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金融組織發展途徑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村熟人社會及其經濟屬性
(一)農村熟人社會
費孝通通過考察中國傳統農村社會模式,開創性地提出了鄉土社會的概念,熟人社會是在鄉土社會概念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認為,熟人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痹谏锨甑纳鐣顒雍娃r業生產過程中,我國農村形成了穩定的熟人社會。這種社會以自然村莊為基本單位,依靠血緣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等社會關系連接在一起,形成信息互通、生產生活上互幫互助、社會目標相似的社會組合體。這樣的社會組合體主要包涵血緣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等,其中血緣關系是農村熟人社會形成和發展的最主要基礎,它包括家族關系和親戚關系。根據對河北省農村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一個自然村來說,家族關系在農村中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夠達到60~70%;親戚關系在同一農村中也很重要,能夠達到15~20%。也就是說血緣關系在農村熟人社會的復雜關系中占到75~90%,這類關系對農村居民社會經濟活動有重要影響。朋友關系和同學關系等在農村熟人社會中就數量來講能占到9~20%,盡管這兩類關系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它們對農村這個熟人社會的影響作用不可小覷。農村熟人社會所包涵的這些關系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從靜態的角度來看,它們之間有交叉重疊;從動態的來看,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
(二)農村熟人社會的經濟屬性
通過血緣關系、朋友關系和同學關系等社會關系,熟人社會對農村居民的風俗習慣、世界觀、社會經濟行為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支配作用,所以農村熟人社會在經濟領域表現出穩定的屬性特征。
1.信息溝通的便捷性
信息對任何社會或市場都是非常重要的,農村也不例外。那些住在同一個村的人們整日朝夕相處,彼此之間非常熟悉、且彼此信任。因此,在每天的接觸過程中這些人們在不斷交換著信息。調查顯示,在一個農村,信息一般總是沿著從家族向朋友或同學、再從家族向朋友或同學的方向傳播。這樣的信息傳播具有信息傳遞成本低、傳播迅速、穩定性較高的特點。比如,村中某人家的孩子參加高考被某大學錄取的信息,會通過這種傳播模式迅速傳播到這個村的各個角落。也就是說,在農村這樣的熟人社會中,信息是比較充分的,即使是私密性很強的每家經濟狀況的信息,大家也都是基本了解的。這些都是融資活動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
2.經濟收入水平的相似性
經濟收入水平是決定居民生產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一個地區,居民經濟收入水平相似說明這里生產模式和生活風俗習慣也是一致的。根據對河北平原地區農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同一個村莊,農戶之間所從事的種養業是相同的、生產規模是相近的、生活消費習慣也是相近的,甚至農民外出務工也都是成群結伙做同樣的工作。由這些因素所決定的農戶或鄉鎮企業需求資金的規模、期限、用途以及償還貸款的經濟來源也大體是相近的,所以,這有利于金融機構針對農村熟人社會中經濟主體開展相同的貸款業務,以形成規模經濟。
3.價值標準的一致性
幾千年來在農村中特有的傳統道德、習俗、人倫關系等鄉土文化,使得中國農村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向血緣基礎上的家庭擴展,再按人際交往的遠近親疏繼續向外延伸的“圈層結構”(吳治民,2011)。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同一農村地區,人們經歷了數百年的相同耕作和生活,從而形成了一致的價值評判標準。于是,農村熟人社會中,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準則主要是看該行為能否保障活動主體在其他活動主體面前的顏面。這一標準體現為某一農村共同評價是非、美丑、好壞的尺度。這一價值標準在潛移默化中約束著人們的社會經濟行為,使人們的活動符合鄉約民俗,使這一熟人社會保持基本的穩定性。穩定的熟人社會會產生穩定的經濟發展需求;穩定的經濟發展需求才會產生持續的金融需求。所以,農村熟人社會為金融機構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制度變遷與我國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發展的瓶頸分析
(一)農村正規金融制度改革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金融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初建期,從1979年至1993年。這一階段改革的主要舉措是恢復和成立新的金融機構,形成多元化的和競爭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第二個階段為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改革的調整期,從1994年至1996年。這一階段的改革僅僅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個能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有效服務的金融體系的口號。第三個階段為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改革徘徊期,從1997年至2005年。這一時期,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1997年開始的通貨緊縮,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放棄農村市場,導致了農村信用合作社在農村金融市場的一家獨大,客觀上也造成了“三農”融資困難。第四個階段為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改革快速推進期,從2006年至今。這一時期,國家明確放松了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成立了郵政儲蓄銀行,并且對原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使得我國農村金融獲得了長足發展。
(二)制度變遷與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發展的“瓶頸”分析
發展農村金融機構的實質是實現農村金融制度變遷,因為這一活動是要通過調整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使得農村金融機構更適合農村社會經濟需要。制度變遷都應該遵循制度變遷帶來的收益一定要大于制度變遷花費的成本,農村金融制度變遷也不例外。我國農村有廣闊的市場,在農村發展金融機構也有巨大的潛力,但是這種潛力一定要以金融機構較低的經營成本為基礎。要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必須結合農村熟人社會的屬性特征來設計。這種農村金融制度變遷既不屬于強制性制度變遷,也不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人們在響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性變遷(廖運鳳,2012)。但是,這些年來,我國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發展比較緩慢,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社會金融需求的發展,主要的原因在于農村金融制度的設計未利用好農村熟人社會的優勢,致使金融機構獲取信息成本過高、金融業務與農村經濟社會需求相脫節、金融機構定位考慮農村價值標準不充分,所以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滯后。
