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國流通經濟》2018年第9期
摘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加速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目前,農村集體經濟還面臨著諸多難題,包括集體經濟產權模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模糊,經營管理體制滯后等。文章就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進一步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這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指導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農村集體經濟在促進農民增收,建設新農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亟待解決。為此,本文主要論述了新時期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策略與經驗,以供參考。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近年來雖然經濟增速迅猛,但是“三農”問題仍未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因此,是否要繼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還必須根據我國農村、農業、農民的相關特點,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高度來分析。首先,農村生產力發展離不開集體經濟。改革開放多年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模式,另一種是以集體經濟為主體的生產模式。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從今后農村發展趨勢分析,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從而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這就會在客觀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新發展。其次,農民收入穩定提高離不開集體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農村發展實踐證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良好的地方,農民得益較多,農民的收入也更高。反之,一些經濟薄弱村,農民得益偏少。這表明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仍適應了農村發展的相關階段性特征。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各種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最后,構建和諧新農村離不開集體經濟。新農村建設需要不斷完善相關公共設施與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與農村生活環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屬于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可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新農村建設,打好扶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集體經濟產權模糊,股權設置不清農村集體所有制關系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在集體經濟產權設置上存在產權模糊不清,設置模糊的問題。明確產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中的重點任務,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對原有的“集體所有”觀念進行轉變。從股權設置分析,集體財產包括“集體股”與“成員股”兩種。集體成員獲得股份后,可根據入股的資金二次購買股份。集體股份一般是由少數管理人員所掌握,因此,村民極少有話語權,從而存在腐敗問題。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的改革。
(二)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界定不清楚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程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界定與農民的切實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目前我國關于集體經濟成員的認定資格尚未出臺明確的法律規定。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城鄉一體化的持續發展,城市郊區農民土地被大量征用,產生的土地補償款由集體組織管理。由于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方面缺少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引發的糾紛容易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經營管理體制滯后,跟不上市場經濟要求健全有效的經營管理體制是確保農村集體經濟健康向上發展的重要保障。集體資產的使用必須要合理,因為這些資產直接與集體成員的利益相聯系。當前,不少行政村對集體資產的管理不夠規范,造成集體資產流失成為普遍現象。集體資產管理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比如對集體用地的荒山與林業資源要有償使用。另外,村級財務管理需實現透明化,確保公平公正。
三、新時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方法
(一)完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由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要求,要進一步理順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的各自職能關系,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的相關權利義務,使其依法運行。這樣逐步構建起“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的村級組織治理機構。在確保村黨支部核心領導地位與村委會依法獨立行使村民自治職權的前提下,尊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權。同時,要結合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實際,各地盡早出臺界定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辦法,為明晰權屬打好基礎。筆者建議符合下列條件者可獲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時期原生產大隊成員及其子女、與本村村民有合法婚姻關系落戶的,村民依法收養落戶的,政策性移民落戶的。其它特殊情況者需經大會討論后決定。
(二)整合公共政策資源,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效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本村域內承擔了多項職能,涉及到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生態建設等職能。同時,也與建設新農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自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農業稅、村提留等,為農民減輕了負擔。但同時村級組織發展的內生財源也明顯減少,而國家在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方面的財政投入相對不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公共事務建設的需要。因此,國家應從政策與制度層面加大扶持力度。第一,擴大公共財政的農村覆蓋范圍,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事權與財權要進一步明確。同時,根據各級公共事務與基建需要,盡快將經費支出納入到財政預算范疇,按一定比例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盡量減輕集體經濟組織的公共財政支出壓力。第二,構建財稅政策扶持長效機制,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功能。鼓勵市場準入與土地開發,并從財政、稅收、信貸、用電、用地等方面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的扶持,推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第三,整合相關公共資源,從稅收、信貸、財政補貼等方面出臺優惠措施,鼓勵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機制的創新。對農村集體資產實行股權投資、委托化經營,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
(三)創新經濟發展機制,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加強對村級集體資產、資金、資源“三資”清理,將有限的存量資產盤活。通過實地摸查,掌握村級資產的實際情況。在城鄉經濟發展進程中,抓住小城鎮建設機遇,對閑置房屋進行出租,興建商業用房。比如,有條件的農村可由鎮統籌規劃,村自籌資金建設商業店面、廠房等。采用物業租賃經營方式,大力發展物業經濟,由村集體組織以合資合作、自主開發、產權租賃、物業回購等形式,建設或購置物業房產,達到增收的目的。第二,抓好土地經營,以地生財。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與家庭承包經營長期不變的原則上,尋找不改變土地使用權有償流動的條件下,嘗試土地集中經營的新模式。通過大力發展合作經濟,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成立農副產品產購銷合作組織,發展現代農業與特色農業,達到增加農業經濟收入的目的。第三,積極培育村級工業經濟,發展村級經濟。鼓勵在外打工人員回鄉創業,引導各村抓好“引鳳還巢”工作,并結合自身優勢,統一規劃,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同時,要因地制宜,根據“一村一品”的思路,走特色發展路子,實現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四)重視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組織領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各級組織的領導。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管理機制。嚴格落實村級財務雙代管制度與會計持證上崗制度。同時,縮減非生產性開支,并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監管。其次,完善激勵機制。各級黨組織在引進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出臺相關鼓勵措施,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的順利發展。最后,進一步完善村級債權債務管理機制。加大審計監督力度,重點抓好債權清收、債務化解工作,盡快讓村集體卸下歷史形成的債務、債權包袱。同時,還應嚴格杜絕新的不良債權與債務的產生。經常對各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考核與調查,給予督導,確保村集體經濟工作能獲得實效。總之,農村集體經濟是幫助農民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經濟保障。為此,在新時期必須處理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胡佳.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路徑分析與選擇[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02).
[2]馮道杰.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山東經濟,2010(05).
[3]何平均,劉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制度破解[J].農業經濟,2015(08).
[4]梁昊.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J].財政研究,2016(03).
[5]楊勇,趙宇霞.新農村建設視域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農民發展理路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3(12).
作者:張新玲 單位:山東省青州市黃樓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