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一年來,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政策,金融嚴監管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新常態。2017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放在了三大攻堅戰首位。在監管部門重拳頻出的當下,同業業務大幅萎縮,理財產品通道職能明顯削弱,委外業務增速放緩。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投放的地方政府平臺、房地產等重要行業領域面臨較大的去杠桿壓力。在金融強監管的政策背景下,商業銀行唯有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觀能動意識,理性開展金融創新,不斷嘗試探索新興業務發展模式,才能夠最大限度保障信貸資產質量,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強監管逐步成為金融業務發展的新常態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保監會”)針對“三套利”“四違反”“四不當”“十亂象”等行業現狀進行了系統性的專項整治,短期內出臺多達二十余項監管政策,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模式、經營管理現狀、產品創新機制都進行了適當規范。密集出臺的監管政策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應有之義,亦是有效遏制資金脫實向虛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引導商業銀行業務開展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促進實體經濟穩步發展。近年來,商業銀行資金脫實向虛的勢頭明顯,大量信貸資金投入到“低風險”的特定行業、特定領域,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觀意愿并不強烈。為了多渠道地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各類金融創新產品頻出,復雜的交易結構下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攀升,債務負擔加重。理財業務、同業業務、委外業務的重點排查過程中,風險鏈條逐步清晰,有效地遏制了市場亂象。從監管政策的成效來看,監管部門通過實施“監管政策+專項治理”的組合拳,確實有效地遏制了資金空轉勢頭,過度金融創新的趨勢得到扭轉,銀行業經營趨于規范穩健。
二、外部監管環境趨緊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
監管環境的趨緊對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非信貸業務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商業銀行經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現。
1.監管政策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投向引導日益明顯信貸業務長期以來是商業銀行最為核心的資產業務,然而受制于考核指標壓力以及監管創新倒逼,加之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務的不斷蠶食,商業銀行有很強的轉向發展非信貸業務的主觀意愿。根據《關于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所涉及的有關要求,商業銀行要回歸本源,全力服務實體經濟,要盤活存量貸款,加快處置不良,同時也要優化增量貸款,實行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對于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僵尸企業”,堅決退出相關貸款,同時嚴禁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違規發放“首付貸”。同時《指導意見》文明確鼓勵信貸資金流向“三農”和小微企業、國家發展戰略、產業轉型升級、消費金融、綠色金融等。這一系列的規定,將逐步引導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未來信貸資金在投放區域、產業、行業、期限和配比方面將更加趨于合理。
2.商業銀行理財通道業務萎縮明顯,通道職能呈現弱化趨勢自2004年我國首款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誕生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迅速,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7年)》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計56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總數9.35萬款,產品存續余額達29.54萬億元,較年初僅增加0.49萬億元,比2016年少增5.06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21.94個百分點。2017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發行理財產品25.77萬款,實現資金募集173.59萬億元。截至2017年底,金融同業類產品余額為3.25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余額的11%。金融同業類產品余額較年初大幅減少3.40萬億元,降幅為51.13%;從資產配置來看,債券、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等標準化資產日益成為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截至2017年底,該類資產配置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67.56%,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2.19%;新發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總體較低:2017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144.51萬億元,占全市場募集資金總量的83.25%,而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0.28萬億元,僅占0.16%。近五年銀行理財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過50%,2016年全年銀行理財產品增速開始有所下降。2017年,銀行業理財產品增速進一步下降,規模基本保持穩定。銀行理財市場呈現以下趨勢:其一,理財產品增速下降;其二,同業理財規模與占比較年初“雙降”;其三,理財資產配置以標準化資產為主;其四,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低風險等級為主。強監管政策執行以來,銀保監會出臺了6號文、46號文、53號文和開展專項治理對理財管理及監管合規、運作模式、資金投向、資金池等方面進行了摸底與排查。在受到偏緊貨幣政策帶來市場資金價格走高以及監管要求消除多重嵌套、限制非標投資和通道業務的背景下,理財業務規模呈現出下降態勢,同比增速降幅較為明顯。
