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貿易的物流成本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運輸成本
從國際貿易物流全流程的成本控制來審視運輸成本,具有如下特點:其一,運輸成本占國際物流總成本的比重最大,若有效控制跨國階段的運輸成本,將有效控制整個物流成本。其二,運輸成本的控制彈性較大,這是因為國際貿易的運輸活動涉及跨國物流活動,環節眾多,影響其運營效能的因素不勝枚舉,每一運輸細節若不能細致考慮,一旦出現問題,將會造成運輸成本顯著增加[2]。其三,運輸成本控制難度較大。上述三項特征源于國際貿易運輸是一項過程型管理變量,其各管理子對象內涵的風險都較大。例如燃油等能源耗費直接影響運輸成本高低,其價格由于受到國際政治、軍事等因素的影響而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對其的控制也超出具體物流企業所掌控的能力。雖然從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而言,中間商的任何成本負擔增加都將通過價格機制傳導給具體的消費者來承擔,但是具體到個別承運商而言,價格機制的作用力及作用時間并非嚴格依照其所承擔的增加成本的時間而同步轉移,故此導致其成本負擔在時間軸線上的嚴重不均衡性,由此將直接惡化企業運營績效水平。
1.2倉儲成本
與運輸成本相比較,國際貿易中倉儲成本的構成要素相對穩定,主要涉及物流設施與設備的固定資產投資及其折舊、倉儲設施的土地使用成本、倉儲日常開支、人工成本等。作為國際貿易跨國供應鏈的重要一環的倉儲運營商,倉儲各項子成本的投資決策一旦實施,一定期限內的倉儲總成本則可較為準確地預估出來,因此其倉儲成本通常被視為具有較高的價格剛性,故而不應當作為國際物流成本的重點。事實上,國際倉儲物流成本也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其一,供應鏈中的長鞭效應會擾亂供應鏈終端的價格及信息傳導機制,并將供應鏈中終端成本變動量向上游轉移,從而導致整條供應鏈的資源配置能力的降低[3]。因此,基于供應鏈的各倉儲決策的相互協調有助于提升整條供應鏈的信息傳導機能,降低其成本。其二,國際貿易中倉儲活動的系統管理有助于降低其物流成本。國際貿易活動涉及多間倉庫及其貨物調配,不同國別的倉儲成本存在顯著差異,若能有效協調不同倉庫貨物的收發節奏,在提升貨物在單位倉儲成本較低的倉儲區的存儲時間的同時,降低單位成本較高倉儲區的存儲時間,可有效降低國際物流全程的倉儲成本。
1.3清關成本
國際貿易的物流活動涉及海關環節,通過合法規避海關各項稅收,可以有效降低國際物流活動成本。由于各國關稅結構較為復雜,適用不同關稅稅目的商品其應繳關稅稅率有高有低,關稅構成各不相同。例如,各國出于對本國高端工業的保護考量,對機械類商品的整機產品征收的關稅稅率較高,而對零部件產品征收的關稅稅率較低;以農產品進口為例,各國海關一般對于農產品的初級產品制定的進口關稅稅率較低,而對于農產品加工品的進口關稅稅率制定的較高。通過報關人員的合理設計,可有效降低國際貿易的物流成本中清關成本。具體的降低清關成本的方法如下:其一,通過在不同稅率國設立海外子公司的方法,優化內部結算價格。對于高關稅國家而言,可以采取降低高關稅國家的進口原材料及半成品價格的方法來合理規避關稅繳納數額;對于低關稅國家,則可以通過提升其進口原材料及半成品價格的方法來接納高關稅國家的產品轉移,合法規避應繳的高稅率。其二,通過有效設計商務合同的方法合法規避高關稅。例如在機電產品報價過程中,可以通過將一單機電產品拆解為硬件、軟件及工程服務等三項進口單據進行關稅申報,這是因為在我國關稅稅則中上述三項稅目的關稅稅率水平差異較大。通過分別申報,可以規避應繳關稅;如混合申報則海關會依據從高不從低的原則,按三項稅目中較高者進行征納關稅。其三,通過對物流系統的網絡分析,合理設計轉運路線圖,在轉運過程中規避部分高關稅國家。若在轉運路線圖設計過程中無法避開高關稅國家,則可以考慮在高關稅國家或其周邊國家的保稅區或其他關稅優惠地區建立物流中轉基地,有效利用該基地降低物流轉運過程中產生的不必要成本。
