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丙烯腈生產與市場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化學工業雜志》2014年第五期
1生產現狀及預測
2013年國內丙烯腈總產能達到138萬t/a左右,總產量約為128萬t。2013年我國丙烯腈生產企業生產能力及產量見表2。安慶石化800萬t/a煉化一體化特色化工項目之一的13萬t/a丙烯腈裝置,于2013年1月31日一次投料成功,2月2日22時產出合格產品。未來幾年國內新建擬建的丙烯腈裝置見表3。2013年年初,隨著中國石化安慶分公司13萬t/a新裝置順利投產并投入使用,使得我國丙烯腈總產能達到140萬t/a,未來3年丙烯腈仍將有大量新增產能投放市場。據化工在線統計,上海賽科26萬t/a新裝置2014年年底建成投產,使得該公司總產能達到52萬t/a,廣西科元20萬t/a新裝置(為其40萬t/aABS項目配套)也將于2014年投產,山東萬達集團與中國石化計劃在山東組建合資公司(科魯爾)共同籌建一套26萬t/a丙烯腈裝置,一期13萬t/a計劃也將在2014年10月份開車。另外,2013年5月22日,全球最大的丙烯腈生產企業英力士在天津與渤?;ぜ瘓F簽訂丙烯腈生產合作協議,采用英力士最新工藝和催化劑技術,共同新建26萬t/a裝置,計劃2016年底投入運營。到2016年,我國丙烯腈產能將超過200萬t/a,甚至有可能達到230萬t/a,而下游需求則略顯疲態,需求總量預計不會超過200萬t/a,國內生產完全可以滿足自身需要。而如果今后每年的進口總量仍保持在50萬~60萬t,則國內的產能將大量過剩,對整個產業的發展大為不利[4]。
2市場分析及預測
2.1世界2013年全球丙烯腈的總需求量約為530萬t,比2012年的總需求量增加了2.3%。主要是ABS方面的需求增加,而腈綸方面是負增長。世界丙烯腈主要消費地區是亞洲、歐洲和北美。在各個地區中,亞洲仍是推動全球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2013年亞洲的需求數量達到336萬t左右,占據全球總數量的60%以上,而我國則是亞洲地區最大的丙烯腈消費國。歐洲地區丙烯腈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4%左右,美洲地區丙烯腈消費量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8%。世界丙烯腈消費結構如圖1所示。據外媒報道,2014年全球丙烯腈消費可望達到540萬t。不過,這也取決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樹脂(ABS)需求的增長。業內人士預測,2014年丙烯腈消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將來自于我國ABS需求的增長,不過這還取決于宏觀經濟走勢。據分析,隨著我國建筑業增長和汽車保有量增加,2014年我國ABS樹脂的需求還會繼續大幅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保有量將增加一倍。這也將推動全球丙烯腈消費增長。另外,亞洲仍是推動全球丙烯腈消費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這主要受ABS和丙烯酰胺方面需求增長的推動。歐洲2014年丙烯腈需求可望恢復增長。
2.2國內2013年國內丙烯腈的消費量約為180萬t,比2012年略高。腈綸對丙烯腈的需求量約占總消費量的48%,ABS/SAN的需求量約占28%,丙烯酰胺的需求量約占14%,聚醚多元醇的需求量約占5%,包括丁腈橡膠在內的其它方面約占5%。2008—2013年丙烯腈消費情況[5]如表4所示。隨著國內新建ABS/SAN樹脂及腈綸等丙烯腈下游裝置的陸續投產,丙烯腈的需求也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預計2016年我國對丙烯腈的表觀消費量將達到約230萬t,其中用于生產腈綸的丙烯腈比例將逐漸下降,而用于生產ABS/SAN的丙烯腈所占比例卻將不斷增加。2013年丙烯腈的表觀消費量為183萬t,比2012年丙烯腈的表觀消費量略有增加。2008—2013年丙烯腈表觀消費量的變化走勢如圖2所示。總的來看,未來幾年我國丙烯腈需求將以年均7%~8%的速度增長,2014年將接近200萬t。
2.3價格分析及預測
2.3.1國際市場2013年由于亞洲供貨量減少和最近原料丙烯價格上漲,亞洲地區丙烯腈價格在3月中旬見頂。但是,為應對丙烯腈價格下降,一級市場下游腈綸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樹脂(ABS)行業需求不旺,亞洲的大供應商在三四月份中一直在降低裝置負荷率,負荷率在生產能力的80%左右。供貨量減少抑制了價格下降。因需求不旺,我國臺灣地區的中國石化發展公司(CPDC)在高雄的24萬t/a丙烯腈裝置在按生產能力的80%~85%運行,臺塑公司在麥寮的28萬t/a丙烯腈裝置在按生產能力的85%左右運行。在日本,旭化成在川崎的15萬t/a丙烯腈裝置在按生產能力的70%左右運行,而水島的20萬t/a裝置在按生產能力的近80%運行。業內人士認為,丙烯價格上漲也給了丙烯腈價格一些支撐,丙烯腈價格6月中旬見底。亞洲的丙烯價格從4月26日的1270~1310美元/t(CFR東北亞)漲到5月31日的1345~1365美元/t(CFR東北亞)。隨著原料價格的上漲,丙烯腈的成本也上漲,但因為需求沒有好轉,因此丙烯腈價格上漲幅度不大,到2013年年底達到1803美元/t。2013年1—12月丙烯腈國際價格走勢見圖3。