3.商業銀行委外業務收縮明顯,投資杠桿遏制效益顯現委外業務是金融市場上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之一,商業銀行又是委外業務的主要參與者。隨著大資管時展,商業銀行自營和理財資金規模加速增長,銀行將自營資金或理財資金委托給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由這些外部機構管理人按照約定的范圍進行主動管理,有利于商業銀行優化自身投資能力、合規有效拓展投資范圍。產品模式和投資顧問模式是商業銀行發展委外業務的主要模式,一般來說,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的委外業務更傾向于通過信托計劃、基金通道的形式進行產品合作,而城商行、農商行則因受政策等條件限制,在開展委外業務時更傾向于以投資顧問的形式參與,在銀行和市場投資機構的共同推進下,近年來委外業務迅猛發展,與此同時,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帶來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問題也不斷積累并加速暴露出來。6號文明確提到“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審慎開展委外投資業務嚴格控制交易杠桿比率,不得違規放大投資杠桿”;46號文將非銀機構利用委外資金進一步加杠桿、加久期等現象劃入理財空轉套利的業務范疇,并要求商業銀行開展自查;53號文要求銀行自查將同業存單計入同業融入資金余額后,是否超過負債的三分之一等等;防止委外資金通過加杠桿進入債市產生利益輸送。面對嚴格的監管壓力,一些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改變了風險偏好,出現了大規模委外贖回,對于到期的委外資金,多家銀行選擇較為謹慎的態度,從而使得委外規模受到限制,委外負債來源增速持續放緩。
三、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思路
伴隨著嚴監管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都將成為行業新常態,商業銀行更加應當轉變經營策略,密切關注監管政策的變化,合法合規地開展各類金融業務,適當調整業務模式,著力促進業務持續發展。
1.信貸投向應當著力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逐步過渡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推動化解過剩產能;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強化并重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在未來信貸投放上,商業銀行應當轉變緊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行業等傳統“舒適”信貸投放領域的固有思維,大力支持先進制造業,大力支持創新科技型企業,提高風險甄別能力,引導信貸資金流向《中國制造2025》中重點發展的各領域,利用金融手段助推制造業大發展。有意識地支持創新能力強、成長快速的“獨角獸”企業,為其提供全面的金融綜合服務,尋找新市場、新業務領域的金融合作契機。要積極加強產能過剩行業風險防控,目前雖然鋼鐵、煤炭等原材料價格有所反彈,但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對于產能過剩領域的“僵尸企業”,要主動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協調,掌握僵尸企業處置方案,妥善積極開展融資壓降工作,杜絕向“僵尸企業”持續融資。
2.信貸投向應當向普惠金融領域適當傾斜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過程中融資意愿最強烈,同時融資難度最大的一個市場環節。2017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定向降準、專項再融資、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等政策措施,從政策層面支持普惠金融業務發展。部分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制定“小行業、小企業”的經營戰略,普惠金融業務必將成為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又一“藍海”。在平臺和房地產融資受限較為明顯的政策背景下,在金融去杠桿的整體外部環境下,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空間很大。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商業銀行可以圍繞優質核心客戶向其上下產業鏈深挖拓展市場,憑借對供應鏈條的風險把控,降低單筆業務的綜合風險。通過加大對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在單筆業務小額化,授信審批專業化的思路下真正讓信貸資源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3.理性穩步推進金融領域去杠桿深化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扎實打好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的三大攻堅戰。要行之有效地推進去杠桿工作的開展,就必須在政府類融資領域、房地產領域、國有企業領域全面穩步推進去杠桿工作。在政府類融資領域對于僅僅承擔政府融資職能的殼公司或是地方政府通過注入儲備土地及其他公益性資產包裝的融資平臺更是要審慎介入,在確保合規性的前提下開展業務;在房地產領域則要優中選優,特別是重點支持住房租賃融資業務,嚴控純商業項目的信貸投放;對于通過各類結構創新而開展的非傳統信貸業務,要理性積極地看待,同業業務應回歸流動性管理本源,嚴控套利增長的業務規模,積極探索資產證券化新興業務,逐步改變傳統息差收入模式。委外業務則應當注重市場風險抵御,對委托投資期在風險控制上設置預警指標,降低期限錯配的負面效應,實現從資產持有型向交易型轉變。資產管理業務則應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產品本質,積極推進產品轉型,著力實現產品募集期限與投資資產期限相吻合。
4.大力開展并推進債券承銷業務債券承銷業務有利于降低風險資產占用率、提高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同時帶動存款增長。伴隨債券市場發展、債券承銷規模的不斷擴大,債券承銷業務對存款的綜合帶動效益更強。債券承銷業務的大力開展可以增加優質客戶滿意度和客戶黏性。目前,債券融資已經成為大型央企、地方國企和優質民營企業的重要融資方式之一,2017年通過銀行間市場發行的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發行數量共計3059款,總額逾3.42萬億元。大力發展債券承銷業務,商業銀行可以幫助大型優質客戶調整負債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拓展融資渠道。此外,大型企業外部評級良好,具備發行債券的先天優勢,債券發行也有助于商業銀行在合規框架下幫助企業開展各類融資活動,在嚴監管的背景下在各類產品中具有比較優勢。
5.積極探索投貸聯動業務自《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發以來,國內投貸聯動試點工作就拉開大幕。投貸聯動業務的開展既有利于豐富科創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科創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商業銀行開展股權投資業務,拓寬業務領域,分享科創企業的成長收益,改善盈利結構。此外,通過開展投貸聯動業務,商業銀行將進一步調整“重債輕股”的業務發展模式,為業務創新和銀行業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1劉璐;2楊靜波 單位:1中國農業銀行人力資源部,2中國工商銀行授信審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