1.4匯兌風險成本
國際貿易物流成本結算中的匯率風險是一種與物流業務跨國結算活動相關的特殊物流金融風險,其風險成本不可避免。國際物流活動中的匯率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及雙向性特點,同一筆物流業務的匯率波動給外匯持有者所造成的損失水平取決于持有者的貨幣類型選擇。例如歐元對美元匯率的上行波動將造成持有歐元負債的物流商的資產貶值,而持有歐元資產的物流商的資產升值。控制國際貿易中物流活動所產生的匯率風險的方式主要如下:其一,通過正確估量國際政治及宏觀經濟變動趨勢,選擇恰當的計價貨幣作為交易結算貨幣。結算貨幣品種的選擇是交易前能被交易者有效掌握的一種風險控制手段,通常作為收款方的物流商應當選擇幣值較硬的貨幣作為結算貨幣,而作為支付方時則應當選擇幣值較軟的貨幣作為結算貨幣。其二,通過變更外匯結算時間可以轉移匯率風險。一般做法是當物流商收匯完成后對外匯匯率作出一個價格趨勢判斷。若預測其匯率上行,則應當推后結匯,若預測其匯率下行,則應當及時結匯。但鑒于外匯價格波動趨勢的不確定性,依靠該預測來有效管理外匯資產以實現其價值增值的可靠性并不高,從隨機概率角度分析每筆外匯發生后立即結匯所導致的外匯匯兌損益并不比該預測下調整結匯時間而引致的外匯匯兌損益大。其三,通過向金融機構借貸外匯資產的方式來熨平因匯率波動而造成的外匯資產風險。該方法操作手法是在確認一筆遠期外幣資產產生的同時,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步貸款一筆等額的外匯資產,并將其投向外匯市場轉換為本幣,通過這樣的外匯反向操作,可以剔除在確認該筆遠期外匯資產收入與實際收到該筆外匯資產時的匯率波動,物流商僅承擔相應的交易手續費成本。
2國際貿易物流成本管理優化策略
2.1提升國際貿易物流資產專門化水平
國際貿易中的物流活動包括跨國倉儲、運輸及銷售等若干環節,各物流環節的運作需用不同類型的物流設施與設備,其對物流技術及物流設備的專用性資產要求水平高。當前我國國際貿易的物流業務多由跨國公司承擔,本土物流承運商的物流資產的軟件技術及硬件設備相對落后,資產專用性水平較低。國際貿易中物流資產專門化水平與物流成本密切相關:其一,由于國際貿易中的商品的最終價值由物流活動來實現,而國際貿易中的商品品種繁多,各種商品的存儲條件及運輸要求各不相同,如果缺乏專用性物流資產的有效支持,必然抬高國際貿易物流活動中的物流成本[4]。其二,通過提升物流資產專用性來控制物流成本,須確保在一定物流活動規模下提升特定物流活動的頻率。這是因為隨著國際貿易交易總量的提升,交易邊際成本下降;而特定時期內物流活動頻率的波動會導致物流強度分布不均衡,從而推高單位物流成本。當物流活動頻率增加,則可熨平一定期間內的物流強度波動方差,提升物流業務的均衡性,降低單位物流成本。其三,通過提升資產專用性水平降低物流成本需要以國際貿易中物流供需雙方建立信任關系為前提。國際貿易中長期交易所形成的信任關系可帶來比傳統短期合同更低的物流成本。這是因為交易的不確定性及交易雙方的有限理性制約了交易者事先無法斷定對專用物流資產的需求量及需求類型。通過交易雙方的長期合作磨合及相互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建立信任關系來降低交易成本,最終可使得物流供應商較為準確地把握物流需求商的需求特征,并據此備置專用物流資產,以降低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物流成本。
2.2改進國際貿易中物流網絡結構設計