2.3.2國內市場2013年國內石化企業不同程度存在著產能過剩、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利潤下滑的困難,企業轉型面臨經營風險加大、短期利益受損、決策難度增加的挑戰。一季度,國內需求尚可,丙烯價格相對不高,在10000元/t左右。隨后丙烯價格出現下滑,而丙烯腈受到需求疲弱的拖累,價格下跌幅度更為明顯,導致國內生產企業出現虧損。進入三季度,丙烯價格開始回升,然而丙烯腈終端需求正處淡季,丙烯腈的價格仍處于低位。四季度,丙烯腈價格開始反彈,然而丙烯價格也一路上漲,導致丙烯腈生產企業依舊處于虧損狀態。丙烯腈價格的總體下滑,主要還是由于中石化產量上半年來同比有所上升、下游需求平淡造成的。2013年國內丙烯腈市場價格走勢如圖4所示。
3進出口分析及預測
2013年,丙烯腈下游腈綸和ABS市場不旺,市場需求比2012年略有增長,全年累計進口量達到54.76萬t,比2012年的進口量略低。2013年我國丙烯腈進口量及來源見表5。由表5可知,我國的丙烯腈進口來源主要是韓國、中國臺灣、美國和日本,它們的總進口量約占國內總進口量的94%。
4科研開發及技術進展
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生產工藝以美國BP公司的Sohio法為代表。Sohio法工業化四十多年來,已日趨成熟,工藝上基本沒有重大改變,研究的重點主要在開發新型的催化劑,開展以節能、降耗為目標的工藝技術改造,提高工藝收率,減少“三廢”,消除環境污染等方面。此外,由于丙烷比丙烯價格低廉,人們便重點研究丙烷氨氧化法生產丙烯腈。目前,丙烯腈的科研開發主要集中在新型催化劑的開發、工藝控制及后處理工藝改進等方面。中國專利CN102452737B涉及一種丙烯腈生產過程中硫銨廢水處理方法,主要解決現有丙烯腈生產過程中硫銨廢水處理技術中存在的處理后COD高,總氰高,對環境不友好的問題。該發明通過采用丙烯腈生產過程中的硫銨廢水在230~320℃,5~12MPa,停留時間1~150min的條件下,與一種含單質氧的氣體混合后通過一個濕式氧化反應器,除去硫銨廢水中的有機物,經濕式氧化除去有機物后的硫銨溶液經濃縮結晶回收硫銨。經處理后,硫銨廢水的COD小于5g/L,總氰小于5mg/L,其中含單質氧的氣體用量至少為按硫銨廢水原始COD值計所需氧氣量的技術方案,較好地解決了該問題,可用于丙烯腈生產硫銨廢水處理的工業生產中。中國專利CN103261151A涉及一種丙烯腈的精制方法,包括下述工序:使用塔頂連接有冷凝器的蒸餾塔蒸餾含有丙烯腈、氰化氫和水的溶液,該方法包括維持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流體的溫度為恒定的工序[9]。INEOS/BP公司開發了未反應氨回收再循環使用的工藝技術。該技術采用銨離子與磷酸根離子比為0.7~1.3的磷酸氫一銨溶液噴淋急冷反應氣體,并中和未反應的氨,急冷脫氨后的反應氣體進入裝置的后續系統,噴淋吸收后的液體從中和塔塔底排出,進入一汽提塔;在塔中,汽提回收丙烯腈、乙腈等有機物回到中和塔,汽提塔塔釜液送至一濕式氧化反應器。在此:一是發生催化氧化反應,除去聚合物等;二是將汽提塔塔釜液中的磷酸氫二銨加熱分解成氨和磷酸氫一銨,氨被送至氨氧化反應器循環利用,磷酸氫一銨溶液送到蒸發器濃縮后,再送到中和塔循環使用。該工藝的優點是未反應氨、磷酸銨回收循環使用,資源利用率高,適用于一般丙烯腈工廠[10]。由于該工藝中沒有使用硫酸,就不產生硫酸銨。1996年開始,國外工藝開始出現不副產硫銨的專利。一旦此新工藝推向生產,則原有的丙烯腈工藝是無法與之競爭的。目前已有幾種可能的技術方案提出:(1)向流化床反應器的稀相送入易被氧化的有機物;(2)調節流化床反應器進料的丙烯與氨的配比;(3)采用高氨轉化率催化劑的無硫銨工藝。無硫銨丙烯腈生產工藝的重大意義在于:首先,采用該工藝去掉了復雜的硫銨回收工段,大大降低了丙烯腈工廠的建設費用;其次,該工藝不會產生含有二氧化硫的廢氣,消除了對大氣的二次污染;第三,采用無硫銨工藝可以回收污水焚燒爐產生的高溫廢氣的熱量,從根本上解決反應器蒸汽發生量不足的問題;第四,采用無硫銨工藝可明顯提高丙烯腈精制回收率,降低原料單耗。
5發展趨勢及建議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丙烯腈工業呈現幾大發展趨勢:一是以丙烷為原料的丙烯腈生產路線在逐步推廣;二是新型催化劑的研究依舊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課題;三是裝置規模大型化;四是節能減排、工藝優化日益重要;五是廢水處理成為重要研究內容。根據國內外丙烯腈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內丙烯腈裝置的具體情況,提出如下建議:(1)依托國內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積極探索丙烷法制丙烯腈新路線,并積極推進催化劑的國產化進程,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2)積極探索開發不產生硫銨的丙烯腈生產工藝,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并將此新工藝推向生產。
作者:黃金霞陸書來紀立春單位: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 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合成樹脂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