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實證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金融經濟雜志》2014年第十四期
一、實證分析
(一)模型建立(1)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本文運用索洛余值法估算陜西省全要素生產率設生產函數為C—D生產函數。根據公式(5),利用Eviews6.0軟件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得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份額,即α,β的數值,然后代入公式(3)得到TFP的增長率。(2)各要素貢獻率的計算要素貢獻率表示經濟增長過程中各要素增長率所占產出增長率的比率,反映了要素對經濟增長作用大小。TFP貢獻率πA、勞動貢獻率πL、資本貢獻率πK的計算公式分別為:其中,Kt,Kt-1分別表示t期和t-1期資本存量,It表示t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Pt表示t期價格指數,δ表示折舊率。可以看出,估算資本存量需要明確基期資本存量、價格指數以及折舊率。《陜西省統計年鑒》給出了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投資流量采用全社會新增固定固定資產,折舊率統一為5%。(2)產出量的選取。國內學者多以GDP衡量產出,本文以1978年為基年,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后的實際GDP作為衡量產出指標。(3)勞動力選取。為了和GDP以及資本流量統一,本文選取年初和年末就業人數的算術平均數作為就業人數指標。陜西省1978—2012年的真實產出、資本存量和勞動力投入數據見表1。
(三)結果分析為了更好地分析表1和表2中陜西省TFP及各要素貢獻率的變化情況,繪制折線圖1。觀察圖1,陜西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實際GDP增加速度比較緩慢,且具有波動性。1978至1989年整體呈遞增趨勢,1989到1990年實際GDP回落,1990年之后開始增長,到1994年實際GDP增長率達到峰值,1995至1998年,實際GDP增長率略有下降,1998年之后經濟增長趨勢基本處于平穩狀態。資本投入對陜西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高于勞動和全要素投入的貢獻率,且呈現遞增趨勢。1979至1988年,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低于50%,1989至1994年,資本的貢獻率平均達56%,1995年以后,資本的貢獻率均在60%以上(除1998年)。勞動投入對陜西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波動較大,1982、1990和2002這三年勞動的平均貢獻率明顯高于其他年份,其余年份勞動貢獻率平均值為9.49%。TFP對經濟的貢獻率波動較劇烈,尤其是1995至2003年,2001年以前TFP貢獻率平均值為35.28%,2001和2002年TFP貢獻率值跌落在10%以下,2003年以后,TFP貢獻率逐年遞增,但增速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的經濟增長處于投資拉動型。表2數據看出,資本投入保持較高水平,勞動和TFP投入則長期維持較低水平。1978年以來,資本投入的平均增長率達3.87%,而勞動力投入為1.84%,TFP為1.92%。形成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的原因之一是陜西省能源資源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巨大,全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約占全國礦產資源潛在總價值的三分之一。在這一巨大優勢的帶動下,政府及地方投入大量資本開采,建立配套的基礎設施,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陜西省經濟發展穩中加快,步入正軌。較高的資本投入水平和較低的TFP水平說明陜西省的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56.19%,勞動投入的平均貢獻率為12.81%,TFP的平均貢獻率為31%。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資本的平均貢獻率提高至64.42%,TFP的貢獻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至25.59%。說明在國家利好政策的影響下,陜西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資源的高速投入,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并沒有提高,要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還需要很長時間。陜西省是勞動力大省,也是科技強省。從表2可以看出,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整體呈下降趨勢,西部大開發以來,勞動力平均貢獻率為9.99%,說明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向勞動集約型方向轉變。勞動力投入除了數量方面外,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投入,隨著陜西省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加強勞動力素質、提高人力資本存量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二、政策建議
在經濟結構轉變過程中,TFP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可小覷,提高TFP水平的過程中,需要加強人力資本的投入、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等。1.加強人力資本勞動力素質直接影響投入產出效率,人力資本越雄厚,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速度越快,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可以提高技術轉換,提高TFP水平,轉換經濟增長路徑,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在加強人力資本投入過程中,政府和社會要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采用多元化教育投資形式,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強化高等教育,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人力資本的同時更要重視人才流動,優化制度環境,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來陜工作,鼓勵城鄉人才流動,培養各行各業領軍人物;不斷提高知識資本存量,累積人力資本存量,合理配置資源在投入產出中的效率。陜西省是國家重點教育基地,高校、研究所數量龐大,積聚了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因此更應高重視人力資本利用,拓寬經濟增長路徑,在提高經濟數量增長的同時提高經濟質量增長。
2.優化產業結構陜西省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投入拉動。近十年來,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百分之六十五,TFP的平均貢獻率大約23%。經濟增速雖有提高,但是仍居全國中等水平,說明產業結構不甚合理,需要不斷升級和優化,以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第一產業比重下降,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產業比重提高,第三產業比重變化甚微。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當注重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加大現代化農業的投入,以科技帶動農業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一體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強化第二產業的技術進步,在提高工業生產總值的同時注重綠色環境、科技創新;提高第三產業的競爭力,加大第三產業投資力度,提高第三產業科技含量和勞動力素質,拓寬第三產業融資渠道和平臺,使得第三產業投資合理化、多樣化。
3.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經濟發展近年來陜西省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因此擴大內需、提高對外貿易是今后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陜西省在擴大內需方面有利條件包括:一、目前陜西省處于工業化加速期,能源產業發展比重逐年上升;二、城鎮化速度加快,大規模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是陜西省經濟增長的新活力。因此,加快經濟二元結構轉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非農業崗位,從低勞動生產率產業轉向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產業,從低消費水平向高消費水平轉變,促進經濟增長。
作者:曹素溪岳宏志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