門對接,高效發揮全縣綜合統計水平。
(六)和開發七人普數據資料
根據普查工作安排,以普查數據質量為中心,嚴格抓好數據審核和數據質量抽查,及時做好數據處理,深度開發利用普查資料,為縣委縣政府決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