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8年第1期
摘要:為了實踐科學的發展觀,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堅持走低碳轉型的道路,這也是我國雙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自我國改革開放至今,社會經濟及區域經濟都得到迅速發展,而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就中部地區、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等各個地區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則會導致社會發展動蕩,也對社會穩定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本文就對在經濟轉型期間各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加以分析。
關鍵詞:中國經濟;轉型;地區差異;經濟發展水平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邁入了新的發展歷程,GDP不斷增長,在2011年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國內外一些經濟學專家學者紛紛就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及增長方式展開了研究與討論,研究發現,中國的經濟增長并非是建立在科學增長方式的基礎上,科學的增長方式雖然可以有效推動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時展的必然趨勢[1]。隨著近年來環境問題的加劇,人類的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從而導致全球變暖,對人類的發展及經濟發展也必然會帶來影響。在全球保護制度發展的前提下,低碳轉型的經濟發展理念已經受到了國內外廣大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重視,低碳轉型在應對氣候變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上已經達成共識,也是我國政策規劃與實施的基本導向。在低碳轉型的實施過程中,我國對于節約能源、提高效能、發展循環經濟及經濟結構的調整等多個方面都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低碳轉型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是否發生改變,以及地區經濟增長是否平衡等都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究,才能明確在經濟轉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阻礙,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及轉型的新方向。
1經濟增長地區差異
我國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增長差異早在改革開放以前就已經存在,而在20世紀中后期中央政府就已經實施了平衡收入差距與轉移財政支付等政策,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及支持力度,由于在當時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重視重工業的發展,在發展中對各項生產要素的配置結構缺乏優化與調整,對縮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并未起到明顯的成效。在80年代后中央政府對于各個地區實行財政分割,擴大地方政府企業經濟自主權,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充分挖掘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優勢與資源優勢,積極實行各項經濟政策,從而導致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在90年代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就已經達到最高點[2]。根據當時的經濟統計數據發現,在改革開放之后,一直到2004年我國中東西部地區的GDP已經展現出多級分化的趨勢,其中東部地區的GDP占全國GDP比率的57.8%,中部地區的GDP占全國GDP比率的34.2%,西部地區的的GDP僅占全國GDP比率的9.4%。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本流動相對較為自由,且國際貿易發達,在吸引外資和技術引進上都發揮著一定的優勢,而中西部地區則主要是通過自身的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東部地區內部技術外溢效應使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在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是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使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3]。有學者表示,在資源配置與地區資源配置中,趕超策略的實施其生產要素存量配置結構和多個地區稟賦要素結構相悖,從而導致大量企業的產生要素水平低,但過度趕超而導致各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差異。
2對各個地區經濟增長條件的收斂考察
2.1儲蓄率根據經濟學理論認為,穩態勞動產出水平與儲蓄率經濟體之間呈正比例關系,同時不同經濟體之間儲蓄率差異也會影響到收斂速度,如果儲蓄率較高的情況下,穩態勞均產出水平也會相對較高,即穩態產出水平和初始勞均產出水平之間的差距也就會更大,勞均產出速度的增長與各方面條件無直接的聯系。在國民經濟恒等式中投資與儲蓄相等的前提條件是要在平衡條件下,通常在計量分析中用儲蓄率來代替投資比率。
2.2勞動力增長率在新經濟學理論中,經濟體勞動增長速度和穩態勞均產出水平呈反比例關系,如果穩態勞均產出水平越低,則增長速度就會越慢[4]。
2.3人力資本在新經濟學理論中,資本和勞動力之間是存量變動的關系,即在短期內勞動力的增長會影響到經濟增長率。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存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全要素生產率,在長期內會對經濟增長率產生影響,也就是說經濟體的人力資本存量較大,則其增長率較高。在對人力資本長期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應注重于對存量的分析。
2.4開放程度經濟學中價格與要素均等化的理論基礎認為,在技術條件相同時各國生產要素會受到商品貿易的影響逐漸趨于均等,跨國要素流動對要素收入均等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5]。而國內的跨省區勞動力流動、資本流動和商品貿易流動也會對各個省區的收入收斂產生促進作用,這一收斂過程會對國外的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產生積極影響。隨著技術傳播,外資流入和資本流動可以減少各個地區之間的技術差距,從某種層面上來將,地區開放程度與商品之間的貿易流動、技術傳播和要素流動等有著直接的影響,地區開放程度與地區收斂可能性呈正比。