1.正規金融機構不能融入農村熟人社會,致使信息不暢
農村金融改革過程中,以往正規金融機構員工的配備完全與城市標準相同,把農村看做真正的市場,按照專業和資歷等標準配備的。對農村熟人社會來說,這些人是陌生人。這些人的生活習慣、交往方式、興趣愛好等方面與農村人有很大的區別,這樣,金融機構的員工很難真正與農村居民有深入的交往,也就很難真正掌握農村社會的真實信息;農村人也對金融機構的員工不熟悉、不信任。所以,致使金融機構就完全游離于農村熟人社會之外,在這樣的背景下,正規金融機構要準確獲取農村相關信息,需要時間長、花費大,交易成本高,造成金融機構很難開展正常的金融業務。不能很好利用農村熟人社會信息傳遞特征的金融制度創新成本較高,致使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收益低于其成本,因此,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發展必然受到抑制。
2.正規金融業務難以與農村金融需求對接
農村對金融的需求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金融需求也凸顯了第一產業——農業生產經營特點。正規金融機構的業務主要是針對第二、三產業經濟主體生產經營特點設計的,這樣,正規金融機構將這樣的金融業務運用到農村顯然是不適合的。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生產特點是既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又要受市場環境的支配,還要受政策環境的約束,所以,第一產業生產經營活動同時面臨著源于自然、市場和政策等多方面的風險,第二、三產業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小。這樣,農村金融需求額度相對較大、期限要求嚴格、蘊含的風險多且大。原有的金融業務不適用于農村金融需求,也就不能實現規模效益。不能利用農村熟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似性特征實現規模經濟的農村金融制度創新,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也一定會受到限制。
3.正規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不適合農村熟人社會的價值標準
在農村中,自給自足的觀念在農村深入人心,“借錢”是一件很沒顏面的事情。特別是,正規金融機構的業務是針對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主體設計的,而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經濟主體產權不夠明晰,這樣,正規金融機構將普通的金融業務運用到農村顯然是不適合的。比如很尋常的貸款業務,正規金融機構在開展貸款業務時,要求借款人提供相應的抵押或擔保,這樣做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農村地區由于產權不夠明晰,所以借款人很難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另外,農村商品經濟程度尚低,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熟人社會的相互了解。而商品經濟下的金融關系是依靠陌生人之間的經濟權利來維持的。也就是說,將完全市場經濟下的正規金融機構直接放到農村熟人社會環境中是很難生存的。于是,正規金融機構要正常地開展貸款業務就很困難。
三、政策建議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應該是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對金融有需求的情況下,政府出臺符合農村實際的金融制度變遷法令,實現農村金融制度創新。
首先,為了獲取農村地區準確便捷的信息,正規金融機構在人員配備方面,除了市場經濟環境要求的專業和資歷等條件外,還應該將符合條件的農村熟人社會中的精英人才吸納進來。這樣,這個金融機構就會很容易地被農村熟人社會接納。由于農村熟人社會中,每個農戶戶主的品德情況、個人的能力水平、家庭的資本情況、家庭生產經營的可擔保程度、家庭生產經營所處的環境以及今后家庭事業的發展潛力情況等信息基本都是整個村莊所熟悉的,所以金融機構可以
通過自己吸納的熟人社會的精英分子,獲取這些信息,指導開展金融業務。于是,這個金融機構就會很便捷的獲取關于這個熟人社會準確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會大幅度減小。其次,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似性說明其經濟結構的統一性。在當前農村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通過參與市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鄉村社會先富農戶正在取代傳統家族“族長”、鄉村強人等取得了鄉村精英地位,成為鄉村精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聲譽機制等非正式制度供給者和維護者(劉錫良,2011)。根據農村實際情況,正規金融機構可以針對農村中有能力的典型人物(如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等)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鄉鎮企業(如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培養,準確了解該農村經濟包涵的風險以及經營特征,設計金融業務,給予相應的金融服務支持,取得明顯效果;然后,金融機構再通過典型人物或鄉鎮企業在農村熟人社會的影響力,把金融業務推廣到更大的范圍。從而,實現農村金融制度的變遷。
最后,盡管農村熟人社會具有不同于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農村熟人社會也正處在轉變時期,它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農戶聯保貸款經過十幾年的推廣,正在逐步被農村所接受。農戶小額信貸是以農戶(即自然人)為貸款對象,基于農戶的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不需抵押、擔保的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實行個人申請、多戶聯保、周轉使用、責任連帶、分期還款的管理辦法。所謂“多戶聯?!?,就是成立聯保小組對組員的貸款提供人的擔保,聯保小組由5-10戶借款人自愿組成。從表面上看,“多戶聯?!钡哪康氖菫榱颂嵘r戶的信用水平。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農民是最講信用的,所以用“多戶聯?!碧嵘r戶信用等級的說法就站不住腳。采取“多戶聯?!钡男问酵菩修r戶聯保貸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變農村熟人社會的價值觀念,讓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深入農村。小額貸款等金融業務正以各種方式在農村推行。所以,只有農村金融制度適應了處于轉型期的熟人社會價值觀念,正規金融機構才能真正成為農村社會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
作者:李軍峰單位:石家莊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