國際貿易的跨國運輸距離相對較遠,若物流運營商的物流網絡結構設計不合理,將直接抬高物流倉儲及運輸環節成本。國際貿易中的物流運輸網絡是以物流設施為物流網絡節點,并以國際貨運線路為物流網絡連線的,具有一定時空層次結構,并且與特定的政法、軍事、地理、物流基礎設施等環境因素相適應的復雜網絡系統。其一,國際貿易的物流網絡結構設計需要考慮若干因素:一是包括起點和終點在內的國際物流節點的選擇,二是經由各物流節點的物流連線的選擇。國際貿易中物流節點的選擇應當在考慮節點所在地區的政治、法律、經濟、地理、交通等全方位影響因素后作出有效選擇。只有全面了解與掌握特定國際貿易活動涉及區域的物流路網結構,方可找到恰當的物流節點位置布控及物流連線設計方案,以通過有效規劃運輸線路來控制物流成本。其二,應當正確把握運輸距離與物流成本間的數理關系。直觀上,運輸距離與運輸工具的運輸時間及油料耗用等運輸成本正相關,因此通過物流網絡的最短路徑尋優設計,可以縮短物流運輸成本。但國際貿易的物流成本并非僅受物流運輸路線長短所左右,不同口岸物流節點的進出關境的各項稅費支出不盡相同,各港口的物流承運商的單位物流報價也有較大差異,因此在設計國際貿易物流網絡結構時,應當綜合考慮影響物流成本的各項因素來作出物流路線尋優決策。
2.3系統控制國際貿易物流的供應鏈成本
國際貿易中的物流活動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構成環節,有必要從系統的角度考量國際貿易供應鏈中各環節的作用機制,以提升物流活動速度,降低其物流成本。其一,國際物流供應鏈的成本管理問題的首要制約因素是供應鏈信息化建設水平問題。國際貿易的物流管理的本質是確保其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三流合一的過程。通過建立國際物流信息平臺,將處于不同時空狀態中的貨物及運輸工具、物流商及物流需求者聚集在同一虛擬空間中,通過有效地傳遞信息來實現相互間的高效行動協調,從而控制物流活動成本[5]。其二,國際物流供應鏈的管理要點在于合理分攤物流諸項費用。國際物流是多間物流公司協同合作,共同完成統一的物流任務的過程,分工協作水平是決定國際物流運營成敗的關鍵所在[6]。而不同利益主體的物流公司若能有效聚集為一體,實施有效的分工協作,其前提是合理分擔物流活動的費用及公平分享物流收益。由于物流各項子系統的活動具有較強的滲透性特點,難以清晰界定各環節的成本及費用擔負比例,因此要求參與國際物流活動的物流商之間建立相對公平的利益博弈機制,以實現國際物流供應鏈系統的成本及收益的合理配置。
2.4以國際物流戰略聯盟為平臺整合資源
國際市場以看不見的手來啟動市場價格機制,該機制固然能夠自發提升交易效率,但現實世界中的國際貿易及其相關物流活動一直受到高交易費用的困擾,相關交易信息的交換成本、談判成本、交易實施成本及檢驗成本較高,嚴重制約國際貿易的展開。由于國際貿易中物流活動涉及多國國內及跨國物流活動,即便運用多式聯運承運商也將涉及多家物流公司間的相互協調問題。由此各物流企業自發傾向于建立以物流戰略聯盟為表現形式的相互信任機制與合作機制,通過公平博弈的方式分割國際物流中的風險與收益。物流戰略聯盟的資源整合可從如下方面著手:其一,整合運輸資源以改進運輸效率。通過在聯盟內遴選有實力的物流承運商,并將聯盟內各成員所承攬的運輸任務集中于該運輸承運商處,由此可實現規?;\輸。該承運商也可根據貨物特質優化運輸方式,確定經濟高效的運輸線路,改善該企業乃至整個物流聯盟的物流服務水平及效率。其二,整合國際倉儲資源,統一設計倉儲網點布局。物流戰略聯盟可通過合理規劃成員當前倉儲區的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物資周轉活動,并通過合理規劃成員的倉庫建設來提升聯盟的物流服務水平。通過協調成員間的倉儲資源可以避免物流業務淡旺季對單間物流公司的業務活動造成的沖擊,有效提升倉儲設施利用率。其三,通過在聯盟內部建設物流模數標準化工程,提升成員的車輛、倉儲、包裝、裝卸等設施、設備及作業流程的標準化水平,降低成員間物流銜接不暢所導致的成本耗費,提升物流效率。
作者:王利華單位: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