2.5市場機制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為了使經營效率提高,政府采用激勵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各個地區的市場化差異較大,東部地區資源配置程度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通過非國有經濟比率等指標來衡量地區的市場化發展程度。
2.6產業結構有相關經濟學者表示,我國在工業化初期階段中經濟在長期內都是持續增長的,通過工業部門增長來帶動經濟發展,而各個地區之間的工業化發展進程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使各地區之間的生產率存在一定的差異,人均GDP的增長不同,但在地區經濟差異分析中表明工業化發展進程有效推動了地區經濟增長。各個省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優勢需要從多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而不僅僅只是根據工業發展程度和發展水平來進行衡量與比較,如某一省區中工業發展較為緩慢,且所占比重小,但在經濟結構上仍具有優勢[6]。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重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從而導致生產要素配置出現扭曲,而這種情況則會導致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同時在農村發展中東部地區的發展水平仍然領先于中西部地區,在市場競爭下,中西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傳統的農村工業化發展道路進行創新與改善,由于土地報酬遞減,固收工業難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此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首先就要結合地區優勢,對產業結構加以改善,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
3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中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仍在不斷擴大,但在全國范圍內存在條件收斂,由于資本邊際效益是逐步遞減的,在經濟發達地區中人均資本存量較高,人均產出增長慢,而在勞動力流動中會隨著勞動力的流入,資本勞動比率會隨之減低,人力資本存量可以對較高的邊際產出予以維持[7]。在90年代以后我國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是導致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主要原因,為了對投資影響勞均產出增長情況進行進一步考察,將我國自改革開放后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及東部地區的各省區資本投資率,以及勞均產出增長率加以分析,分析結果發現,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主要是投資率對勞均產出增長具有帶動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區均無顯著拉動作用。為了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政府部門就要做出努力,如實施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等,而具體的政策意見包括:首先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應保持一定的投資率與長期增長率,在市場導向下注重提高投資效率,但要避免盲目追求高投資,應根據比較優勢注重對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或部門加大投資比重,提升地區競爭優勢。其次還要促進人力資本增長,中西部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從長遠發展的目光來看待,加強對教育普及力度及投入比重,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培養出專業技術性,應用型人才隊伍[8]。最后,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明確政府職能,在經濟發展中減少政府部門的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規律的作用,提高地區生產率。
4結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均產出增長快,各個省份地區的增長差距較大,通過對各個經濟體人均收入的方差是否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來考察各個地區經濟增長條件收斂,來對中國經濟轉型期間地區經濟發展差異進行分析與探究,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促進中國經濟得到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鄧金錢,何愛平.城鄉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經濟結構轉型——來自中國省級數據的實證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7,(06):22-30.
[2]王澤宇,張震,韓增林,孫才志.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轉型成效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5,35(11):1388-1396.
[3]徐美,劉春臘.區域經濟轉型度的內涵及其評價——以湘西地區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5,30(10):1675-1685.
[4]程艷,高君杰.工業集聚、市場潛力與地區收入差距——基于全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4,(12):44-53+156.
[5]歐陽志剛.中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是否阻滯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J].世界經濟,2014,37(02):116-135.
[6]劉嘉毅.房價上漲會拉大城鄉收入差距嗎?——基于中國經濟轉型特征下的經驗研究[J].當代財經,2013(02):16-26.
[7]高連水.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居民地區收入差距研究綜述[J].上海經濟研究,2010,(11):10-19.
[8]魏后凱.中國市場轉型中的區域經濟差距:社會影響與政策調整[J].開發研究,2007,(04):1-8.
作者:李金城 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市直機關水電暖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