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新常態在會計人才的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經濟新常態要求高素質復合型全面發展的會計人才與之相適應,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目前在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培養目標雷同、忽視對管理能力、創新能力、職業判斷能力等方面培養的問題。面對經濟新常態對會計人才的挑戰,采取建立多元化培養目標、加強對會計人才綜合技能的培養和構建合理的會計知識結構體系等措施,培養適應經濟性常態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會計人才培養;培養對策
目前新常態經濟的發展,對會計職業的能力需求與會計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會計人才要從技術操作性轉向技術操作與管理能力同時具備的復合型人才,會計高等教育也要從高規格的統一模式向新常態經濟的服務領域發展。
一、經濟新常態對會計人才的挑戰
新常態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離不開全球化的經濟環境,這就要求會計人才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理念,掌握先進的技術方法;新常態經濟立足于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會計人才要具有長期競爭的戰略發展觀和創新意識;新常態下的經濟要放緩增長速度,改變增長方式,會計人員要從過去一味追求規模發展向追求質量效益發展轉變,注重投入和產出的關系,重視質量效益,經濟的增長不僅限于增長的效益型,而且保持經濟綜合效益發展的持續性;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對會計人才處理復雜多變的經濟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會計人才從中低端向高端轉變;要實現通過創新驅動來發展經濟,就要求會計人才既能進行低端的記賬、算賬和報賬工作,又能進行分析、管理和預測、決策等高端工作;對會計環境的變遷,能制定適應特定環境及不確定因素的創新能力,隨著大數據、“互聯網+”對會計行業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要求會計人員要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積極構建“互聯網+會計”的大會計思維。
二、目前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會計專業成為了熱門專業,據教育部統計,全國現有普通高校2442所(包括)獨立學院,其中在本科教育中設有工商管理專業的高校有624所,設有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的高校分別有607所、594所。但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和時間的流逝,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不能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的要求,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多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雷同、教學特點不突出。會計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校,近些年,由于會計專業較其他專業就業前景比較好,招生容易,大多高校都設有會計專業,招生規模巨大,且都以“培養高級會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培養目標雷同,沒有考慮各自學校的自身特點、辦學質量、所處區域、社會期待等因素。不能滿足不同企業類型對更精細化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本科教學以會計理論為主,忽略對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以講授理論為主,能與會計實務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法欠缺,經濟業務復雜多變,教學中不能和真實企業的實際業務緊密結合,學生只能通過教材上的例題死記硬背去應付考試,對不同業務的處理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到了實際工作中,面對大量的憑證、數據不知如何下手,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教學方法以講授灌輸式為主,能與會計實務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法欠缺,經濟業務復雜多變,教學中不能和真實企業的實際業務緊密結合,學生只能通過教材上的例題死記硬背去應付考試,對不同業務的處理并沒有清晰的認識。
(三)教學以會計核算為主,忽略對企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傳統會計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與技術的傳授,偏重于核算技能的培養,強調對企業事業單位發生的經濟業務能進行正確核算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也是會計人員最主要的工作。忽視了能夠進行決策和組織規劃的管理型會計人才的培養。
(四)教學以會計準則為主,忽略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傳統教學強調以會計準則為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依據,過分強調會計的規則性,弱化了會計的職業判斷力和決策支持力。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國際間合作的加強,經濟業務越來越復雜,會計人員要在準則的指導下,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職業判斷對業務進行處理,培養對復雜業務的決策能力。
三、會計人才培養對策
(一)建立高水平多元化培養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會計高等教育從單一結構向多主體、多層次、多種形式的辦學結構轉變,進入21世紀,會計高等教育保持著???、本科、研究生學歷教育等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會計教育要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會計本科教育的目標應注重“高素質、動理論、重實踐”,碩士教育強調“高素質、厚理論、通實踐”。專科、本科教育培養實踐性會計人才,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生教育以培養研究性理論人才為主,加深理論修養,強調實踐應用能力,以理論再去指導實踐。對于實踐性人才的培養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國外社區大學所辦的會計專業,定位清晰而且實用,目標就是培養本地區各項事業發展所需的會計人才,包括在本社區內的超市、小型儲蓄銀行、幼兒園、中小學校、物業管理、市政管理、社保機構、養老機構、慈善機構等盈利或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人才。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需要不同類型的會計人才,細化培養目標,可以培養出更精準更能適應不同企業的會計人才。
(二)加強對會計人才綜合技能的培養。國際合作日益堅強,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會計人才既要熟悉國際規則,又要熟知我國國情,是具有實踐經驗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的會計人才。要注重對會計人才進行以下幾個方面能力的培養:1、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實踐能力。會計專業是應用型較強的專業,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是進行實踐操作的前提。經濟活動復雜多變,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要有自主擴展知識、自覺認知會計發展規律、并融會貫通,更好地服務于會計實踐。2、加強國際交流,掌握國際會計知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跨國公司、證券機構、國際金融機構等經濟實體逐漸增加,對具有國際水平、熟知國際會計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增加,會計高等教育要加強與國際間的合作,學習國外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提高國內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3、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應變能力。經濟環境不斷變化,會計業務也隨之復雜多變,在當今高速變化的信息時代,大數據、云計算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會計人員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理念和方法,重視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術與技能、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自身適應新環境的能力。4、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的經濟環境下,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良好的表達與溝通能力,為報表使用者提供與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幫助決策者運用會計信息減少決策風險。全球化的推進與知識的更新,要求會計人員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分析經濟形勢與政策,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職業判斷能力。
(三)構建合理的會計知識結構體系。經濟新常態下,要求會計人員要具有良好的素養、系統的專業結構、創新意識、管理決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環境應變的能力等。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要通過設置通識課、增加學生的人文底蘊;設置職業道德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設置主干專業課,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設置專業輔修課,拓寬知識面,掌握多元化知識體系。課程設置及目的如表1所示。
四、結語
經濟新常態對會計人才提出了諸多挑戰,為了培養能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會計人才,會計高等教育在教學培養目標、綜合能力培養和課程體系設置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改革,重視實踐教學,完善專業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滿足經濟新常態下市場經濟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沓,章劉成,周航.新常態經濟的會計人才需求與會計高等教育變革[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05(4).
[2]孫崢,李增泉.會計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與路徑[J].會計研究,2014(11).
[3]夏海軍.新經濟常態下會計高等教育發展變革及趨勢[J].時代金融,2016(3).
[4]陳敏,伍中信,肖美英.中國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與現實思考[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
[5]廉宏達.經濟性常態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J].教育探索,2015(9).
作者:秦紅霞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